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数千年历史,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是伴随着战争而诞生,开国者将在数万人之中拼杀出一条功成名就的帝王之道,开创出盛世王朝。因此在那些王朝更迭、战火纷飞的时代,造就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他们举起手中的利刃率领将士披荆斩棘,拯救百姓于水火,将即将倾倒的王朝大厦重新建立。
但是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旋律,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所来带的安宁才更为长久。
作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王朝—明朝,曾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让后世的人钦佩不已,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江山稳定,多次讨伐北方平定战乱,在之后的永乐大帝—朱棣,也继承了朱元璋的意志,先后五次亲征漠北,为大明王朝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朱元璋建国以来,作为小国的日本,就对明朝虎视眈眈,特别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尚且没有完全稳固政权前,日本对明朝沿海地区骚扰不断,曾发动过数次的侵略战争,妄图想要代替明朝。不过面对那时正处在蒸蒸日上的明朝国力,日本并不敢轻举妄动。
在前后爆发多次战争后,朱元璋就曾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敌我之间的问题,然而在收到朱元璋来信后的日本皇帝,却雷霆大怒杀掉了那些代表和平的使者。自古以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一规矩已经烙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日本皇帝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在挑战朱元璋的威严。
得知消息后的朱元璋当即就想以雷霆手段镇压日本,而刘伯温却在此刻站出来制止了朱元璋的行为,并且劝谏朱元璋从长计议。在刘伯温的劝告下,朱元璋也慢慢的平息了心中的怒火,暂且将以强兵攻打日本这一计划搁置下来。
细数历史,倭寇的存在应该追溯到元朝时期,在元朝开始,倭寇就仗着地势不断的骚扰元朝沿海地区,尽管倭寇在明面上是以报复元朝所以才出兵元朝,但是实际上,面对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区,倭寇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掠夺财富,满足自己的私心。
作为覆灭元朝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深知元朝的灭亡与百姓离不开关系,正是因为失去了民心,才有农民起义的爆发,才有他有机可乘的机会,因此朱元璋上位之后,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不仅明白人民的重要性,更是着重关注民生民计,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祉。
在朱元璋的管理下,饱受元朝战乱的明朝逐渐恢复过来,那些流离失所、没有田地可以耕种的百姓,也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有了居住的地方,和劳动的能力。不过尽管朱元璋忧国忧民数次平定北方战乱,实现了明朝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但是在明朝的沿海地区,依旧会受到倭寇的骚扰。
除了骚扰沿海外,明朝那些外出经商的商船以及靠海为生的渔船,在多次往返海域的途中也经常受到倭寇的抢劫。不仅抢掠财物货物,为了保守他们不可告人的行迹,以及满足他们变态的心理癖好,那些呆在船上无辜的百姓还会被他们无情的残忍杀掉。这样的事情在沿海城市屡见不鲜,但是面对倚仗海域来去自如的倭寇,地方官员对此也是毫无办法,尽管朱元璋曾经多次派遣士兵驻守沿海,然而狡猾的倭寇眼见情势不对立马上船而跑,这让朱元璋一筹莫展。
上面曾经提到,倭寇骚扰中原沿海地区,是为了报复元朝两次出兵日本。在明朝北伐彻底灭掉元朝后,按理来说那些倭寇失去了理由后就会收敛爪牙,主动退出明朝海域,但是贪婪的倭寇并不管这些,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贪图中原富饶的物资,因此他们依旧像之前那样不断骚扰沿海城市。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年号为洪武,同年,倭寇趁着朱元璋疲于奔波与治理国家,揪住时机派出军队大举进攻明朝蓬州地区,在攻占城池后更是对无辜的百姓挥起屠刀,肆意的在城中大开杀戒,完全不顾明朝法律与人性道德,等到明朝缓过来时,倭寇已经转移阵地了。
倭寇的时机的确抓对了,刚刚建立的明朝尚且没有从元朝的战争中恢复过来,更没有兵力去围剿倭寇。而且当时消息封闭,许多邻国地区并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了,也不知道现在的中原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统治与管辖。因此面对这一情况,朱元璋在稳固自身后就派出使者,向周边各国传递中原易主的消息,并且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俯首称臣,朝贡明朝,同时与明朝建立友善、良好的外交关系。
对于朱元璋的提议,以及明朝繁荣昌盛的国家盛况,许多周边国家都选择大力支持朱元璋的做法,但是在这其中,也有一些不乐意的个别国家,比如说高句丽,在听闻元朝被朱元璋覆灭后,与元朝有着千丝万缕的高句丽国王甚至想要率领四万兵马,替元朝复仇。
好在那时的高句丽并不是全部人都是糊涂的,要不然也就没有现在朝鲜的存在。作为高句丽大将的李成桂,在亲眼目睹朱元璋灭掉元朝几十万人马后,就再也生不出抵抗的心思,面对高句丽国王这样愚蠢的做法,李成桂索性自己黄袍加身灭掉糊涂的高句丽国王,向朱元璋低头表示忠心,自此朝鲜王朝建立,看着忠诚的李成桂,朱元璋将朝鲜划分为永不征之国。不得不说,李成桂这一做法赌对了,不仅保住了高句丽,还保住了自身。
有了高句丽这样的前车之鉴在,其余周边还在犹豫的各国也纷纷递交上国书,向明朝称臣表示绝无二心。
但是虽然有高句丽的影响,却偏偏有一个国家认为自己可以抗衡明朝,拒绝向明朝朝贡,那就是日本。这时明朝与倭寇的关系尚且没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因为虽然朱元璋崇尚武力,但是也不是不讲理的君王,面对倭寇的固执己见,朱元璋曾经多次派遣使者游说日本,希望能使其回心转意看清现实。
不过倭寇并不领朱元璋的情面,甚至趁着朱元璋建国之初,趁着朱元璋四处平定战乱无暇管辖及他们,趁着明朝根基不稳,多次派遣士兵骚扰明朝沿海地区,而在这时,曾经与朱元璋势不两立,元末时期针锋相对的死对头张士诚,竟然与朱元璋最痛恨的倭寇勾结在一起,一起联手霍乱沿海地区,搅和得百姓不得安宁,使得百姓不管是财物还是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巨大的侵害。
面对大肆杀害明朝百姓的异族人员,朱元璋第一反应就是以以往的铁血手段前去镇压,这样一来不仅是树立明朝威严,更是笼络民心。但是在朱元璋正准备出兵时,刘伯温却阻止了他。
作为朱元璋手底下第一谋士的刘伯温,不仅深受朱元璋信任,在策略方面也是深得朱元璋本心,朱元璋能称帝与刘伯温的计策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
因此,面对刘伯温的意见,朱元璋也愿意暂且停下进攻,听一听他的想法。刘伯温认为这一件事情还没有到大动干戈的程度,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派遣使臣东渡日本,表明来意解决矛盾,这样既可以不用一兵一卒解决问题,又可以趁机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
公元1369年,听从刘伯温建议的朱元璋再次派遣出使者团远渡日本,还附赠上中原的特产等东西,表示明朝友好的态度。
那时的日本正处在分裂时期,收到朱元璋国书的是怀良亲王,但是事情并不像刘伯温预算的那样,在怀良亲王看见朱元璋诏书后,不仅不愿意顺从,还将使者团七人处死五人表达自己的态度,剩下幸存的二人也是在饱受折磨与囚禁三个月后,才被允许回到中原。因此,朱元璋信中提到的管制军队方面,也并未得到怀良亲王的同意,反而更加放肆,任由手下士兵流窜在山东、浙江等地区,祸害一方百姓。
在消息传回到朱元璋耳朵后,朱元璋龙颜大怒,这不仅仅是地方倭寇霍乱百姓的问题,更代表着明朝的颜面,在日本率先打破规矩斩杀明朝来使后,就意味着日本彻底与明朝撕破脸皮。而且朱元璋认为,他已经听从刘伯温之前的劝谏,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派兵攻打倭寇,而是满怀诚意的派遣使者东渡日本表达心意,与你们协商事情。但是等到最后,你们反而斩杀明朝派遣的使者,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无视大明王朝的威严。
朱元璋越想越生气,面对不识抬举的日本,他迫不及待的就想派兵强攻日本,表示自己的强权统治。但是身为刘伯温的丞相,却依旧阻止朱元璋,刘伯温的从长计议,并没有打消朱元璋心里的念头,本就是草莽出身以武力强行建立王朝的朱元璋,他的唯一想法就是以强势兵力,来逼迫日本俯首称臣。
好在在刘伯温以及众大臣的不住劝谏下,朱元璋忍住怒火,选择听一听刘伯温到底为何阻拦自己。
刘伯温认为,首先原因在于朱元璋刚建立明朝不久,政权并不完全稳定,虽然讨伐北方消灭元朝余孽安定内乱,但是并不宜大动干戈。并且在连年的征战下,不管是百姓还是士兵都已经承受不住战火了,国家的经济也需要调整重建,百姓的生活还没有完全达到安居乐业的程度,明朝的朝廷也并不是一片清明。如果在这时选择与日本开战,征讨一个小国必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征讨过程所开销的军饷、向百姓征兆的士兵,都是一个巨大的支出。
不仅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更容易激起民愤,让民心四散,当务之急应该是以发展为主。不能因为一个区区小国,影响了大明的长久发展。
其次,刘伯温谈到日本的地理位置,远在小岛上的日本国度四面环海,土地贫瘠,并不像高句丽等国家一样好打,而是属于易守难攻类,就算明朝能打下,所付出的代价也远远高于得到一个日本。而且身在小岛上,明朝军队还得时不时面对不可测的暴雨环境。
如果明朝打算出兵远征日本,不仅挽不回出征的损失与岛上的天气变幻,还得应对海上的事情,不仅粮草方面供应困难,极有可能前线的士兵来不及收到后方的补给,而且在挑选士兵方面也得大费周章,先不说没有那么多水性好的水军,单是要克服大海对人体的侵扰,克服晕船、水土不服等一系列不可抗力因素,能符合要求的士兵就已经屈指可数了。
抛开路上的种种困难,等到明朝军队登上日本岛屿,向日本发动进攻后,面对岛上那些崎岖的地势,怪异的山林,与大陆完全不一样的地貌时,军队从哪里进攻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贸然选择一条路没有切实考虑因素,在这一路上的消耗也是明军远远承受不起的。
随后刘伯温又向朱元璋举例忽必烈,为了能让这个屡次骚扰沿海的日本臣服元朝,忽必烈也曾两次调遣兵力讨伐日本,但是面对日本弯绕的地势,忽必烈也是以失败告终。
可见讨伐日本并不像口中所说的那样轻松,而是要结合实际,模拟一切可能发生的恶劣因素,才能得出最完美的答案。
在听闻刘伯温表达完他的看法后,尽管朱元璋心有不甘,却也认同刘伯温的看法,在消除怒火后,朱元璋也认识到,此刻的明朝并不适合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了,虽然已经消灭了元朝余孽,但是总有那么几个漏网之鱼盯着明朝,希望能够再次东山再起。
而那些早年跟随他征战天下的将士,与被元朝腐朽统治剥削压榨的百姓,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可以不再受到战争的祸害,平平安安的度过自己的余生。
不管朱元璋的内心到底有没有放下仇恨,在刘伯温劝说下的朱元璋,这一次总算是放弃了攻打日本的打算。
不过不知道是日本认为朱元璋害怕了,还是认为自身的实力已经比肩明朝,在公元1387年时,沉寂许多的日本竟然将手伸到了明朝里面来,那时的朱元璋在惩治贪官污吏方面,可谓是法不留情,为了彻底杜绝朝廷中的不法现象,朱元璋曾先后六次发动大规模肃杀,肃清朝中贪官15万余人,其中牵扯最大的胡惟庸案,在牵连出3万余人后朱元璋一怒之下全部斩杀。在处理过程中,朱元璋发现这其中竟然有日本在背后支持,这让朱元璋再次有了攻打日本的决心。
这一次刘伯温依旧保持阻拦的态度,他还专门向朱元璋呈上一份西北不平的奏折,以此来告诫朱元璋。果然,在刘伯温隐晦的劝诫下,朱元璋再次忍下心意,并且终其一生都没有去攻打日本。
不过虽然朱元璋没有发动战争,但是这不代表朱元璋就能忘记日本对明朝的威胁,因此在谈到政事时,朱元璋就曾多次告诫子孙,对日本一定不能松懈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