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其卓越的谋略才华成为备受瞩目的谋士,而他对刘备的辅佐更是让他名垂青史。蜀汉建立过程中,诸葛亮的贡献无法忽视,他的智谋使得刘备得以三分天下,奠定了蜀汉的基业。然而,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却陷入了衰落,刘禅的执政显得乏力。这一时期,刘禅的政绩不及诸葛亮时期,最终导致蜀汉的覆灭。
刘备逝世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的皇帝,但历史对他的评价却颇为负面,有“扶不起的阿斗”的说法。然而,刘禅在诸葛亮辅佐下的时期,政绩还算不错,至少在他执政期间,蜀汉没有灭亡。尽管刘禅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留下了颇多负面印象,他在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表现却是值得一提的。
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逐渐走向没落。宦官当权,政局混乱,使得刘禅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在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行为显得潇洒快活,似乎对国家覆亡并未感到深切的悔恨。如今,“乐不思蜀”一词也成为形容刘禅的代名词。
回顾整个历史,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曾对刘禅的能力产生过疑虑,认为他不如曹魏的曹叡。尽管诸葛亮多次进行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北伐的过程中,面对曹魏大将司马懿的顽强抵抗,蜀汉难以取得胜利。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未能实现最终目标,却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兴旺发展的渴望。然而,由于过度劳累和多年的操劳,诸葛亮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在生命垂危之际,刘禅派遣尚书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提出一个深思熟虑的问题:“陛下问你,倘若你死后,你的儿子应该如何处置?” 这个问题引起了诸葛亮的深思。他回答道:“陛下不必费心,老臣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足够他养活自己了。” 这个回答不仅表达了诸葛亮对刘禅的深刻理解,也改变了对刘禅的看法。原来刘禅并非愚昧无知,他装傻的一面很多时候是出于深谋远虑。
然而,诸葛亮的逝世标志着蜀汉开始衰落。失去了这位卓越谋士的辅佐,宦官们开始为非作歹,刘禅陷入困境。蜀汉最终在曹魏的攻击下覆灭,而刘禅却继续保持潇洒快活的态度,似乎对国家的覆亡毫不懊悔。
总体而言,刘禅在历史中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手腕,特别是在诸葛亮辅佐时期。尽管他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被贬低为“阿斗”,但在诸葛亮治理时期,刘禅表现出了一些精明的特质。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未能继续其强大的局面,最终走向没落,为刘禅的后来行为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