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辈子啊,真的是个传奇人物。
大家私下都爱说,他爸在世时特别疼他妈,所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啊,因为妈妈的宠爱,也就成了他爸最喜欢的孩子。
后来他爹突然走了,临走前还想把整个国家交给他管。可谁知道他那同父异母的哥哥,竟然联合他大哥一家,害死了他妈,还抢走了他的王位。这事儿成了他一辈子都忘不掉的遗憾。
其实吧,咱们翻开正史一看,野史里说的那些话啊,不全对。他老妈确实在他爹晚年很得宠,但他可不是他爹最疼爱的儿子。你想啊,那时候他还小,他爹哪能放心把江山交给他呢?
所以说,他哥哥继位,那绝对是天经地义的事,可不是抢了他的“宝座”。其实,他哥当上皇帝,还成了他人生里的大转折,让他开始发光发热。
这位老兄,就是清朝刚开始时候,手握大权、风光无限,身上有着一堆奇奇怪怪的故事的摄政王,也就是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顺治七年,1650年快要过完的时候,这位皇帝原本要和兄弟、臣子们去喀喇城打猎放松,但突然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那时候他只有39岁。
多尔衮的死啊,让整个朝廷都惊呆了,大家议论纷纷,不知道到底咋回事。直到后来,有个研究清朝历史的专家说了,多尔衮的死没那么简单,不是单纯生病那么简单,背后肯定还有别的原因。
这清史专家咋就这么肯定呢?他凭啥说出来的?有啥依据没啊?
那就从多尔衮这个人物本身来聊聊这个答案吧。
【01,骁勇善战一将领:曾有人说,满清得以入关,一半功劳在于他身】
说多尔衮是满清入关、一统天下的关键人物,这话真不假。在某些角度看,他确实功不可没啊。
1643年8月,皇帝皇太极因为特别喜欢的妃子海兰珠过世,心里特别难受,好几年都缓不过来。最后,他自己也因病突然去世了,走之前啥也没说,没定好皇位传给谁。2、1643年8月那会儿,皇太极特别爱的妃子海兰珠去世了,这让他悲痛欲绝,好多年都没缓过来。结果,他自己也病倒了,突然就走了,连皇位该给谁都没来得及说。3、1643年8月,皇太极因为心爱的海兰珠去世,伤心得不得了,好几年都没恢复过来。最后,他自己也病死了,走得急,连皇位传给谁都没来得及安排。
那时候,有能力当皇帝的就只有两个人了。
皇太极的大儿子,那个长大能带兵打仗的豪格亲王,手底下已经有了一帮人了。他统领着正黄、镶黄和正蓝这三旗的军队,还得到了索尼、鳌拜这些人的支持,势力不小呢。
多尔衮也挺猛的,他掌握着正白、镶白和镶红这三支军队,还有阿济格、多铎、阿达礼这些猛将帮着他呢。
这俩人赢得机会差不多,就看谁能搞定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了。
多尔衮阵营里有个叫硕托的,他虽然是代善的儿子,但俩人关系不咋地,甚至可以说有点互看不顺眼。
多尔衮想要和代善搞好关系可真不容易,因为代善之前和他妈传过绯闻,这让他爸很不喜欢代善,导致代善没能当上皇帝。所以,想让代善对他有好感,多尔衮得费点劲才行。
多尔衮心里明白,他和豪格之间的那些恩怨纠葛,让他无法坐视豪格如愿以偿。就算他自己当不了皇帝,也不会让豪格轻易得逞。
多尔衮、豪格、代善他们又在崇政殿为选谁当皇帝吵个不停。突然,多尔衮想了个办法,在索尼用皇太极来压他时,他机智地一转口风,说支持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这样,大家都觉得可行,争吵也就停了。
小福临才6岁大,就有人提议他和济尔哈朗一起帮忙治理国家。
多尔衮选择“后退”了,豪格也就没再继续逼人太甚,最后也只好同意多尔衮的想法,支持他的小弟弟福临当上皇帝。
多尔衮这招,后面看来,真的挺绝的!他不仅压制了豪格,还防止了八旗内部搞分裂,保住了满清王朝的实力,给他自己上位创造了条件。
顺治元年那会儿,多尔衮在笃恭殿当上了大将军,他带着军队往南走,继续打仗抢地盘。同年,吴三桂反水了,他跑到了山海关,还找清朝帮忙。多尔衮听了范文程的主意,逼着吴三桂投降清朝,给清军进关开了个好头。
就在同一年四月,李自成刚当皇帝才一天,因为清军太猛了,他就赶紧跑了。清军趁这个机会,很快就占领了北京城。多尔衮呢,他一边管好自己的人,一边给朱由检办了丧事,这一下赢得了不少汉人的支持。
等北京这边儿稍微平静点了,他就忙着迎接福临来北京当皇帝,还全权负责了清朝廷搬到北京来的事情。
那年9月,福临搬进了紫禁城,还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给了他很大的权力。之后,多尔衮就接着摄政,替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军务,权力越来越大,风光得很。
【02,只手遮天一权臣:他非传统认知里的权臣,帝王对他,“爱恨”交加】
不过啊,就像历史上的那些皇帝一样,年纪越大,他们就越明白权势和皇位的重要性,也开始害怕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了。
多尔衮这人啊,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他不但不还政给皇帝,还继续嚣张,甚至搞出了一堆让皇帝不舒服的事,搞得他和皇帝的关系紧张到没法缓和。
就说顺治3年那会儿吧,多尔衮觉得帝王信符放在皇宫里,总拿来拿去的不方便,就直接派人把帝王印玺全搬到他自己府上去了。
从这一刻开始,他擅自提高仪仗待遇,几乎跟帝王没啥两样,这嚣张样儿,完全没把福临放在眼里。福临能不忌惮他、憎恶他吗?
再比如啊,顺治四年后,多尔衮就特别讲究了,他让官员们别叫他“九王爷”,得尊称他为“皇叔父摄政王”,差一个字都不行,都得受罚。他还单方面停了给福临皇帝的礼节,这样一来,“摄政王”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就更近了。
第二年,多尔衮的“头衔”又变了,他不再是“皇叔父摄政王”,而是变成了“皇父摄政王”,这样做呢,就是为了在礼仪和地位上,让他和福临看起来更加接近。
说实话,这摄政王后来就不跟帝王请示政事了,自己就能直接下命令,跟帝王一样全权管朝政,这感觉就像他才是真“君主”似的。
福临特别讨厌多尔衮,主要是因为有个关于多尔衮和他老妈布木布泰的传言,说多尔衮娶了他老妈,这事儿到现在都说不清楚,所以福临特别恨他。
大家心里都明白,特别是从宋代开始,那时候的人们特别重视女孩子的纯洁和清白。
说实话,不管“太后下嫁”这事儿是不是真的,在福临看来,这肯定是损害他妈妈名声和他皇帝脸面的“糟糕事”。他作为这事儿里“重要的人”之一,心里肯定不舒服。
多尔衮跟福临的“政治关系”挺紧张的,所以福临最不待见的就是他,觉得他是最烦人的家伙。
其实,福临在多尔衮去世后做的那些清算,看似他真的恨多尔衮到骨子里了。
说起来,从历史记载看,福临对多尔衮的情感挺复杂的,可以说是又爱又恨。这主要是因为多尔衮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典型的权臣。
多尔衮这家伙,他虽然总是和福临走得近,但他不是那种不把皇帝当回事的权臣,他还是很尊重福临的。
他呀,对福临那态度可好了,就像是在养自己亲儿子一样,别提多用心了,真的是尽心尽力。
福临9岁时,北京城里天花闹得厉害。多尔衮担心福临被传染,连家人都没安顿好,就急忙带着福临离开京城,去避天花。
后来啊,多尔衮觉得老带着小皇帝福临去关外躲痘,太折腾他了。于是呢,他就在北海找了个风景超美的地方,给福临建了个避痘的小宅子。
多尔衮想让福临学得好,就给他找了满语和汉语的师傅来教他。因为满清皇族很重视骑马和射箭,所以多尔衮还特意在南苑建了个晾鹰台,让福临练武功。
然后吧,虽然顺治帝后来把多尔衮说成是“有罪的人”。
多尔衮啊,他确实对满清这江山尽心尽力了。在他掌权的那几年里,他处理事情都是认认真真的,还帮满清皇族拉拢了不少人心呢。
《多尔衮摄政日记》这本书,是多尔衮当政时留下的唯一证据。看看这书,你就能了解他当年处理政务的想法和方法。
举个例子,手下说起那些汉人逃兵的事,多尔衮就说了:“士兵逃跑不是因为怕死,是给的工钱太少,不够他们养家。所以啊,这事儿咱得从轻处理。”
那次全国下了大雨,好多老百姓的房子都塌了。官员们就给多尔衮提了个建议,让他给京城的老百姓送点棺材和补助,帮大家渡过难关。
多尔衮说:“这暴雨啊,把京城和外地都搅得一团糟。只给京城百姓补贴,不管外地百姓,那算啥好政策啊,简直是假仁假义。我可不想搞这种小打小闹,我想把张献忠这些人搞定,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顺治六年那会儿,多尔衮和大学士们谈起了怎么安抚江南那边的事儿。他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人选,可他就是不说,让官员们自己商量去。
过了没几天,又聊到这事儿,有个官员自己站出来说要去招抚。多尔衮没直接回答他,就说了:“我听过洪军门,是个不错的官,打仗也厉害。记得当年在松山打仗时,跟他交手真不容易,累得我病了好久,现在还没完全好。”
他说的那个“洪军门”,就是明朝那时候挺有名的一位将军,叫洪承畴。
有个跟洪承畴关系挺好的官员,怕多尔衮事后找洪承畴麻烦,就赶紧替洪承畴说好话。多尔衮一看他误会了,也没发火,就顺着他的话说:“嗯,我也觉得洪承畴能在江南那边好好表现,赎罪立功,其他人也同意。所以就让他去江南处理那边的事了。”
没过几天,多尔衮真的给洪承畴发话了,让他负责江南那边的事情,还给了他一套衣服帽子。多尔衮说:“这衣服不值钱,但意思是我挺看重你的!”
这么说吧,多尔衮才不是野史里那种爱记仇的糙汉子呢,他可是挺大度的,礼贤下士,不记前嫌。
顺治帝对多尔衮的做派,他真的不认可吗?
说实话,我觉得不对。皇帝心里应该明白,多尔衮做的那些事儿都是为了国家好,对江山有帮助。但他还是把多尔衮给搞下去了,不承认他的付出和贡献,还说他有罪。我猜啊,这可能跟顺治帝自己那种叛逆、别扭的性格有关。
其实,顺治帝要巩固皇权,必须也得搞定多尔衮这个麻烦。清算他,就是为了自己坐得更稳。
多尔衮在朝廷里威望太高了,顺治帝要想稳稳当当坐皇位,就必须收拾多尔衮。不管顺治帝心里恨不恨多尔衮,这都是他必须做的。
【03,荣辱两重如烟散:身前哪管身后事,当皇帝,还是当罪人,于他都无关紧要】
咱们回到最开始吧,顺治七年那会儿,多尔衮打猎的时候突然就走了,这事儿挺神秘的,留下了一大堆问题没解开。
有专家研究清朝历史,他们看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的反应,觉得多尔衮的死可能和顺治帝有关系。有的专家甚至猜测,可能是顺治帝动的手脚害死了多尔衮。
顺治帝对多尔衮恨之入骨,加上他慢慢长大,手里也攒了些势力,心里头早就想对多尔衮下手了,也有那个能力。
但说实话,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为啥呢?有三个原因让我这么想的。
首先啊,多尔衮身体不好这事儿,历史上记载得挺多的。他自己也说了,身体不行,老觉得不舒服。
史料记载啊,他去喀喇城打猎之前,身体就不太好,可他还是不听太医让他好好休息的建议,非要出门。结果呢,打猎的时候,突然发病就去世了,这事儿都是有记录的。
多尔衮去世前,先是生了重病,过了两天才走的。这期间,他头脑清醒地跟大臣们说了好多遗言,好像他早就知道自己会这样了。
如果顺治帝真的对多尔衮下手,那多尔衮这种朝政大佬,咋可能察觉不到不对劲呢?他都快要挂了,还像老父亲一样替顺治帝管着死后的事,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第三点嘛,顺治帝在多尔衮去世后,没直接找他算账,反而还给了多尔衮和他老婆很高的名头,让他们成了皇帝和皇后。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大家都安心点,别再搞乱子。
说起来,有些人觉得啊,这一点就说明了顺治帝那时候对朝政的掌控力不够强,他不太敢去改变多尔衮留下来的那些规矩和情况。
哎呀,你说顺治帝连多尔衮死了都怕成这样,那他怎么可能在多尔衮还活着的时候就敢对他动手呢?这简直不可能啊!
顺治8年,顺治帝可算是翻脸不认人了,他直接给多尔衮列了14条罪状,把给多尔衮的所有好处都收回去了,还让人去砸了他的墓。同时,那些跟多尔衮一伙的官员也遭殃了,多尔衮的势力一下子就垮了。
顺治12年那会儿,有个官员夸多尔衮有功,结果被顺治帝给流放了。几年后,顺治帝更是直接给多尔衮的坟刷上黑漆,明摆着说多尔衮是“罪臣”。
其实吧,多尔衮都走了好多年了,顺治帝说他好也罢,骂他也罢,哪怕想让他当皇帝或者把他当罪人,对多尔衮来说啊,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根本不值一提。
人一旦离世,啥都不知道了,一切都成泡影了。不过,人这一辈子的好坏,还是得让后来的人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