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曾对太子刘奭说:“乱我家者,太子也。”这一豪言壮语引发了人们的疑问:既然宣帝认为刘奭会危害国家安宁,为何最终没有将他废除?或许,宣帝眼中缺乏一个令他眼前一亮的合适继承者。
一、“乱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的决策让许多人困惑。如果他已经断定刘奭会导致汉家政权动荡,为何不采取果断行动,废黜太子呢?实际上,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考量。刘奭执政后,汉家皇权逐渐式微,外戚、宦官、儒臣纷纷登场,西汉走上了下坡路。但宣帝废太子的问题在于,换一个未必会更好。
宣帝之所以批评刘奭“乱我家者,太子也”,主要源于两位臣子的死:盖宽饶和杨恽。这两位才华出众、正直坚韧的臣子却因为骄傲自大、不善交际而遭受厄运。盖宽饶嫌弃每点小问题都要弹劾检举,最终被罢免官职,甚至选择自刎。杨恽则因为言辞不当被贬为庶人。刘奭对这两位臣子的过于苛刻的对待,引发了宣帝的不满,认为太子未必能正确看待政务。
二、宣帝对太子的真实看法
“乱我家者,太子也”这番话虽然严厉,但并不代表宣帝认为太子一无是处。据《汉书》记载,刘奭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学识,喜欢阅读史书,通晓儒家经典,对音律也有深入研究。他并非无才无能的纨绔子弟。然而,由于母亲许平君早逝,宣帝一直将他保护在身边,导致刘奭性格相对柔弱。儒家思想的影响让他对法治严苛的管理有所抵触。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废黜太子的决定性因素。
宣帝并未完全否定刘奭的继位可能性。实际上,他试图向太子传达一种儒法并重的治国理念。太子的柔弱性格和对法治的抵触并非绝对的缺陷,宣帝可能正试图在他身上找到平衡。
“乱我家者,太子也”可能更像是宣帝在生气时的一种发泄,而非对太子的真实看法。就如同我们的父母有时候会说出过分的话,但并不代表他们真的认为我们一无是处。
三、宣帝曾有过废太子的想法
事实上,宣帝曾考虑废黜太子,而并非是在说出“乱我家者,太子也”之后。在公元前66年,皇后霍成君被废,宣帝有意立宠妃张婕妤为后,同时有意改立刘奭的弟弟刘钦为太子。刘钦聪明好学,深受宠爱,看起来是一个合适的继承者。然而,刘奭的母亲早逝,他年幼且无过错,轻易废除太子可能引发不稳定。因此,宣帝最终未采取这一决定,而是立了不受宠的王婕妤为皇后,托付她抚养太子。
对于刘钦,宣帝也采取了预防措施,封他为淮阳王,并为他选派了有针对性的太傅韦玄成,以教导他宽容和谦逊。这一系列的决定显示宣帝并非轻率之人,而是以最稳妥的方式为国家选择未来的领导者。
四、宣帝其他儿子的表现
除了刘奭和刘钦之外,宣帝还有其他几位儿子,如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竞。然而,这些儿子的年龄相对较小,似乎未进入宣帝的继承者选择范围。
刘嚣是宣帝诸子中名声最好的,但他在位二十余年,没有犯过细微的错误。然而,刘宇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常犯法律,只因为兄弟情分才得以保留王位。至于刘竞,由于年龄不足,未能受封为王,后因早逝而国除。
这些事实表明宣帝的选择并非只是因为刘奭是太子而无他人可选。他审慎考虑了各种因素,最终做出了保持政局稳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