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官员郭嵩焘,拥有着强烈的家国之忧,为何会被当局封杀呢
创始人
2025-07-10 19:03:18
0

今天与大家分享晚清官员郭嵩焘的故事,他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被称为“清醒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身上有着强烈的家国之忧,但最终却被清朝政府无情封杀了。

下面就来探讨郭嵩焘为何会被清朝封杀呢?

一.力劝创办湘军,尽职却遭排挤

郭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于1818年出生,是湖南湘阴城西人。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

在岳麓书院读书期间,郭嵩焘与曾国藩、刘蓉等“湖湘子弟”相识,他们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而在后来的科考路上,郭嵩焘走得并不顺利。

虽然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考中举人,但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郭嵩焘接连两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而曾国藩却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

郭嵩焘并不甘心,他又几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第五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但不久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制他只能回家居丧。就在这期间,他办成了一件大事。

1852年,太平天国的军队进攻长沙。此时,曾国藩也因母亲去世而丁忧在家。咸丰皇帝敕令曾国藩在湖南境内组建团练对抗太平军。可是曾国藩为了尽孝心,打算向皇帝上书推辞。这时,郭嵩焘却光顾曾家,并对曾国藩劝说道:“公素有澄清天下之志,现在机会来了,千万不可错过。况且戴孝从戎,古已有之。”

在郭嵩焘的再三劝告下,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组建了一支团练队伍,这支队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湘军。作为湘军创建者之一的郭嵩焘,也就成了曾国藩的助手,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募捐筹饷。

因组建湘军及协助曾国藩有功,郭嵩焘深得权柄赫赫的户部尚书肃顺的赏识,经肃顺地推荐,他得到了咸丰帝的重用。先派他赴山东沿海整顿税收,后升任他为广东巡抚。然而,文人出身的郭嵩焘并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

郭嵩焘在上述两地为官期间,不注意协调极为复杂的各方关系,却认为只要严于律己一心为国,便可雷厉风行,不顾一切采取强硬措施反贪等有关,但由于当时清朝统治的社会、官场已从根上腐败了,他的作为实际上是与整个社会风气和官场成例相冲突的。

就这样,自以为尽心尽职做事的郭嵩焘,却屡屡遭遇朝廷排挤。同治五年(1866年),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郭嵩焘被罢免官职,回到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二.清醒看世界,提独特主张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重新启用郭嵩焘,任命他为出使英国大臣,这是一项空前的使命。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派出过驻外使节。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项使命既责任重大,又无上光荣,郭嵩焘必将因此而名垂青史。

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又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郭嵩焘对洋务派认为只要通过国家组织造船制器和经济活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军事、经济实力,就算达到了“富强”的目的,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他的“富强观”包含: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于循习“西洋政教”,就是要振肃纲纪、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况下,不妨学习西方技艺,发展近代工商业;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开办西学,造就“通变之才”为谋求富强的“要务”。

对于传统的华夏中心观,郭嵩焘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传统的华夏中心观认为中国居天地之中,是行纲常教化和礼义文明的结果,夷狄无此教化与文明,故居“天地之偏鄙”。

因为中西文明开化的格局已发生历史的错位,而时人却仍然以天下主义的老眼光看世界,郭嵩焘感到了其中蕴含的民族危机。他痛斥士大夫“唯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 。

郭嵩焘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树立新的世界意识,走富国强民的近代民族主义道路。

三.因冲击传统观念,被当局无情封杀

早在听闻郭嵩焘接受了驻英使节任命后,朝廷里的顽固派官员就炸开了锅。这些士大夫们讽刺郭嵩焘离开圣人的国度去为洋鬼子效命,有人甚至专门为此写了一副嘲讽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的同乡为他此次西行深感耻辱,一些激进的人甚至试图毁掉他老家的房子。

1877年,郭嵩焘的《使西纪程》在国内出版,总理衙门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无数人的嘲讽和谩骂,不少官员以权势胁迫,最终成功说服朝廷将该书销毁印版,禁止流传。

郭嵩焘不愿屈服这些守旧势力,于是又从伦敦寄回大量报告,并在其中赞扬了西方的制度。结果,此举又引发了更多人对他的人身攻击。许多官员上书弹劾郭嵩焘,指责他是汉奸,背叛朝廷、背叛中国传统文化。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郭嵩焘只得屈服了。1879年,他以称病为由主动辞去公使职务,黯然回到国内。回到老家,一路上受到无数人的谩骂,“勾通洋人”的标语醒目张贴在大街上,地方官员对其都表现得非常傲慢无礼。

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一直对郭嵩焘报以同情和支持的李鸿章向朝廷建议为郭嵩焘立传,并请赐谥号。结果清廷却以郭嵩焘这个人争议太大为由,拒绝给他追赠谥号。

总之,中国首位驻外使节、被人称为“清醒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郭嵩焘,身上拥有着强烈的家国之忧,但是,最终他却因冲击了封建的传统观念,而被清朝政府无情封杀。

郭嵩焘能够清醒看世界,提出打破封建传统观念的先进思想,值得人们敬仰;腐朽落后的清朝政府无情封杀郭嵩焘的行为,为它很快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孙... 中国古代铜镜起源演变全史 和中国、日本古代的小型微型铜镜 作者:孙汝初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会 ...
中轴线:关乎中华文明,关乎人间... 北京中轴线鸟瞰 新华社发 广州古代传统中轴线和近代传统中轴线(...
原创 由...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的一个政权,起源于今天的长白山一带,其著名的领袖努尔哈赤因祖辈世代为建州左卫指...
原创 诸... 语言被称为一门艺术,说话则是一门学问,善于表达则成为一项关键技能。在人际关系中,很多的争斗并非发生在...
原创 “... 大家不妨想想看,在各行业里面的佼佼者,是不是多多少少有点左撇子呢?在生活中,有一部分大老板、商业奇才...
重温辉煌战役,见证百年党史 2024年7月6日暨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红船远航”党史学习实...
原创 秦...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原本是西方边陲的小国,一直要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远离中原文明的...
原创 纵...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欢迎您关注我们,为您带来新视角新体验。】 之前笔者曾和朋友进行...
原创 八...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的王朝,因此在统治时期带有一定的少数民族特色,除了剃发留辫、衣着马褂之外,最为明显...
原创 曾... 清朝末年,曾国藩在朝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在政治、军事上颇有造诣。曾国藩之女,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