原创 邹春培屈打毛泽东,毛泽东逃学后不敢回家,没想到父亲竟没有打骂
创始人
2025-07-12 02:32:14
0

前言

1902年春,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湖南湘潭韶山冲,有一对父子正迎着朝阳匆忙赶路。

父亲,体格高大、魁梧健壮,一看便知是一个勤劳节俭、善持家务、性格倔强、办事精明的农民。儿子,穿着一身新衣服,身材显得单瘦,却是粗手大脚,十分结实。身背一个老蓝家机布缝制的长袋,沉甸甸的东西在他背上晃来晃去,可脚步并不慢,紧跟在父亲的后面。但他那宽阔的额头上渗出了一颗颗小汗珠,圆圆的脸庞上闪耀着红润的光辉,那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更显得炯炯有神。

这二人,便是

毛泽东和他的父亲毛顺生。

此时的毛泽东刚过8岁不久。这天,他身背文房四宝,随父亲去拜见他的启蒙塾师邹春培老师。

父亲带毛泽东拜见启蒙老师,毛泽东不愿“死背书”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870年——1920年),名贻昌,号良弼。他读过几年私塾。17岁开始当家理事。年轻时家境贫寒,曾因负债过多被迫出外当兵多年。回家后,由于他克勤克俭,善于经营,终于积攒了一点钱,逐步还清了债务,家业日益发达。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能继承家业的人,毛顺生对他们寄予了厚望。他深深懂得“吃不穷,用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的道理。

而毛顺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悟,还是源于一次因山林纠纷与人打官司时。

当时,由于对方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地将无理说成了有理,而毛顺生却是有理说不清,眼睁睁地被他人占去一片山林。自此后,毛顺生是耿耿于怀,决心让孩子们多读点书,不似自己白受人欺负。

所以,当毛泽东刚到入学年龄时,毛顺生就送他到附近的南岸私塾读书。

南岸私塾离毛泽东的家上屋场不远,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毛泽东很快见到了他的启蒙老师:40多岁,身穿一件长袍,脸部瘦弱苍白,八字胡子很长很长。

毛顺生向塾师邹春培介绍说:“这是愚子润之,已满8岁,从今后就请先生多加管教。”

“莫客气!莫客气!”邹春培点点头。接着,毛泽东就跪拜了他的启蒙老师。

南岸私塾只收发蒙学生(小孩年满7周岁,入私塾读书,称为“发蒙”),所以,这样的私塾实际上是“蒙馆”。在蒙馆里,要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继而点读《论语》、《孟子》和《诗经》等。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便是从“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始的。

毛泽东领悟能力强,记忆力也很好,但对这种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他是非常反感的。邹先生要求大家大声读书,可是毛泽东总喜欢默默地看书。为此,邹先生非常生气。

一次,邹春培对毛泽东大声地说:“你读书,为什么不读出声来?哪有像你这样读书的,不读岀声来?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不读出声,那我这蒙馆还不死气沉沉?好,你大概都记得了,是不是?现在你就把《三字经》我教过的部分背出来给我听!”

毛泽东回答说:“你老人家省得费累,我还是不背吧?”

“怎么?你不背?”邹先生更加有气地说:“你特地来读书,不背书怎么行?我怎么向你父母交代?”

“我都背得。”

“你还嘴硬?给我背!”

于是,毛泽东就朗朗背诵起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结果,

毛泽东不仅把《三字经》中邹先生教过的那一部分背了出来,就连邹先生还没教过的,他也流利地背出了一部分。

因为此时毛泽东已学会了翻阅《康熙字典》。

至此,邹先生怒气全消,惊喜地看着毛泽东,然而口气却是严厉地说:“润之,你坐下,今后可要听先生的话!”

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劳神,所以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个诨名,叫“省先生”。

邹春培面对这位“省先生”,感叹地说:“将来,必定了不起,会大有作为!”

毛泽东拒填“红蒙字”,十几岁练就一手漂亮书法

在邹春培的蒙馆里,除了读书认字外,就是练习写字。当时,练习写字全是填“红蒙字”,即是用毛笔填写已经写好的红颜色字体。

按照辈份,邹春培同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1846年——1904年)是一辈的

,所以毛泽东有时就叫邹先生为春培阿公。

在南岸蒙馆里,邹春培也教学生填“红蒙字”。可毛泽东生性就不肯循规蹈矩,对如此受约束的字很不习惯。所以,每当邹先生叫毛泽东填红蒙字时,毛泽东就说:“春培阿公,我不喜欢填红蒙字,我喜欢自己写。”

邹春培听后,很不高兴,大声教训道:“石三伢子,不是我说你么得用!从前学习写字,都是从填红蒙字开始,怎么你就要自己放开手写?路还没走得稳,就要学着跑,是要摔跟头的。”

邹先生叫毛泽东“石三伢子”,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867年——1919年)嫁给毛顺生之后,头两个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第三个孩子便是毛泽东。她生怕毛泽东又“根基不稳”,便到处求神拜佛保佑。

毛泽东的外婆告诉文七妹说,唐家坨(现棠佳阁)的后山有个龙潭坨,坨内有一股清泉流出,四季不竭。坨内矗立着一块大石头,高2丈8,宽2丈,石上建有一座小庙,远近闻名,人们称之为“石观音”。何不抱着毛泽东去拜“石观音”呢?

于是文七妹便抱着毛泽东在他外婆的陪伴下,朝拜了“石观音”。烧香许愿,祈求保佑,

还拜这“石观音”为干娘,寄名“石头”。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故名“石三”。这样,“石三伢子”的乳名就叫开了。

毛泽东听着春培阿公的教训,却不以为然。以后每次叫填红蒙字时,仍然是放开手自己写。而且他写的字比一般学生照着填的字还好些。对此,春培阿公也无话可说,只好听其自然,并适当地加以指点。

春培阿公态度的转变及其正确的指点,激发了毛泽东对练习毛笔字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致力于书法,十几岁就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后来,书法也成了毛泽东的终身嗜好。

毛泽东初习欧阳询的字,后习钱南园怀素的狂草。投身革命后,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繁忙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没有间断过书法的练习。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大量的墨迹、手稿,其中一大部分是用毛笔写的。这些不但是中国革命的光辉记录,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艺术珍品。

毛泽东的毛笔字,兼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

洋洋洒洒,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纵横驰骋,确有云水翻腾之姿,风雷激荡之势,在我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书法艺术大师。

贪玩戏水,毛泽东是一个不太好管的学生

在蒙馆里,毛泽东其实是一个很调皮的、不太好管的学生。但他虽然调皮,却很诚实。

有一次,他和同学们到一个农民菜园子里去摘黄瓜吃,被人发现了,主人追来时,同学们一个个都逃跑了,但是毛泽东没有跑,而是赶紧向主人赔不是。主人看他这样子说:“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后来主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邹先生,结果其他同学都挨了板子,毛泽东只被严厉地批评了几句。

美丽的韶山冲,山青水秀。韶山,重峦叠嶂,起伏绵延。韶峰山麓有著名的“韶山八景”。山脚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澈明净,潺潺流淌,终年不断,流经韶山冲的上南岸和下南岸。小溪周围点缀着许多池塘。毛泽东的家上屋场就是依山傍水而建,房子前面有两口紧紧相连的水塘。

生长在这环山抱水环境里的毛泽东尽管在其父亲的严厉管束下,从6岁开始就在田间劳动,但其童年的乐趣还是无穷的。

春天,同小伙伴们一起跑到油菜花田里捉迷藏,累了,就倒在田埂边,看看蜜蜂吸食油菜花蜜;秋天,和伙伴们一起爬到山上去釆摘果子,或是爬到树上去掏鸟窝,困了,就躺在草地上,透过密密的树叶看那闪闪的阳光,或是闭着眼睛,静静地听那欢快的鸟儿唱歌;冬天,除了玩雪仗外,就是抓小鸟;最好玩的还是夏天,逃避大人的眼光,脱光衣服跑到池塘里,尽情地玩耍,舒心极了!

毛泽东从小酷爱游泳。

在蒙馆,毛泽东和同学们经常背着邹先生到校前池塘戏水。每次下塘游泳之前,派一个人站到塘基上放哨,看到邹先生回来,就马上通风报信,几次都是趁时戏水,及时而返,没被邹先生发现过。可有一次,却遇到了麻烦。

这一天,邹先生有事外出,嘱咐学生好好温习功课。邹先生走后不久,毛泽东就把先生要求温习的书温习好了。这时几个同学又邀毛泽东一起到校前池塘戏水,在他们的劝说下,毛泽东被拉下了水。下水前,像往常一样安排好一个同学放哨,可这个同学这次耐不住碧波的诱惑,也悄悄地下了水,忘乎所以地玩了起来。

“先生回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只见邹先生怒气冲冲地向塘边走来。大家慌了神,急急忙忙地爬上塘基,赤条条地抓起衣服跑散了。

邹先生走进教室,手拿楠竹板,威严地说:“今天每个人要对对子,谁对不出,就打谁的手心。”接着邹先生出了上句:“濯足”,问了好几个同学都没对出来,邹春培圆睁着眼睛盯着毛泽东,毛泽东不假思索,对以“修身”,先生不禁点头。

结果就是其他同学都打了板子,毛泽东因为对得好,就免受了一次皮肉之苦。

最后,邹先生说:“今天这件事,是谁带的头?”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敢出声。这时毛泽东站起来回答道:“先生,今天的事是我带的头,是我的错,你要骂就骂我吧!”

其实,邹先生早就猜出是毛泽东带的头。听了他的诚实回答,邹先生的怒气也消了许多,但还是很严厉地批评道:“润之,你能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很好,可是你知道吗?要修身,但不能你这样像只野鸭子到处乱飞。”说完,邹春培便领着学生诵读起《三字经》来。

毛泽东逃学出走不敢回家,没想到这次父亲竟没有打骂

毛泽东聪明好学,但是他的性格倔强。

当时的许多私塾老师,对学生的管教方法粗暴严厉,对学生动辄就打板子,打手心、打头、脚、股,罚站、罚跪,甚至罚跪香。即叫小学生跪在有棱有角的“钱板子”(拦铜钱用的)上或砂面上,一柱香烧完了才准起身;有时叫小学生跪下,手捧一把香,香的烟熏着鼻子很难受,但还不允许动。

邹春培也是一样。他信奉当时流行的“不打不骂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教育理论”,经常体罚学生。

毛泽东很尊重老师,但对这种动不动就打骂学生的行为很反感。因此,他就常和小同学一起,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

1904年夏天里的一天,因为邹先生屈打了毛泽东,毛泽东十分气恼,背起书包就往外走,采用一种逃学出走的消极方法进行反抗,说是要找一个不打人的地方去上学。

毛泽东怕挨先生的打,逃出学校,但又不敢回家,因为怕挨父亲的打,只好朝着想象中的县城方向走去,满以为县城就在不远的一个山谷里。

可是这时的毛泽东还只有10岁,从没出过远门。

这次逃学出走劳累奔波了3天,离家还不到8华里,因为在这崎岖的山谷里,分不清方向,只是来回地兜圈子,后来还是被家人找了回去。

回家以后,毛泽东很害怕。因为毛泽东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平常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也经常打骂他和他的弟弟,所以,毛泽东以为这次父亲不会原谅他,肯定要挨一顿打。但出乎意料的是,

父亲不仅没有打他,反而比过去亲热得多了。

邹春培老师也没有责备他,反而很客气。他知道,对毛泽东这种性格倔强的学生,靠打骂等体罚手段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相反,会招致不良后果。而且,

毛泽东是天性聪慧,记忆力惊人,无论经书、课文如何难、如何多,均能应付自如,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使邹春培感到他非同一般,将来必有作为。

邹春培老师时常对人说:“润之将来能成大器,小小年纪,学问已为我辈莫及矣。”同时也感到光凭自己的这点学识,教毛泽东已是愈来愈力不从心。

不久,邹春培真诚地要求毛顺生替毛泽东找一个好的先生,自己辞教,远去湘乡,另谋他业。

1904年秋,毛泽东转入关公桥私塾学习,结束了在南岸私塾的启蒙学习。

在南岸私塾,尽管只读得二年半的书,时间很短,但是邹先生对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日后毛泽东也经常提起他。

1936年在同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对逃学反抗邹先生的体罚作了很清楚的回忆:

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况会有点改善。我父亲稍微比过去体谅些了,老师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些了。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次胜利的“罢课”呵。

建国以后,毛泽东担任了党和国家的主席,但对他的启蒙老师邹春培仍很怀念,经常提起老师对他的影响。

毛泽东不忘恩师,关怀邹普勋

许多年后,毛泽东依然无法忘记他的启蒙老师,也时常关怀他的后人。

邹普勋是邹春培老师的儿子,小名叫享二哥,与毛泽东同龄,一起就读于南岸时,常在一起玩耍嬉戏。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南下,毛泽东从北京写信给邹普勋。

这是毛泽东离开家乡几十年后第一次写给韶山乡亲的信。

邹普勋收信后,万分激动,想不到分别几十年,毛泽东还难忘乡情,还记得他这个毛泽东启蒙时期老师的孩子和学友。

开国大典刚过,毛泽东宴请从韶山来的堂弟毛泽连、表弟李轲时,仔细询问了邹普勋的情况,深情地说:“下一次,要把他接来北京,我们好好叙谈叙谈,已经几十年没见过面了,叫他来住一住。”

但是几个月过后,仍不见邹普勋音讯,毛泽东心中十分惦念。后接到堂兄和私塾老师毛宇居的来信,反映了邹普勋家庭生活困难,要求接济。随即,又收到了邹普勋的来信,信中除了汇报家庭生活情况、对毛泽东的关怀表示感谢外,还反映了家乡的生产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

毛泽东看了信后心中更为惦念,于是连书两信,一封给毛宇居,信中说如果手中富裕,可以对邹普勋进行一些帮助,容后由弟归还。

第二封给邹普勋,询问了家庭情况和他的身体情况。

此后,

毛泽东多次写信给毛宇居,邀邹普勋来京叙谈。

1952年9月,邹普勋同李漱清一道,揣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前往北京。9月21日,他们以及在路上相遇的张干、罗元鲲抵达北京后,被安置在北京远东饭店的头等房间,吃小锅小灶。

在北京期间,毛泽东用稿酬为他们各做了一套呢子衣服、一件大衣、一双皮鞋,还给了每人50元钱零用。

他们游览了故宫、颐和园、明十三陵及汤山等地。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乘飞机观赏了北京城貌。

其中,最使他们难忘的是9月26日,毛泽东派车接他们来叙谈并共进午餐。叙谈中,毛泽东向邹普勋、李漱清询问了家乡老人的情况,回忆了过去的往事。此后,毛泽东又多次接见他们,并与他们合影留念,赠送礼物和零用钱。

11月9日,毛泽东又一次接见邹普勋和李漱清,关切地询问:“你们来京,已是一个多月了,过得快活不?”

邹普勋和李漱清告诉毛泽东在北京过得很痛快,现在也有点想家了。

毛泽东说:“现在我也不留你们了,如果回去,就告诉秘书,做好三件事,每人做一套制服,一件呢子大衣,再送你们100元钱。你们给我送了家乡的特产,

我没有特产送你们,就送这‘三个一’。

如今我并不富,你们来京的一切费用,都是用我自己的钱,用我的稿费开支的。”

邹普勋和李漱清听了不胜感慨,一个国家主席,招待家乡乡亲,却是自己掏腰包,身居高位,竟能如此清廉。

“你们还有什么事?”毛泽东问道。这时邹普勋从口袋里拿出一本《社会发展简史》,说请毛泽东题几个字。毛泽东笑着说:“你们又不是不晓得写字,要我写什么?”邹普勋回答说:“我们要送一本给唐煦存,他就是给你写汇报材料的那个伢子。”

毛泽东于是拿起笔在书上写了一行字:邹普勋赠给唐煦存,嘱毛泽东书。

写完,毛泽东抬头望着两人说:“你们要走了,我再送一本书给你们。”然后,从书架上拿出两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封面上题上“毛泽东”三个字,分赠两人。

要走了,毛泽东把他们送出门口,望了望南边的天空,饱含着深沉的思乡之情说:“我不远送了,你们回去,代我问候老朋友们好,问候家乡人好!”

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了32年的故土韶山。

在韶山,毛泽东遇见了社员邹长卫时,亲切地询问他叫什么名字。

当毛泽东得知他就是邹春培老师的孙子,同学邹普勋的儿子时,立即询问了邹普勋的情况。听说邹普勋已经不在世时,脸上流露出一种怀念之情,

不仅怀念昔时学友邹普勋,而且深深怀念启蒙老师邹春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独孤伽罗,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皇后,她爹独孤信是北周国的大司马,被封为卫国公。独孤家族本来是鲜卑族,但...
原创 层... 90年代的车臣战争,使得这个高加索地区与俄罗斯政府的矛盾开始被世人所知。这一阶段也出现了许多知名的车...
原创 大...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们非常有智慧,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有些东西至今我们依然在使用,不过...
原创 曾... 和曾国藩同一时期的杰出人物有很多,郭嵩焘就是其中一个。 要了解曾国藩认人识人用人的水平,我们只需要从...
原创 我...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夏朝是一个备受瞩目却也鲜为人知的王朝。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尧舜禅...
原创 关... 关羽已经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杀神”,《三国演义》中曾经统计过他的杀人数量,是杀死武将最多的人,...
原创 顺... 大唐初年,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之后,便纳元吉之妻杨氏入宫侍寝。 ...
原创 亚... 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由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两部分构成。加沙的领土面积为365平方公里,约旦那边的面积为5...
原创 高... 高迎祥在子午谷全军覆没,说明他没读过书,无知者无畏 高迎祥不是魏延,孙传庭也不是夏侯楙。高迎祥没佯攻...
原创 千...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乃是他的宰相,而因为一部《神探狄仁杰》,这个历史人物也被我们所熟知,在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