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末清初军事家施琅,为了成功收复台湾,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创始人
2025-07-10 21:32:49
0

电视剧《天下长河》提到清朝收复台湾事宜时,因为不是主题,所以只是一带而过:台澎金马大捷,刘国轩之子拱手而降,全体官员百姓迎接施琅凯旋。

今天来为大家回顾一下,清朝收复台湾的历史真相,主题是:明末清初军事家施琅,为了成功收复台湾,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一.立志复台、未雨绸缪

1661年3月,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消息传来,清政府担心郑成功更加难以对付,不免忧心。这时,因与郑成功结下深仇大恨后二次投清的施琅,向清政府上报了一个夺取厦门、金门的计划。在得到批准之后,他果然非常顺利地夺取了这两处战略要地,为下一步夺取台湾创造了条件。

6年之后,也就是1667年10月,施琅又郑重地向清政府提交了攻取台湾的作战方案,这就是《决计进剿疏》,表示了他立志复台的决心,但却未得到清廷的批准。

因为在此之前,清政府内部多数人都主张对郑成功进行招抚,康熙也认为,清朝军队擅长骑兵作战,如果跨海峡作战会损失很大,而且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显得非常犹豫。

施琅只得从此卧薪藏胆,为将来收复台湾未雨绸缪,默默地做着准备工作,以等待今后情况的改变。他先是派出间谍详细侦察郑成功的内部情况,并设法了解到台湾沿海的兵力布防,还打探到郑成功根本没有归降的打算。

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施琅主动向康熙上呈,希望能及早收复台湾,以免久拖不决,成为后患。他还向康熙保证:“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康熙看到施琅的奏章之后,开始对攻打台湾有了信心,并同意施琅择机出兵。

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当时台湾掌权者)去世了。在经过一番内部争斗之后,郑经的次子郑克塽继位,但实权旁落,郑克塽本人并无左右局势的能力。施琅得知这些情况后,觉得出兵时机已经成熟,便向朝廷请求出兵。清政府立即授权施琅,全权负责出兵攻打台湾的一切事宜。

施琅就这样在被冷落了近20年后,重新被清廷任命为收复台湾的主帅。(详情可参考笔者文章《清初将领施琅,为何被冷落二十年后,才成为收复台湾的主帅呢》)

二.周密布置、收集敌情

在被清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成为收复台湾主帅之后,施琅首先加紧训练水军,他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亲自挑选工匠和船,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

同时,为了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施琅开展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因为他在海滨长大,对于海洋水流和气候情况一直非常熟悉,深知气候条件对于海上作战的影响。为了做好渡海作战的准备,施琅高度重视收集气象和水文情报。他先后派出大量侦察船,对海峡和台湾岛进行侦察,掌握水流和天气变化情况。

为了熟悉敌情,施琅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间谍活动。由于曾经在郑成功手下任职,结识了他的一些得力下属,彼此也可算作是故交。因此,在上任之初,施琅立即就派出三四位得力干将,悄悄地潜入台湾,与这些人建立起秘密联系,让他们为清军提供情报,从而为攻打台湾开始了有组织的间谍活动。

施琅借此屡得这些人密寄的情报,对台湾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清楚。根据间谍们所提供的情报,施琅得知郑氏集团的精锐部队都集中于刘国轩部,负责镇守台湾本岛鹿耳门等重要港口和要害之地,而澎湖列岛虽是必争之地,却缺少得力干将防守,且守备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较低。这些情报为施琅合理用兵奠定了基础。

关于刘国轩,也有间谍送来大量情报。从他们口中得知,刘国轩一直滥施淫威,妄杀无辜,导致台湾守军人人自危,并不愿意为刘国轩效忠。刘国轩却自以为能够对部队操纵自如,盲目地认为台湾岛守备坚固,所以一直志得意满、狂妄自大。施琅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深知这是难得的可乘之机,更加坚定了收复台湾的决心。

在做好这些侦探活动的同时,施琅反复对台湾海峡的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等情况继续做周密调查和深入分析,以寻找最佳出兵时机。经过反复研究之后,施琅最终定下了先打澎湖、再分兵迂回攻击刘国轩所率主力部队的作战计划。

施琅深知台湾也一定会派出很多间谍,千方百计打探有关攻台的战略情报。他将计就计,故意制造一些假情报,诱使对手上当。比如,在三四月份时,他曾佯装请求攻击台湾,给对手以极大的错觉。

等台湾守军发现所谓进攻纯属子虚乌有之后,士气自然受到一些影响,这就为清军下一步进攻创造机会。施琅之所以选择在天气炎热的六月出兵,也是力图取得出敌不意的效果,使得对手的谍战计划失灵。结果证明,这一招果然取得了奇效,郑氏集团猝不及防,迅速溃败。

三.攻打与招抚结合,成功收复复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领舰队由铜山出发,向澎湖发动攻击,开始实施准备已久的收复台湾计划。在战斗中,施琅右眼受伤,仍然坚持督战,清军士气振奋,异常勇猛。7天之后,刘国轩只得退守台湾。

在澎湖列岛的战争结束之后,施琅为了进一步做好攻打台湾本岛的准备工作,对俘虏一律实施优待,愿意返乡的发给粮饷,受伤的则积极进行救治,并允许他们自由往返。这部分将士返回台湾之后,无形中也起到了宣传作用,对动摇守岛部队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时候,康熙帝加紧展开对郑克塽的招抚。为了让郑氏集团免除疑惧,康熙帝承诺:“煌煌谕旨,炳如日月,朕不食言。”看到大势已去,郑克塽决定接受招抚,于1683年8月向施琅水师投降。清朝成功收复台湾。

总之,明末清初军事家施琅,为了成功收复台湾,曾卧薪藏胆20年,在此期间,他未雨绸缪,收集各类情报,并成功说服皇帝同意择机收复台湾。在终于被任命为攻台主帅后,他立即训练水师、详细收集敌情与天气情况,选择良机实施作战计划,在具体作战中,他还注重攻心与招抚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收复台湾的任务。

施琅成功收复台湾的前后经历启发我们:打胜仗的关键,是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还要准确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详细制定好作战计划,并且果断实施。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宫选秀,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这一传统制度在影视剧中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好奇,究竟...
原创 古... 四川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四川盆地就地形而言相对呈封闭状,易守难攻的地形带来得天独...
原创 任... 每个时代都会有很多趣闻,元朝也不例外,只是因为元代比较冷门,大家看着蒙古名字蒙圈,就影响大家想对元代...
原创 中... 历史上有两个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影响深远,甚至让中国的历史倒退了许多年!中国有着漫长的五千年文明史,其...
原创 马... 马关条约是日本与清朝(中国)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结束了中日甲午战争(又称为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
原创 刘... 刘邦死后,吕雉为何执意要让儿子娶自己的亲外孙女?太自私了!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没能够留下名字的不多,一...
原创 只... 蒙古大军是中国草原上诞生的最为强大的军队,在当时,整个亚欧大陆上没有能与之争锋的存在。元朝的军队的强...
原创 不... 在如今的社会,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变得愈发重要,因为一个令人难忘的名字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为了能够给孩...
原创 清... ? ? 在历史长河中,顺治元年(1644年)的一幕场景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吴三桂背叛明朝,...
原创 袁... 《碧血剑》中的袁崇焕成为金庸先生笔下的英雄,从书生到守边大将,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然而,小说中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