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清宫剧中,经常能看到皇帝为表彰有功的大臣,会赏赐其“黄马褂”穿。以至于,人们心目中的“黄马褂”便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誉,甚至等同于“免死金牌”的特权。而和珅一人却独揽二十多件“黄马褂”,那他为什么还是难逃一死?这到底又是为什么?“黄马褂”又有啥特权?今天我就给朋友们揭开历史真相!
一、黄马褂的由来:
马褂:在清军没有入关之前,一直过着游牧生活,以打鱼狩猎为生。
他们为了方便骑马打猎,便发明出一种既短小又轻便的服装。
是可以穿在袍服外的一种短衣,袖口到胳膊肘,下摆到大腿根处,称为“马褂”。
“马褂”也被称为"短褂"或"马墩子",满语叫"鄂多赫"。
“马褂”开始是在军队中流行的。在乾隆时期,著名的军机大臣傅恒曾穿着“马褂”打赢胜仗,于是“马褂”便又被称为“得胜褂”。
由于“马褂”穿着既舒适又方便,逐渐流入民间,便成为了人们常穿着的一种服装。
当时一些贵族和上流人士也开始效仿和改良。他们在马褂上绣花和镶边,还分为单、双层,棉制和皮制等多种款式,看上去颇具满族特色。
后来,“马褂”又传入宫中,因为皇帝都崇尚黄色,而黄色往往被当做权力的象征,所以便出现了有皇家特权的“黄马褂”。
朋友们,这回大家知道“黄马褂”的由来了吧。
二、哪些人可以穿“黄马褂”?
在清朝,只有四类人可以被皇帝允许穿“黄马褂”:
第一类:行职褂子;
是指皇帝在出行时的随身近臣和侍卫等,他们可以穿“黄马褂”。
据《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也可以说,行职类“黄马褂”是皇家专用的一种工作服。
第二类:行围褂子;
清朝皇帝每年在秋季,都有行围狩猎的习惯。
而行围“黄马褂”只有跟随皇帝狩猎的随从和官员才可以穿,其它时候不能穿,这也算是一种是皇家专用的工作服。
在同皇帝行围狩猎时,表现出色的大臣或侍卫,也可以得到皇帝赏赐的“黄马褂”。
第三类:武功褂子;
武功“黄马褂”主要用做奖赏有功的武官,有时也可以赐给带兵打仗有功的文官。
比如:李鸿章、曾国藩等文官,也都获得过皇帝赏赐的“黄马褂”。
武功“黄马褂”有着奖赏的荣誉意义,类似于军功章一样。
因此,“武功褂子”是靠浴血奋战而获得的殊荣,所以比“行职褂子”、“行围褂子”等级要高一些。
皇帝为区分这三类“黄马褂“,把“行职褂子”、“行围褂子”的纽绊改为黑色,而“武功褂子”的纽绊则为黄色,表明获得者的身份更为尊贵一些。
三、“黄马褂”有哪些特权?
“黄马褂”象征着皇恩浩荡。皇帝对待有功的大臣,不仅会赏赐金银财宝或者加官进爵等封赏,而且还会赏赐一件“黄马褂”,用来表示自己对此大臣的赏识和偏爱。
而能够拥有一件“黄马褂”,也成为朝臣们一种极大的殊荣。朝堂百官们都梦想着能被皇帝赏赐一件“黄马褂”,借以光宗耀祖。
其实“黄马褂”只是一种炫耀的资本和荣誉的象征,并没有啥特权。
它也与官衔和品级没有关系,也更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具有“护身符”和“免死金牌”的作用。
所以说不论是一品大员,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皇帝高兴,随时都可赏赐你一件“黄马褂”。
还有,“黄马褂”在皇宫里其实很普遍。比如:皇家御林军,皇家侍卫,或者是大臣,每人家里都有一件“黄马褂”。
而他们的“黄马褂”可不是皇帝赏赐的,而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他们的皇家专用工作服。
到了清末时期,“黄马褂”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作用,赏赐“黄马褂”也更加普遍、随意了。
比如:慈禧在高兴之余,随手就赏赐了给她开火车的司机一件“黄马褂”。
四、为何和珅拥有二十多件“黄马褂”还难逃一死?
朋友们,之前我说过,“黄马褂”类似于皇家的专用工作服,随便哪个大臣家里都有一、两件。
而和珅的二十多件“黄马褂”里,估计至少也得有六、七件是工作服。
至于剩下的十多件“黄马褂”,才真正是乾隆皇帝赏赐给和珅的荣誉。
就是因为和珅深得乾隆喜爱,所以经常获得各种赏赐,包括“黄马褂”,也不足为奇。
就这样日积月累,和珅慢慢的就攒下了二十多件“黄马褂”。
然而,尽管和珅深受乾隆宠爱,又获赏赐十多件“黄马褂”,但依旧没能逃过被嘉庆革职下狱并赐死抄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