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我们通过评述参与此战役的东吴战将;评点这场战役的战略、战术,来回味一下这场著名战役。
一。战将评述
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大军作战,以孙权、周瑜为首的东吴战将们立了大功,而刘备方主要是诸葛亮的谋略建奇功,他“草船借箭”解决了联盟军兵器的问题、舌战群儒打消了孙权将领们联刘抗曹的顾虑。本文重点评述一下东吴战将们的功绩:
1. 鲁肃:赤壁之战中角色-孙军与刘军之间的“联络官”。
是他首先向孙权提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设想的。他还亲自赶赴刘备处传达孙权同意“孙刘联盟”的意图,力劝刘备接受这一联盟设想。当时刘备刚被曹操打败赶出江陵,正无立足之地,又很想报复曹操,听了鲁肃的建议,就欣然答应了。
鲁肃趁机又对诸葛亮说:"我是诸葛子瑜(诸葛亮哥哥诸葛谨)的朋友。"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也成为朋友。这才有后来诸葛亮与鲁肃同赴吴国,舌战群儒打消了孙权将领们联盟抗曹顾虑的故事。
2. 周瑜:赤壁之战中角色-主将、指挥官。
本文上面提到过:诸葛亮舌战群儒后,虽然打消了孙权将领们联刘抗曹的顾虑,但以东吴文臣领袖张昭为首的不少官员们,还是不想抵抗,甚至还提出要投降曹操的想法,这使得孙权举棋不定。
这时,东吴最高军事统帅周瑜站出来了,他主张坚决抗击曹操,并分析了曹军的诸多劣势:如马超、韩遂对曹操侧后方会造成很大的威胁;曹军从北方长途跋涉、长期陆路作战,不善水战;加上时值隆冬季节,粮草供应困难、宜发疫病等,我们只要与刘备联合,战术得当,一定能战胜曹操。
这一番清晰详尽地分析,终于打消了孙权的顾虑,批准实施“孙刘联盟”、抗击曹操。并任命周瑜为作战总指挥。
周瑜不负众望,率领吴军与刘备会师,向曹军发起了进攻。
果不出周瑜所料:曹军中开始流行了疾病,他们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惯于水上的风浪颠簸,于是就用铁环将战船连接起来。
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等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周瑜果断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制定了“以火佐攻”,趁乱而击之的作战方针。
周瑜还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与黄盖合演“苦肉计”,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曹操不知是计,欣然接受。
就这样,总兵力达24万之多的强大曹军,被仅有5万的孙、刘联军,用“火烧联营”之计击败。
二。战略、战术分析
我们在此借用《孙子兵法》的“火攻篇”,来分析一下这一场战役。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火攻的典型战例。在这次战争中,弱小的孙、刘联军面对屡战屡胜、兵锋甚锐的曹操大军,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针对敌方骄傲轻敌、弃长用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战方针,乘敌之隙,一举取胜。
在具体作战过程中,孙、刘联军也认真贯彻了《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所倡导的基本原则。首先,他们充分作好了实施火攻的准备,即准备了充分的突击快船等火攻器材,这就是所谓的“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他们也做到了“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即充分利用东南风大起的机会,及时地放火焚烧曹军的战船。
孙子曾说:“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周瑜、刘备等人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船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攻击曹军,从而扩大战果,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的突出表现,证明了他们的统帅集团深知《孙子兵法》“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这一火攻原则。
反观曹操,在夺取荆州后,不能按孙子在“火攻篇”中说的:“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即不能“修其功”,反而拒绝了贾关于先稳定占领区,再伺机攻打东吴的正确建议,轻敌冒进,执意开战,在作战部署上又犯了连接战船等错误,加上对孙、刘联军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然无知,放松戒备,轻信黄盖的诈降欺骗,终于导致可悲的失败,葬送了统一全国的大好机会,其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三。战争结果及后继影响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