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的大臣们在称呼皇帝时常用“万岁”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真的能够活万岁。皇帝虽然是统治者,但同样也是凡人,他们也难逃生老病死的宿命。然而,皇位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极大,一旦登上皇位,便很难自愿放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曾多次派人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药,却未能成功,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命运。
皇帝们心知肚明自己无法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因此在登基后就开始考虑后事,其中包括修建陵墓。清朝时期,皇帝们就着手修建陵寝,通常在他们在位的时候就开始动工,历时数年。尽管他们无法长生不老,但他们希望能够将生前的权力和财富带入坟墓。因此,他们修建的陵墓宫殿富丽堂皇,为此还特地聘请了专门的守墓人。
清朝的守墓人主要驻扎在河北的清西陵,这里埋葬了数位皇帝,以及后宫后妃、皇族、公主和早夭的皇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后陵”的区域。周围的村庄居住着满族人,也就是传说中的守墓人。由于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因此这些守墓人都是正统的满洲人。清朝的政权虽然是满族人掌握,但他们对汉人一直持怀疑态度,因此守墓人这一重要职责必须由自己人来承担。
做守墓人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清朝政府为他们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守墓人不需要纳税,政府还会发放丰厚的补贴。对于那些生有子女的守墓人,政府也会提供金钱和粮食的补助,甚至生女儿政府还会提供购买胭脂水粉的费用。这些待遇看似丰厚,实则是对他们艰苦工作的一种补偿。
然而,这些守墓人的生活并不轻松。他们与外界不能接触,遇到外人必须回避,白天不能休息,晚上则要守墓。他们的饮食不能生火,只能吃换下来的贡品,使得他们的生活犹如活死人。清朝灭亡后,他们的补助也随之中断,但他们仍然代代相传,居住在皇陵附近,怀念着大清。至今,他们仍然身着满清服饰,保留着清朝标志性的辫子。他们视清朝为骄傲,以守护这片皇陵为责任。尽管生活清贫,但他们的信念一直未曾动摇,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对大清的怀念在心中不曾减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