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10月20日,赵匡胤被发现于万岁殿内离奇猝死,一天之后,赵光义在没有任何文字遗诏的前提下宣布继位,是为宋太宗。关于宋太宗的继位,目前历史界主要存在三种说法,即“斧声烛影说”、“合法继位说”、“金匮之盟说”。
从现存的官方史料来看,能够证明宋太宗合理继位的实物证据,就只有《金匮之盟》与《宋太祖遗诏》两项,但《宋太祖遗诏》早已证明不是太祖本人亲笔。在如此扑朔迷离的情形下,《金匮之盟》就成为破解宋太宗继位之谜的关键钥匙。
本文在选用宋代官方史料的基础上,特地搜集同时期士大夫的笔记资料,以此互为补充,尽可能的还原宋太宗继位的历史真相。
金匮之盟存在重大逻辑漏洞
公元976年的一个飞雪之夜过后,汴京皇宫内发生了一起权力交接的大事,赵光义在宋太祖赵匡胤的灵堂前宣布继位,北宋由此进入宋太宗的统治时代。
根据司马光记载,杜太后曾于病危之际,嘱托赵匡胤将皇位传给两位亲弟,并将这一顾命文件交予赵普,藏于金匮之中,这在日后被赵光义当作继位依据昭示天下。
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之余庆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耳。因敕戒太祖曰: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自署名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涑水记闻》)
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杜太后因担忧赵匡胤英年早逝,进而出现幼主掌权的现象,这才告诫赵匡胤,要将皇位依次传给赵光义、赵廷美两位弟弟。
杜太后真容
实际上,杜太后死于961年,此时赵匡胤正值壮年,赵德芳也即将成人,杜太后怎知赵匡胤寿命几何?她没有必要去诅咒儿子短寿。况且,嫡长子继承制延续至北宋已是根深蒂固,杜太后作为杰出的政治女性又怎么不知,她没有任何动机去改变这件事情。
其次,金匮之盟作为继位的重要依据,理应在《宋太祖旧录》中有所记载才对。980年,赵光义主持编纂《宋太祖旧录》,对其中内容多有删改,但对金匮之盟却只字不提。
直到宋真宗继位后,为了彰显父皇继位的合法性,才在重修《宋太祖新录》时,将金匮之盟加入其中,但这种行为岂不是无中生有,显得异常突兀。
更为关键的是,金匮之盟作为皇帝生前立下的秘密盟约,与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杜太后临危受命赵普保管盟约,就是要等新君继位之时进行宣读,以证明继位的合法性。
太平兴国六年(981),因言昭宪(杜太后)顾命及先朝,自诉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遂大感悟……辛亥以普为司徒兼侍中(《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光义继位之时,作为现存于世的唯一证人,赵普不仅没有宣读盟约,反而还装作若无其事。直到赵光义继位第六年,赵普才将整件事情和盘托出,这难道不是违背了杜太后与宋太祖的遗命,犯下了欺君之罪。依赵普的政治经验,绝不会犯下这种低等错误。
赵光义
这足以说明,金匮之盟是宋太宗逼迫赵普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皇位继承披上合法性的外衣,从而消弭朝野上下对他的质疑。众所周知,赵普曾极力反对太祖传位给太宗,为何后来要炮制金匮之盟来协助太宗消除质疑?
赵普因罢相而炮制金匮之盟
公元973年,赵普被宋太祖罢免相位,以使相的身份留守河阳。在此期间,他虽然远离朝堂,但还是极力支持赵德昭继承皇位,这就得罪了有志于皇位的赵光义。
太祖晏驾,太宗嗣位,忽有言曰: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丁晋公谈录》)
赵光义继位后,因赵普曾反对太祖传位给自己,而对他倍加冷落。就在此时,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升任宰相,由于二人过去存在重大矛盾,卢多逊在诸多地方对赵普进行打压。
赵普承接金匮之盟
977年,宋太宗在卢多逊的奏请之下罢免了赵普的使相之位,赵普深知二人对他积怨已久,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所以整日诚惶诚恐,认为自己会有性命之忧。
太宗曾对赵普言:朕几欲诛卿。(《玉壶清话》)
如果真有所谓的金匮之盟,赵普为何不趁此期间拿出,好摆脱宋太宗对他的打压。很明显,金匮之盟是赵普在危难之际炮制出的政治法宝,目的是为了换得宋太宗对他的谅解,这也正与宋太宗寻找继位依据的想法不谋而合。
果不其然,赵普在献上金匮之盟后,宋太宗大喜过望,不仅恢复了他的丞相职位,还宽恕了他先前犯下的一切罪过。
太宗对普言: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宋史》)
当然,赵普在推出金匮之盟后,为了能使众人信服,他还需要协助太宗完成其中的逻辑自洽。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宗必须先将皇位传于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位于太祖长子赵德昭,最终回归到嫡长子继承的传统。
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宋史》)
皇位传承顺序
由此可见,为了完成逻辑自洽,金匮之盟存在重大隐患,按照继承顺序,赵廷美才是宋太宗其后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为了破除金匮之盟中的预设逻辑,将皇位传承回归到太宗一脉,赵普需要协助太宗打击赵廷美。
赵廷美之死与金匮之盟的终结
公元982年,也就是在金匮之盟颁布后的第二年,太宗亲信柴禹锡告发赵廷美将在金明池作乱。太宗得知后怒不可遏,急忙找来赵普商议对策,并趁机提出了金匮之盟的皇位传承问题。对此赵普坚定的回答道: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续资治通鉴长编》)
在赵普的力谏下,太宗将赵廷美的开封府尹罢免,并发配到洛阳留守。在赵廷美赶赴洛阳以后,赵普认为时机已到,便向太宗告发,声称赵廷美与卢多逊私下多有来往,二人在朝中结交文武群臣,图谋不轨。
赵廷美
在这之后,赵普又指使开封府李符上谏,声称应将赵廷美迁徙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以防突发变故。
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续资治通鉴长编》)
在宋太宗与赵普的密切配合下,赵廷美被贬居到了房州这一苦寒之地。来到房州的赵廷美,自知前途渺茫,生死未卜,便整日处于郁郁寡欢的情绪当中,不到两年就忧悸成疾而卒。
赵普此计可谓一石二鸟,既帮助宋太宗解决了金匮之盟的皇位继承难题,又将自己的政敌卢多逊击入谷底。
廷美废,多逊南迁,普之力也。(《宋史》)
但对于宋太宗而言,赵廷美之死并不能完全消除金匮之盟的后续影响,为了证明宋太祖只将皇位传给自己,他便更改了赵廷美的实际身世。
按照《宋太祖实录》的记载,赵廷美与赵匡胤、赵光义都是杜太后所生,同属嫡子身份,但宋太宗不仅驳斥了这一说法,还指认赵廷美系陈国夫人所生。
廷美,朕乳母陈国夫人耿氏所生,耿氏后出嫁赵氏,生供奉官赵廷俊,即廷美之同母弟也。(《宋太宗实录》)
既然赵廷美不是嫡子,那么皇位传承之说便不复存在了。宋太宗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却破绽百出,在已知赵廷美不是自己亲生的情况下,杜太后还坚持将皇位传承于他,这就违背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其次,在双子健全的情形下,赵匡胤又怎能允许异母所生的赵廷美继承皇位?因此,金匮之盟本身漏洞百出,不能认作宋太宗继位的合法依据。
赵廷美影视形象
从金匮之盟的设计实施再到赵廷美之死,都指向了一个历史事实,宋太宗的继位不具备合法性。但这仅是一家之言,且不能妨碍宋太宗是贤明君主的历史评价。
宋太宗继位以后,不仅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还大力提倡文治,尤其是对科举制和言官制的改革,促使北宋的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总而言之,宋太宗对于历史的贡献是不容磨灭的。#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