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冬天,气势宏伟的天安门突然被高大的帘子给遮了起来,这就引得不明真相的民众的好奇心,这对于当时来说是极其不平常的,但是对外也没有天安门为什么会被遮起来的相关报道,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天安门的重建工程
时间回到1969年,一个深冬的寒夜里,一辆辆绿皮卡车匆忙地出入天门广场,每当到早上的时候就会恢复平静。一天早上,北京的工人们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上班,
路过长安街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了。
原本应该
气势恢宏的天安门却被许多幕布给遮住了
,这引得了一众人的围观,天安门顿时间围得水泄不通,开始对这个幕布背后发生的事议论纷纷。而在这个幕后,正在进行着一项跨越世纪的工程,那就是
天安门的重建
!
1969年五一劳动节之后,周总理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市委的文件,打开以后文件的题头赫然写着
《关于翻修天安门城楼的请示报告》
,这份报告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天安门的现在所存在的隐患,以及具体的翻修过程,乃至于文件上面都明确标注了具体的翻修材料。
看过报告以后,周总理先是叫来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富春一起商量,确定方案可行以后,
李富春做出了“确保安全抓紧施工的工作准备”的请示
。
有了明确的指示,北京市委就正式开始筹备翻修天安门的相关事宜。毕竟是新中国成立的见证,是我国的门面,翻修工作肯定不得马虎。很快工作小组就制定出了三种具体的翻修方案,
经过我国当下的技术和实际情况,我国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
翻修方案确立,紧随其后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牵头下,
一起成立了“天安门城楼重建小组”
,同时为了保证能在工期内顺利完成、以及建筑质量、机密保守,负责翻修的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从技术人员到普通员工,都是经过了重重筛选。
天安门也就在这之前,国务院早就已经召集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一批建筑专家和历史专家,
为了完美复刻天安门的工艺和结构
,开始为期两年的调查工作,现如今终于等到了天门被翻新的这一天。毛主席知道天安门要被翻修的事,也是非常在意,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天安门正是在这样的准备下,天安门的重建工作便开始了。
同年10月1日,我国迎来了建国20周年庆典
,这天毛主席、周总理等一众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数万人民群众的簇拥下,最后一次登上老天安门的城楼,最后一次在老城楼上发言,检阅人民解放军队。
国庆之后,
天安门的翻修工作也就正式开始了
,但是翻修工作刚开始,北京第五建筑公司就遇上了麻烦,想要对其进行翻修,那么一些老旧的部件和结构肯定是不能要了,必须立马拆除,但是天安门这般规模的建筑,想要拆除少说也得几个月,更不用说还要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于天安门拆除一事,众人展开了多次讨论,为此人们才想出了那个方法,就是先用夹子和幕布帮整个天安门给围起来
,所有的建筑工作和拆除共都在幕布后完成
。虽然说这个方法保证了天门翻修工作的机密性,但是却对施工团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首先显而易见的就是灰尘问题
,由于建筑物四周都围上了幕布,通风情况受到影响,此时还要在幕布里完成拆除工作,很难避免回掀起大量的灰尘,在通风不便的情况下,巨大的灰尘对工人的工作效率,乃至身体健康都受到了影响。
但奈何时间紧迫,任务重大,这也是当面唯一的方法了。觉知任务重大的工人们,纷纷表示自己不怕吃苦,只要是为祖国建设发力,无论条件再苦再难他们都可以接受,很快这个方案就得以通过,
巨大的幕布直接不断地运送至天安门,而后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天安门在当时也有上百岁了,像这种极其稀有的古建筑,当时放眼全中国也绝对找不出第二个,
所以拆除工作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工作的压力就落到了建筑专家的身上,只要有一个结构没搞清楚,就可能导致整个城楼的坍塌,对其中的历史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所以每个工人都是在建筑的专家的指导下,戴着口罩打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对城楼架构进行拆解。拆除工作看上去确实要比建筑工作要简单得多,如若是普通结构那么随便找一支工程队,
几天之内也肯定能完成,但天安门不同于其他建筑。
其内部结构之复杂、工艺又十分巧妙,
只有当时超一流的水平才能打造出来
,况且我们之前也提到过,这次拆除工作中央领导人焖都非常重视,工作上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就这样施工团队只是拆除天安门就耗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11月的北京已经变天了,刺骨的北风像刀片一样,刮在工人的皮肤上仿佛就像被开了一个口子,即使当时有着不错的保暖措施,但这仍然对于工人施工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不管条件多么艰难,多么刻苦,北京第五建筑公司的施工团队,从领导到工人,夜以继日地守在工作岗位上,
顶着寒风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完成了天安门的拆解工作。
此时幕布外的北京市民们,还不知道老天安门城楼已经正式成为了历史,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新天安门城楼问世做铺垫罢了。工人们克服了一个难题后,对之后的建筑工作更是充满了信心,
随着施工团队与历史学家的碰面,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前文我们提到过,历史专家提前两年就开始了天安门的翻修工作,通过调查相关历史,专家们彻头彻尾的对天安门老城楼进行了一个了解
,大到建筑材料,精确到建筑的结构,而后又经过数名专家的讨论研究,得出了具体数字。
其中共有各类柱子132根,各种梁112根,各种檩160余根,各种枋180余根,各类斗拱138攒,椽子、望板等构件数不胜数,所用木材将近4万立方米,但这也仅仅是建筑所需要的材料而已,这些材料还需要后期加工,变成可直接运用的建筑材料才行。
对此,我们又召集了上百名工艺精湛的木匠,完全依照古时候人们制作的样子,依照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把天安门所需的建筑材料加工完成,整个工程量,在当时世界上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同事在中国历史上他也是用木料最多的古建筑之一了!
当然,后期工人们在翻修的过程中,那些在旧城楼拆下来材料,也没有直接废弃,有些仍然可以满足正常使用的,
也会再一次用在新城楼的建筑中,这样一来新城楼中也算留有就城楼的灵魂了
,在充分的准备,建筑公司的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天安门的重建。
同时再加上新式的设计,新天门城楼里还加装了许多现代设施,比如抓在了点灯、暖气、摄影机和电梯等,这个沉寂600了年之久的古建筑再次恢复了生机。
1969年年底开始到1979年4月初新天门额度竣工,全程只耗费了112天,完美地在工期内完成了答卷,创造了又一世界奇迹。
在如此庞大的工程中,全程有数千人参与到这个偌大的工程中,但奇迹的是没有一个人将天安门重建的消息透露出去,直到21世纪之后,这件事情才被众人慢慢所熟知。1970年4月11日,
周总理第一个登上了新天安门的城楼见识,并且对所有参与此次重建项目的工人们不碍事感谢
。
随着验收结束,遮蔽天安门3个多月的黑色幕布最终撤下,天安门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民群众眼前。时至今日又经过数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经久不衰,庄严的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威严的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雄风!
天安门的前世今生
回想起600年前,天安门的第一块砖瓦开始不断地运送到这个地方,一个伟大的工程也就正式展开,
明成祖朱棣上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建北京
,而天安门也是这个时候的产物,600年的风风雨雨,天安门见证了太多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兴转衰,再到整个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又在这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这600年的时间里,天安门的命运也是跌宕起伏,不止一次被炮火侵扰,一次又一次的“缝补”让他硬生生的挺过了600年的风雨。有关天安门最早的记载中,
表示天安门最初是仿照南京承天门建造的。
在其建成后的30年后有一天,突然天生异象,雷雨交加,雷电劈到了天安门上,由于大部分是木质结构,所以在那个漫长的雨夜中,
天安门被大火吞噬了一大半,也因为那场雨才没有让天安门就此在历史上抹除。
这也是天安门在
历史上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灾难
,此次失火事件9年以后,明宪宗上位开始筹备天安门修葺的相关事宜,天安门也迎来了第一次维修。之后1644年,李自成率领重兵攻破了北京城,天安门又被战火吞噬。
只有
清兵南下中原,清政府于次年重修了天安门
,时间来到了清末年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库亏空,根本无力管辖这些日益变形的古建筑,也拿不出维修的巨额开支!
1911年
辛亥革命
胜利后,孙中山先生没有选择围绕北京点过,将目光锁定在了南京,逐渐地天安门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直到解放战争末期
,新中国成立的趋势已成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党中央领导人便开始筹备开国大典的庆典仪式。
经过几十年战争的困扰,
其中开国大典在那里开办成了最大的难题
,就在刚刚解放的北平,在历史上虽说有多个朝代在此定居,但是绝大部分的建筑都在战争中被摧毁,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
放眼整个北京,能够支持开国大典的地方也就只剩下
郊区的西宛机场
,另一个就是荒废许久的
北京天安门
。西宛机场虽说设备相对来说保存比较完好,但地势偏远不利于群众出行,但是如果选择天安门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将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对它的潦草维修和改造!
无论选在哪里,都会对庆典仪式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经过领导人的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将地点选在天安门,确定地点后,我党领导人便开始积极筹备翻新工作,在人民群众和解放军的簇拥下,
翻新天安门就这样展开了。
此时距离开国大典只剩下29天的时间,由于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所以这次翻新,并没有彻头彻尾的对其进行改造,只是对外观进行一定的粉刷,成功的赶在了10月1日之前完成了翻新工作,随后万千群众的注目下,
毛主席走上天安门城楼,用略带湖南口音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天安门对于我国来说已经不是封建王朝的产物了,现在的它以全新的样貌出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历史的见证,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政府才决定对天安门进行维修,也就有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北京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