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官员郭嵩焘,拥有着强烈的家国之忧,为何会被当局封杀呢
创始人
2025-07-10 19:03:18
0

今天与大家分享晚清官员郭嵩焘的故事,他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被称为“清醒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身上有着强烈的家国之忧,但最终却被清朝政府无情封杀了。

下面就来探讨郭嵩焘为何会被清朝封杀呢?

一.力劝创办湘军,尽职却遭排挤

郭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于1818年出生,是湖南湘阴城西人。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

在岳麓书院读书期间,郭嵩焘与曾国藩、刘蓉等“湖湘子弟”相识,他们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而在后来的科考路上,郭嵩焘走得并不顺利。

虽然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考中举人,但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郭嵩焘接连两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而曾国藩却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

郭嵩焘并不甘心,他又几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第五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但不久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制他只能回家居丧。就在这期间,他办成了一件大事。

1852年,太平天国的军队进攻长沙。此时,曾国藩也因母亲去世而丁忧在家。咸丰皇帝敕令曾国藩在湖南境内组建团练对抗太平军。可是曾国藩为了尽孝心,打算向皇帝上书推辞。这时,郭嵩焘却光顾曾家,并对曾国藩劝说道:“公素有澄清天下之志,现在机会来了,千万不可错过。况且戴孝从戎,古已有之。”

在郭嵩焘的再三劝告下,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组建了一支团练队伍,这支队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湘军。作为湘军创建者之一的郭嵩焘,也就成了曾国藩的助手,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募捐筹饷。

因组建湘军及协助曾国藩有功,郭嵩焘深得权柄赫赫的户部尚书肃顺的赏识,经肃顺地推荐,他得到了咸丰帝的重用。先派他赴山东沿海整顿税收,后升任他为广东巡抚。然而,文人出身的郭嵩焘并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

郭嵩焘在上述两地为官期间,不注意协调极为复杂的各方关系,却认为只要严于律己一心为国,便可雷厉风行,不顾一切采取强硬措施反贪等有关,但由于当时清朝统治的社会、官场已从根上腐败了,他的作为实际上是与整个社会风气和官场成例相冲突的。

就这样,自以为尽心尽职做事的郭嵩焘,却屡屡遭遇朝廷排挤。同治五年(1866年),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郭嵩焘被罢免官职,回到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二.清醒看世界,提独特主张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重新启用郭嵩焘,任命他为出使英国大臣,这是一项空前的使命。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派出过驻外使节。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项使命既责任重大,又无上光荣,郭嵩焘必将因此而名垂青史。

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又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郭嵩焘对洋务派认为只要通过国家组织造船制器和经济活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军事、经济实力,就算达到了“富强”的目的,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他的“富强观”包含: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于循习“西洋政教”,就是要振肃纲纪、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况下,不妨学习西方技艺,发展近代工商业;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开办西学,造就“通变之才”为谋求富强的“要务”。

对于传统的华夏中心观,郭嵩焘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传统的华夏中心观认为中国居天地之中,是行纲常教化和礼义文明的结果,夷狄无此教化与文明,故居“天地之偏鄙”。

因为中西文明开化的格局已发生历史的错位,而时人却仍然以天下主义的老眼光看世界,郭嵩焘感到了其中蕴含的民族危机。他痛斥士大夫“唯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 。

郭嵩焘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树立新的世界意识,走富国强民的近代民族主义道路。

三.因冲击传统观念,被当局无情封杀

早在听闻郭嵩焘接受了驻英使节任命后,朝廷里的顽固派官员就炸开了锅。这些士大夫们讽刺郭嵩焘离开圣人的国度去为洋鬼子效命,有人甚至专门为此写了一副嘲讽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的同乡为他此次西行深感耻辱,一些激进的人甚至试图毁掉他老家的房子。

1877年,郭嵩焘的《使西纪程》在国内出版,总理衙门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无数人的嘲讽和谩骂,不少官员以权势胁迫,最终成功说服朝廷将该书销毁印版,禁止流传。

郭嵩焘不愿屈服这些守旧势力,于是又从伦敦寄回大量报告,并在其中赞扬了西方的制度。结果,此举又引发了更多人对他的人身攻击。许多官员上书弹劾郭嵩焘,指责他是汉奸,背叛朝廷、背叛中国传统文化。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郭嵩焘只得屈服了。1879年,他以称病为由主动辞去公使职务,黯然回到国内。回到老家,一路上受到无数人的谩骂,“勾通洋人”的标语醒目张贴在大街上,地方官员对其都表现得非常傲慢无礼。

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一直对郭嵩焘报以同情和支持的李鸿章向朝廷建议为郭嵩焘立传,并请赐谥号。结果清廷却以郭嵩焘这个人争议太大为由,拒绝给他追赠谥号。

总之,中国首位驻外使节、被人称为“清醒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郭嵩焘,身上拥有着强烈的家国之忧,但是,最终他却因冲击了封建的传统观念,而被清朝政府无情封杀。

郭嵩焘能够清醒看世界,提出打破封建传统观念的先进思想,值得人们敬仰;腐朽落后的清朝政府无情封杀郭嵩焘的行为,为它很快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今... 在浙江金华的朱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岁月风霜的宝物,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币。朱先生的爷...
原创 孔...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秘的时代,诸侯之间从未停止过的战争透着几分诡异,政治家、军事家蜂拥而出,给后世...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前三名皇帝是谁? 第三名,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原创 治... 关于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的第二主角陈潢,笔者已有文章《清朝治河名臣陈潢,许诺过三十年黄河清,为何最终...
原创 清... 在古代,皇帝的大臣们在称呼皇帝时常用“万岁”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真的能够活万岁。皇...
原创 玄...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李世民破釜沉舟,在玄武门除掉了对手李建成与李元吉,逼迫李渊禅位,一...
原创 孙... 战国时期的天下就像一盘大棋,各国诸侯就像下棋的人,每一次的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兴亡,为了手中掌控更...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整个清朝铁帽子王都享受着很多的特权。但是在清朝覆灭之后,这些一直被大清...
原创 一... 一代名相陈廷敬,一代廉吏于成龙。清朝之时山西多富商,山西乔家更是富贵之名响彻整个大清。但是山西也多清...
原创 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千古大帝李世民已经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 一、 临死前,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