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时期到底有多腐败?看看曾国藩的年薪工资就懂了,不亡国才怪
创始人
2025-07-10 19:32:12
0

#深度好文计划#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踏足中国,权力格局被重新洗牌。清朝江山岌岌可危,皇权逐渐式微。此时,曾国藩等重臣纷纷挺身而出,于朝堂之上力求革新,力图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保卫江山社稷。

【鸦片战争拉开了晚清衰败的序幕】

曾国藩原为七品县令,凭借平定太平天国之功,荣升二品大员,地位显赫。作为晚清关键的政治人物,他对那个动荡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智慧和胆识为后人所铭记,成为一代楷模。

鸦片战争如惊雷般唤醒沉睡的清朝,尽管朝廷仍遮遮掩掩“中国之痛”,但明眼人已洞察时局之变。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勇敢前行,不畏风浪,在乱世中积极探索改革转型之路,力求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

然而,改革之路素来坎坷不平。曾国藩在朝中亦遭遇重重困境,顽固守旧势力犹如铜墙铁壁,封锁权力之门,杜绝新思想之涌入。面对强大的皇权,即便是如曾国藩这般重臣,亦难以施展拳脚,只得无奈叹息。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步履艰难。尽管曾国藩等改革派力量倾尽全力,却终究未能力挽狂澜,只能无奈目睹这古老帝国的逐渐衰落,走向没落之路。

【寒酸工资揭示晚清经济衰败的本质】

曾国藩,晚清之栋梁,其微薄年薪,实则映照出时代之腐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他的清廉与坚守,更显出社会的沉疴难起。这位忠诚之臣,用微薄的薪水,书写了时代的哀歌。

曾国藩虽身为二品大员,年薪却仅155两白银,配米77石5斗,如此待遇堪称贫寒。然而,他一生以清廉正直著称,实为难能可贵。在那动荡的朝局中,能保持廉洁自持,更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一百五十五两白银,虽在今日看来不算小数目,但置于当时,这份微薄俸禄实难支撑曾国藩在京城的政治生涯。他长年居于京城,往来宾客络绎不绝,每年开销就近千两白银。曾国藩廉洁自律,决不侵占公款,只能自掏腰包应对日常开销。

每年军机大臣一职尚需承担千余两债务,曾国藩因应对内忧外患而筹措军费,常陷困境。账房频报国库空虚,他无奈叹息,将珍藏古玩悉数抵押,方得勉强填补财政空缺,日子艰难。

曾公的艰难处境,令家人深感忧虑,心中不免泛起层层伤感。有人感叹:“大人日夜操劳,智慧超群,怎能忍受如此微薄俸禄?”然而,曾公只能无奈摇头,叹道:“国事艰难,朝廷财力有限,我等为官者,岂能挑剔?只要温饱无忧,便应心存感激。”

虽然曾国藩薪资微薄,但清朝的财政收入却异常可观。仅以1840年为例,财政总收入便高达3.9亿两白银,至1843年更是激增至4.3亿两。如此庞大的数字,足以令后人惊叹不已,感叹那个时代的经济繁荣。

如此巨款,倘若能善用于国政改革,清朝又怎会日渐式微。然而,这些资金的去向,始终是个难解的谜团。究其根源,在于腐化之风盛行,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而曾国藩的遭遇,不过是这庞大问题中的一粟而已。

【慈禧挥金如土,曾国藩十年工资不敌其一日奢侈】

慈禧太后,昔日的“西太后”,堪称败国之典范。她掌权之时,贪婪无厌,奢侈靡费,致使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百姓水深火热,大清王朝亦因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难振兴。

慈禧寿辰之际,宫廷内外皆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共襄盛举。然而,仅是庆典之宴,便耗费白银近千万两,数目惊人,令人咋舌。即便以曾国藩十年之薪俸相较,亦难以填补这庞大开销。

这肆意挥霍公款之举,曾掀起社会上一阵轩然大波。据传,太后寿宴之资,足以支撑十万贫寒之家一年之需。然其挥霍,仅为一时之乐。村民们纷纷聚首,对慈禧之生日盛宴评头论足,无不惊叹其奢靡之程度。

这位女子,以虚荣之名,肆意挥霍国家资财,毫不顾忌。相较之下,曾国藩那点微薄俸禄显得微不足道。他们仿佛置身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天地,彼此间的鸿沟深不可测,难以逾越。

慈禧之奢侈生活,不仅生日盛宴耗费巨资,日常起居亦是挥金如土。她钟爱新鲜果香,每日竟需更换苹果十五万枚。此等奢靡之风,唯皇权可支撑,令人咋舌。

然而,北洋海军经费短缺,将士生活窘迫,这种艰苦条件终究成为甲午海战败因。在国家遭受外敌侵犯之际,却吝啬于投入必要军费,如此鲜明对比,实在令人扼腕叹息,痛心疾首。

我等虽饥肠辘辘,仍矢志为国尽忠,奈何内部竟如此败落。若非君命难抗,我等愿以死明志。北洋水手心声如是。他们于荣辱生死间挣扎,然奢靡之辈仍肆无忌惮,此等反差,实令人愤慨不已。

晚清岁月,此景俯拾皆是。曾国藩微薄之禄,仅是冰山一隅。朝野上下,贪腐成风,挥霍无度,国势日渐沉沦。那些追逐富贵的官员,早已忘却仁政爱民之初心,只顾苟且偷安,虚度光阴于乱世之中。

【曾国藩代表仁者最后一丝理想,但大势已去】

“大人,大人,我再也忍受不了了!为何你我身为臣子,还要如此委屈自己,隐忍苦楚?”终于,曾国藩的一名家人忍无可忍,对他大声质问。

当时,西太后尽享奢华,而曾国藩却过得谨小慎微,两者生活犹如天壤之别。深知体制之道的他,为保家族周全,只能随波逐流,默默承受如同哑巴吃黄连般的苦涩。

曾国藩叹了口气,说道:“你我小人,岂能改变这腐朽的潮流?我只求苟延残喘,保全这条小命,为百姓做最后一点事,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他深知潮流不可逆转,改革的曙光已然黯淡。体制内的革新者,面临着重重阻碍,难以施展拳脚。然而,他并未放弃,仍怀揣着微弱的理想之光,在苟延残喘中默默耕耘,用微不足道的努力慰藉内心。

家人闻言,满含泪光,黯然离去。曾国藩目送其背影,心中百感交集。他深知这病入膏肓的王朝,已濒临灭亡之境。身为朝廷命官,他无力挽回颓势,只能苟延残喘,期盼着未来的变革之风,能为天下带来新的生机。

清朝的终结,与其归因于外敌入侵,不如深究于其政治经济的深刻崩溃。曾国藩虽锐意革新,但大势已去,其微薄薪俸,仅是衰微冰山一角,却令人扼腕叹息。昔日辉煌帝国,至晚清已如强弩之末,人心离散,亡国之势已成定局。

【结语】

后世子孙将铭记这段沉痛的历史记忆。在探寻历史教训时,政治经济基础的稳固显得尤为关键。经济腐败往往引发政治崩溃,这是历代王朝衰落的共同规律。曾国藩微薄的俸禄,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缩影,警示后人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今... 在浙江金华的朱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岁月风霜的宝物,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币。朱先生的爷...
原创 孔...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秘的时代,诸侯之间从未停止过的战争透着几分诡异,政治家、军事家蜂拥而出,给后世...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前三名皇帝是谁? 第三名,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原创 治... 关于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的第二主角陈潢,笔者已有文章《清朝治河名臣陈潢,许诺过三十年黄河清,为何最终...
原创 清... 在古代,皇帝的大臣们在称呼皇帝时常用“万岁”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真的能够活万岁。皇...
原创 玄...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李世民破釜沉舟,在玄武门除掉了对手李建成与李元吉,逼迫李渊禅位,一...
原创 孙... 战国时期的天下就像一盘大棋,各国诸侯就像下棋的人,每一次的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兴亡,为了手中掌控更...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整个清朝铁帽子王都享受着很多的特权。但是在清朝覆灭之后,这些一直被大清...
原创 一... 一代名相陈廷敬,一代廉吏于成龙。清朝之时山西多富商,山西乔家更是富贵之名响彻整个大清。但是山西也多清...
原创 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千古大帝李世民已经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 一、 临死前,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