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场,贪污成风,陋规层出不穷,宛如一片腐朽的沼泽。这个时期的官员们,不仅在陋规中取得非法好处,甚至将这些陋规合法化,将贪污行为变相合理化。因此,一个官员只要在这些“陋规”下捞点好处,便可被冠以“清官”之名。
这些陋规包括了各种形式,比如冰敬、炭敬、别敬、节敬等等,各种陋规让官员们如鱼得水,得以在表面上保持一种“清廉”的形象,实则暗中渔利。而这些陋规所带来的金钱回报,可谓是巨大的数目,根据官员的职级和地位不同,陋规的花费也从几十两白银到上千两不等。一个官员如果品级高,负责肥差,那么他向上级官员“孝敬”的数目自然更多;反之,则可以减少这些开支。因此,陋规并非真正的人情,而是一种官员们变相贪污的手段。
不仅如此,官员们还相互之间进行陋规的交换。下级官员越是慷慨地向上级“孝敬”,上级就越满意下级。于是,孝敬上级成为一种普遍的提升官场地位的手段,几乎所有官员都陷入了这种陋规的漩涡中。这使得晚清官场腐败成风,可谓是铺天盖地。
然而,在这片贪污的沼泽中,仍有一些清官如阎敬铭脱颖而出。阎敬铭,陕西朝邑人,以清廉著称。他的科举之路曲折坎坷,因相貌不佳屡次落榜,但他不屈不挠,最终在一位不拘泥于外貌的主考官的眼中脱颖而出,成为储备官员。他的一生,以清廉、正直为荣。
在官场升迁过程中,阎敬铭一直保持清廉之风。当他担任户部尚书时,这个相当于现今财政部长的职位,原本就是个无数官员梦寐以求的好差事。然而,阎敬铭在这一职位上并未觊觎任何非法利益。他宣布废除部费,让许多习以为常的陋规不攻自破。这让他与户部官员产生了矛盾,但他咬紧牙关,坚持自己的原则。
阎敬铭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对陋规的抵制上,还体现在他在治理户部方面。他坚决整顿户部风气,开源节流,将户部治理得有条有理。尽管阎敬铭无法完全根除晚清官场的腐败现象,但他的努力至少为朝廷攒下了一笔巨额的资金,成为那个时代的救时宰相。
然而,阎敬铭的清廉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在一次慈禧太后打算重修清漪园的提案上,阎敬铭因坚持国难时不宜大兴土木而遭到革职留任。他的坚持和原则在当时的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但也因此留下了他的清白与正直。
在晚清官场,阎敬铭是极为罕见的清官,他的贞操和原则成为一代楷模。他的清廉,让他的生活虽然朴素,但却深得人心。他的一生,是晚清官场中的一抹清流,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