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清王朝的末代皇帝。他的退位,是革命党人和满清遗老、北洋政府相互妥协的结果。对溥仪这样一个带着特殊身份的“非常公民”,任何处置都具有极强的政治导向和社会影响作用,因此各股政治势力在如何对待溥仪的问题上都是慎之又慎。
溥仪的退位是袁世凯依托北洋军权,一方面以席卷大江南北的革命声势恫吓清政府的孤儿寡母、遗老遗少,另一方面以“劝说”皇帝退位为政治筹码从南北交战双方的谈判桌上窃取革命果实。不同于英国的查理一世、法国的路易十六和俄国的尼古拉二世等末代帝王被处死的激烈、彻底革命,辛亥革命其实是一场后遗症一大堆的阶段性革命。
合法退位的溥仪,按照满清皇室优待协定,仍然享受着极其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为争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甚至一概承认了清政府与他们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连孙中山后来去到北京与袁世凯会晤,专程拜访光绪遗孀隆裕太后时,也说她同意清帝退位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这一切都表明,清帝国是民国政府合法性继承权的来源,国民政府有义务履行满清皇室的优待条例,由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主导的政府来杀死溥仪,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此外,放眼社会层面,辛亥革命虽然剪断了老百姓头上的辫子,但完全开启民智、使之接受新思想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消灭帝制固然是大势所趋,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贸然杀死溥仪,很难说不会就此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借鉴西安等局部地区,革命党势力进入时八旗等满清军队的顽固抵抗,若是一味用强,难保国民政府不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善待溥仪,是消除革命党“驱逐鞑虏”口号负面影响、稳定满蒙回藏等民族不安情绪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从邻国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枪决已退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影响中可以借鉴。对沙皇的处决,使得俄国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激烈的冲击,生怕难容于红军政府的反布尔什维克者、沙皇支持者、宗教人员等势力,聚集在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名下,由此组成的白军队伍在外国干涉势力的支持下,一度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威胁苏维埃政权的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满清的影响力日益式微,以至于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卑劣行径能够通过贿赂政府高层全身而退,手握重兵的冯玉祥陈兵紫禁城逼迫溥仪限期搬离,昔日的淑妃文秀更是与皇帝丈夫溥仪对簿法院公开离婚。可从张勋、康有为拥戴溥仪复辟,张作霖一直以君臣之礼对待溥仪,日本人扶植以溥仪为元首的伪满洲国来看,溥仪曾经与身俱来的皇帝身份,又是一个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拉虎皮扯大旗”随意利用的不稳定因素。
等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原计划逃往日本的溥仪、溥杰两兄弟沦为了苏军战俘,几年后移交至国内的旅顺战犯管理所。在对待身兼封建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和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双重身份的溥仪问题上,新中国采取了以改造为主的宽大政策,改造出狱后国家领导也给予了溥仪许多关怀,直至他晚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