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不同年代中,总有一些国家在机缘巧合下,迅速崛起,对世界历史的走向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大国崛起》就总结了近代历史上,部分强国的崛起历程,让我们对于世界秩序的更新和如今世界格局的诞生,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在众多案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中《百年维新》一集中,对于日本发展历程的讲述。
作为该系列中唯一的亚洲国家,日本在进行维新之前,和当时的清朝有着十分相似的处境。
但是在立志维新后不久,便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和清政府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也令人深思
一、改革态度的不同
在本集纪录片的开端,制作组向我们讲述了2003年日本在横须贺进行了一次庆祝活动,而他们庆祝的事件,便是150年前美国舰队到访日本并勒令日本打开国门的黑船事件。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四艘黑色军舰闯入了这里,要求日本人开港通商。
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人,日本幕府虽然也有过抵抗的想法,但是在讨论后他们很快就达成了与美国合作的共识,并以欢迎的态度,答应了佩里的要求,这也是日本走上维新的第一步。
当时和如今的日本人对于此事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都是不可理喻的。
因为在我们看来,虽然日本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但他们也是屈服于外国舰队的强大武力,而打开国门的。
这种被迫做出的改革,理应被视作耻辱,但日本人却将这一事件看作国家的转折点,并在一百多年后,进行大规模纪念活动,这显然是不符合我们的认知的。
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日本和中国在被迫打开国门后,发展走向不同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国门是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启的,要比黑船事件早十多年,我们也比日本人更早地见识到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但是在战败之后,中国统治者却依旧不愿意接受自己已经落后的事实。这种固步自封的心态,让他们始终没能坚定向西方学习的决心。
而日本则与中国不同,在黑船事件之前的江户时代,他们就已经了解到了西方的先进,当时日本人认为荷兰是最强大的国家,国内甚至掀起了一股“兰学”风潮。
在清政府于鸦片战争中失利之后,日本人对于自己的处境十分担忧,他们明白不能继续效仿中国,向西方学习才是新的出路。
因此在美国黑船到来后,他们也很快就接受了这一事实,并开始派出学生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
这种承认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心态,让日本从上至下的阶层,都能够接受彻底的改革。
这和清政府中那些顽固的保守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原因。
二、工业化改革的决心
在讲述完黑船事件之后,纪录片着重讲解了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的经历。
在1867年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一员,去往巴黎参加当时的万国博览会。
在这期间,他被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所深深震撼,他于是提出了在欧洲各国进行深入考察的提议。
在之后的考察过程里,涩泽荣一在和西方国家领导人的会面中,体会到了现代工业体系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商人的鄙夷已经不再适用了。
因此在返回日本之后,得到明治新政府重用的涩泽荣一,在日本国内领导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但发展了工业体系,还建立了日本的现代金融系统,这为日本的早期建设,注入了十足的动力。
然而在他身居高位之后,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弃官从商,这在当时的日本全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涩泽荣一的这一决定,也体现出了日本政府对于工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当时日本为了发展国内的工业企业,给他们提供了十分可观的优惠。
比如著名的三菱公司,就是在日本政府的无条件支持下,从一个只有三艘小船的企业,一跃成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航运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三菱公司需要的船只和资金,基本都来源于日本政府的支持,国家先后将三十多艘船只,无偿送给三菱公司,为这家民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除了三菱之外,三井、住友等公司,都是依靠日本政府的支持起家的。
而离开政坛的涩泽荣一,一生中先后开办了几百家企业。
这些企业涉及铁路、轮船、渔业、印刷、钢铁、煤气、电气、炼油和采矿等重要经济方面,其中不乏如今在日本商界,占据重要地位的公司。
从三菱的发展和涩泽荣一的选择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在做出改革的决定后,便认定了以民间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并将工业化作为日本改革的中心点。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政府不在乎让出更多的利益,也不会对这些企业进行太过严苛的监管,这让资本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反观当时的清政府,统治者们虽然意识到了清朝和西方国家在工业生产力上的差距,但是他们对于工业化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入的认知。
清廷认为,只要能够生产出足够的工业产品,就能够摆脱目前的不利地位。
虽然清政府也发动了洋务运动等改革措施,但是并没有对国家的体制进行改良,也没有建立起适合工业产品流通的机制。
这让洋务运动成为了国家的一个“附属部门”,大部分民间工厂也要仰仗朝廷的鼻息过活,并没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高官还从这些工厂中,攫取了不菲的利益,导致最终的产品产量和质量都不过关,并间接导致了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的失利,此战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差距,也变得更加明显了。
三、日本面对文化冲击的抉择
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过程中,也并非没有出现波折,其中尤其以大久保利通的遇刺,最能说明问题。
大久保利通是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政治家,被称为“东洋俾斯麦”。
在他执政期间,日本采取了全面西化的改革措施,在这一纲领下,日本的工业化水平突飞猛进,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严峻的就是日本本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当时日本国民对于西方文化,处于一种近乎狂热的状态之中。
他们不但改变了衣着和发型,也抛弃了日本的文化娱乐方式,政府对于这些改变,也始终保持支持的态度。
当时甚至连“相扑”运动,这一日本传统国技,都不被允许举行,这引发了部分日本国民的反感,并促成了大久保利通的死亡。
在大久保利通被民权志士杀害之后,其继任者伊藤博文,对于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重新进行了审视。
首先,伊藤博文肯定了明治维新的正确性,并坚信工业化改革是日本走上强国之路的唯一途径,但他也明白,日本在文化方面不可全面西化。
为此,伊藤博文在执政后不久,便推动了日本的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这部宪法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规定了日本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一规定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君主立宪制并不相符,伊藤博文希望利用这条法令将日本人牢牢锁定在天皇周围,这样就可以在西化的同时,保持日本文化的“底色”。
他的这一做法也确实收获了成效,虽然日本民间依然十分推崇西方的生活方式,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这让日本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了民族凝聚力,让日本成为了世界舞台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但这种对于天皇宗教崇拜一般的狂热,也为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文化的复辟,提供了土壤。
在日本完成国内工业化建设之后,他们效仿德国开始在亚洲地区通过侵略来扩张领土,并进行殖民统治,这虽然让日本拓宽了发展空间,但也为其之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日本人在面对改革带来的文化冲击时,对于自身文化没有足够的自信,因此采用天皇崇拜的方法,来减轻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还是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也在提醒我们,在保持开放的同时,维持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自信,究竟有多么重要。
如今我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完成了现代化改革,我们的国家也终于再次成为了世界强国,而且相比于明治维新的日本,中国人在历经磨难之后,对于我们的本土文化有着非凡的自信。
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走出一条,独属于中国的强国之路,并以和平的姿态继续发展,最终完成国家的伟大复兴。
注:
本文关于日本维新的相关内容,参考自纪录片《大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