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人物胡朴安与包世臣的生活经历,及南社人物研究的一个视角
创始人
2025-07-10 20:32:06
0

引言

胡朴安与包世臣对汉宋二学之弊都有清醒认识,包世臣治学不蹈俗流,独辟蹊径,成为清代实学大师,胡朴安则兼收汉宋两派之长,以近代科学精神整理国故,取得了重要成就

胡朴安(1878-1947年),安徽泾县人,本名有忭、韫玉,字仲明、仲民、颂明,号朴安,以号行世,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教育家。1911年加入同盟会及南社,辛亥革命后,先后任职于《民立报》、《中华民报》、《民权报》、《民报》等报社,并任中国公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大夏大学、持志大学等校教授。1939年4月,突发脑溢血致半身不遂,但仍以顽强意志潜心著述。抗战胜利后,出任《民国日报》社长及上海通志馆馆长,旋病逝。

胡朴安不仅是近代重要学者,也是南社元老之一,他编选的《南社丛选》成为研究南社史的重要文献资料。近年来,胡朴安研究出现了一些新成果,尤以台湾地区学者沈心慧的《胡朴安生平及易学、小学研究》一书(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9年版)为代表。胡朴安一生自学成才、著作等身,同时也受到多位前辈学人的思想泽溉,代嘉道年间思想家包世臣即是其中重要一位。胡朴安晚出包世臣近百年,但二人桑梓同邑,早年生活经历多有相似之处,这些经历对他们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包世臣(1775-1855年),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著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等。他治学尚经世致用,对于兵、农、刑、礼以及漕、盐、河(当时被称为“三大政”)等各门学问都有精湛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思想、主张和改革方案,他是嘉道年间引领思想潮流的重要人物,并对清代学术风气的转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包氏家族在泾县虽不称显焕,却也是名门之后,为宋代名臣包拯后裔,包氏家族在泾县的开族始祖为包拯长曾孙。

据史料,“孝肃曾孙有三:长居泾,次居贵池,季居丹徒”。又据芝厂《安吴包慎伯》:“泾县包氏,系出合肥,即宋代包拯之后,孝肃曾孙有三,长房居泾,历元明至清,凡十余世,聚族而居,故称包村。”包世臣的家庭也是书香门第,“曾祖焕章,字尧文,国子监生,乡饮介宾。祖辑五,字觐之,县学生,她赠文林郎,侯官县知县”。

世臣自幼在父亲训导下发蒙读书,乾隆四十四年,包世臣刚满五岁,“先君子抱世臣于膝上,授句读”。“(七岁)侍先君子受《孟子》。”稍长,父亲往南京游学设馆,包世臣亦随之受学。包世臣回忆:“郡学君以文雄郡邑,属不得于有司,益尚气,不就馆他氏。至乾隆乙巳春,朝夕无所藉,而不孝已十一岁,遂携游白门,假僧舍,集童蒙,修脯仅能给两人口食,无可寄赡家者。”

随父亲游学四方,使包世臣有机会了解到民间疾苦和社会弊端。不久父亲郡学君病笃,包世臣又随父亲回到了故乡泾县。“壬子秋,郡学君病痔甚,挈不孝归,展侧床席。先妣率两妹治针黹,不孝租屋旁地十畦,艺蔬果,鬻于市以给饘粥汤药。”乡居生活更趋贫苦,包世臣不得不亲事稼穑,真正接触到农业生产。随后包世臣也继承父业,开始了乡村塾师的生涯,藉以糊口事亲。

包世臣早年生活经历虽无奇崛之处,但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包世臣有一位贤母,在出处大节上对他影响至巨。安徽巡抚朱珪对包世臣有知遇之恩,嘉庆二年(1797)包世臣年仅23岁,适遇苦旱,作《诛旱魃文》,朱珪见之,叹曰:“此奇才也!”于是召见包世臣于皖江节署。此后包世臣屡试不第,嘉庆六年,包世臣再度应试,朱珪手书召其人都。

这对于一般士人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包母却深明大义,冷静阻之:“人贵自立,戊午年朱公监临,乡人谓儿必首选,吾深以是科不中为幸。今若应朱公召,得手于北闱,必遭物议,且以累朱公。命应中,自有南场在也。”这一母训无疑砥砺了包世臣的品性,此后,朱珪数次手召包世臣入都,都被他婉拒了。

另一个重要经历是,他的父亲虽是一名普通塾师,却将包世臣带到南京读书。从8至18岁的青少年时代,包世臣大多是在南京度过的,虽然生活艰辛,但是处在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无疑开阔了包世臣的眼界,进一步将他的思想引导到关注国计民生的道路上。13岁那年,包世臣在南京“读毗陵、昆山遗集而善之,迁习其法”。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在南京街头“见调驻防赴台湾,慨然有志于权家,求其书于市,并得法家言兼治之”。

这些经历为包世臣的经世思想埋下了萌芽。20岁以后,包世臣开始了负笈出游的生涯,他壮游湖北、四川,饱览蜀中山水。27岁后,常年往来于镇江、苏州、常州之间,其间又数度赴京应试,结交了李兆洛、陈奂、姚莹、魏源、邓石如、吴熙载等当世名流。至36岁时,包世臣移家扬州,一时江北弟子从者如云。

胡朴安所在的胡氏家族在泾县县治东六十里,胡氏家族在宋元之际,由徽州婺源迁到泾县,清代以来蔚为科举世家,文人学士辈出。胡朴安也颇以这样的家族为荣。依据泾县史志资料,整理出清代泾县进士及第者的姓氏分布,胡朴安所出龙坦胡氏家族有清一代中式者15人,高居榜首,占全县进士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这个比例无疑是很高的。与包世臣的家庭相似,胡朴安也出生于一个世代业儒的清贫士人家庭,胡朴安祖父名学书,以儒为业,有《养拙斋诗存》传世。父名鼎成,字爱亭,号砚樵,为清代廪贡生。

太平天国乱中,爱亭公赴上海经商,后回故乡仍理旧业,以教书为生,著有《守拙斋文存》、《守拙斋诗存》。胡朴安14岁正式开始读书,其父爱亭公在家中设馆,朴安从学两年,将《纲鉴》、《易知录》通读一遍。17岁,其父处馆于江西饶州,朴安复从学一年,并得以泛览主人家藏书。对于父亲的教育,胡朴安有清晰的记忆:先父一生以教书为业,尝设馆于里中、于上饶、于南昌、于上海,从学者以百数,······朴安年十四时,先父设馆于里中,朴安从先父读书。先父授徒,八股试帖之外,兼及古文古诗;四书五经之外,兼及诸史诸子,朴安所以有今日者,皆是幼年受教于先父印象之深。

胡朴安母亲朱太君约束子女颇严,当父亲在外游学处馆之时,母亲就担当起课读子弟的责任,她裁方纸写字教授,有时又口授唐人五七言诗。从父读书五年之后,19岁的胡朴安学识大进,他也在家中开馆授徒。胡朴安曾经自述这段生活:八年中,为蒙馆教师生活,于史子诗文至于算学,以及奇门遁甲之书,无所不看。同时胡朴安还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春米、种菜、劈柴、担水、养鸡、喂猪等事皆能任之。26岁胡朴安走出家乡,第一步是到当涂县黄池镇同乡翟晏如家处馆。黄池虽然还是乡间,但是当涂邻近皖江开埠城市芜湖,往往能得风气之先。

在此期间,他读到了《民约论》、《自由原理》、《原富》、《天演论》、《黄帝魂》、《革命军》等宣扬种族革命、自由民主的书刊,“于是尽摒弃经史子集不读,专喜读鼓吹革命的小册子”。当涂与芜湖近在咫尺,胡朴安常至芜湖长街购书看报,他在芜湖认识了时为安徽公学教员的刘师培(申叔)和正在创办科学图书馆的陈独秀(仲甫)等人,此后又相继结识了李光炯、江彤侯、柏烈武、洪泽丞、汪孟邹等革命党人,在与他们的交往议论中,胡朴安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到1907年,为进一步追求革命,胡朴安来到“中国最开通之地”上海,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以上我们简要勾勒了包世臣与胡朴安二人的人生轮廓及其要点,从中可以看出二人早年生活的相似点。他们诞生于一个耕读传家、“食贫居贱”的清贫儒门,父亲都为塾师,他们自幼在父母的教训下识字读书,少年在山乡半耕半读,砥砺品性,青年时代又走出大山,到时代潮流中接受洗礼与荡涤,与当代一流的志士仁人论交往还,最终成为一代卓然大家。

结语

南社人物继承了中国“士”的精神薪火,而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裂变与过渡,南社人物也因之成为了中国社会最后的“士之群体”。早年的养遇,对二人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思想发展、学术历程、人生履历皆发端于此。同时,这些相似性也为寻绎二人的精神联系找到了某些线索和依据。胡朴安终其一生,都是包世臣的追慕者,胡朴安言必称“吾邑包慎伯先生”,这不仅出于桑梓关情,更有一种相似经历带来的惺惺相惜之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佛慈制药:公司目前已在兰州市投...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在健康茶饮市场方面,公司和全球各家奶茶店有合作关系吗?有...
原创 王...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然而,在他辉煌的战功背后,隐藏着一个让秦始皇心疼而又无奈的秘密——一个“恶...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这是林徽因的父...
原创 为... 我国古代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制度,就是科举考试制度,它始于隋朝。有了这个制度,做官不再是被推荐或者家族传...
原创 清...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充满曲折和悲情。在晚清时期,实际上的统治者是慈禧,她...
原创 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创立了不同的学派,培养了众多的门徒,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原创 宋... 公元976年10月20日,赵匡胤被发现于万岁殿内离奇猝死,一天之后,赵光义在没有任何文字遗诏的前提下...
原创 为... 宋朝曾有两次结盟灭敌的尝试,却在这两次行动中引火烧身,导致最终被对方所灭。 第一次是金国和北宋的“...
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的三位... 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能够全身而退、得以善终的将领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三位这样的名将——王翦...
原创 刘...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于华夏大地,并相互争斗的历史刻画的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