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后,叶挺、贺老总率领的主力部队,在南下过程中遭到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最终在汤坑战败,起义军余部转入海陆丰,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南昌起义主力部队失败了,但是负责殿后的部队却奇迹般保存了下来,并在日后发展壮大,成为组建红四军的主力力量。
当时,朱老总率领的第九军(其实只有军官教育团数百人),以及周士第率领的第25师(2500多人)负责担任断后任务。这支部队在三河坝与国军钱大钧的追兵遭遇,一场激战下来,队伍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指战员们也有不少离开了队伍。
危难关头,方显英雄本色。此时的队伍中,只有一位军级干部朱老总,一位团级干部陈老总,一位营级干部王尔琢三位指挥官,以及八百名战士。就是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朱老总力挽狂澜,他首先联系到了自己在云南讲武堂的老同学范石生,暂时寄居范石生处。此举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躲过了发动军队的追击,朱老总化名王凯,以范石生部团长的身份做掩护,很好地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另一个是队伍能够得到修整。经过连翻苦战,这支队伍早已是兵疲马乏,疲惫不堪了。当时范石生救济我军两千大洋的军饷,还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可以说,范石生将军是中国革命的一位功臣。
很快,老蒋得到了范石生帮助我军的消息,朱老总审时度势之下,率部迅速转移。将目标指向了湘南的宜章县。宜章县地处湘赣军阀的交界处,兵力薄弱,是一个革命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位关键人物:胡少海。
胡少海是富家子弟,父亲是当地的一位富绅。虽然自小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但胡少海却是一位革命者,他早已入了党,并在宜章组织了一个团的武装,时刻准备发动起义。朱老总率部来到湘南,胡少海马上率部加入队伍,并奉上了智取宜章县城,举行湘南起义的妙策。
胡少海打着国军团长的名号,与朱老总、王尔琢等人耀武扬威地率部开进了宜章县城。反动县长自然不敢怀疑胡少爷,对我军好酒好肉招待。就在双方吃饭的当口,我军已经将县城内的民团缴了械,控制了宜章县城。
胡少海一拍桌子,摔杯为号,我军迅速行动,打出了起义的口号。反动县长看到此景此举,如一滩烂泥一般瘫倒在地,就这样,随着胡少海智取宜章县城,湘南起义顺利发动了。
湘南起义发动后,湘南百姓们纷纷加入朱老总的队伍,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队伍一举发展到八千多人,比三河坝之战后整整翻了十倍。在朱老总的率领下,这支队伍浩浩荡荡开往井冈山,与毛委员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就这样,南昌起义队伍在朱老总的正确指挥下,从三河坝之战后的800多人,一举发展到8000多人。朱毛会师后,组建了红四军,下辖三个师,总兵力超过了一万人,人民军队的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智取宜章的关键人物胡少海,出身于一个乡绅家庭,他参加革命,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为此,父亲亲自登报,宣布与胡少海断绝父子关系,并悬赏通缉他。为了革命,胡少海的做出的牺牲真是太大了。
湘南起义后,胡少海担任红29团团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草创阶段的一位杰出将领。在红军中,胡少海智勇兼备,军事才能十分突出,一路升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相当于师长)、红20军军长、红21军军长等职务,是红一军团的一位高级将领。
可惜的是,胡少海在1930年7月率部在永福山区剿匪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胡少海是红军早期的军级干部,如果不是过早牺牲,他在建国后是有着元帅级别的资历的,真的令人扼腕叹息。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