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在黄桥战役中,陈毅带领的军队大获全胜,但是陈毅知道后却非常生气,暴跳如雷地把司令员骂了一顿。
不仅没嘉奖,反倒暴跳如雷的开骂,这是怎么回事呢?
摆脱困难,向北发展
黄桥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中,是一场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战争。
要说到黄桥战役,就要从抗日战争说起。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于是,国共之间形成了第二次的合作。
但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国民党从原来的积极抗日变成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国民党顽固派为了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华北、华中不断制造反共事件。
共产党并不想在这时候和国民党打起来,但是面对国民党的一步步紧逼,共产党为了摆脱这个困难局面,当时担任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执行了中共中央的“向苏北发展”,1939年率领部队由苏南挺进苏北。
至于为什么会是苏北?
因为苏北地理位置极好,是连接新四军和八路军的重要纽带。
资源丰富,盛产粮食和棉花等作物,苏北从战争开始就是敌军、伪军、顽固派的必争之地。
陈毅在去之前对苏北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地了解,陈毅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认为要赢下苏北,就要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在当时的苏北,主要力量有三个:
第一个最大的军事力量是日伪军,但是兵力有限,只分布在一些水路交通线的重要城镇上。
第二个是韩德勤领导的国民党部队,韩德勤是蒋介石的部下,控制着苏北的大部分地区。
第三个是苏北的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和陈泰运等部,大约有两万的部队。
在以上这三个势力中,韩德勤是国民党的顽固派,反共,在同年夏天杀害了共产党的游击队,是主要打击的对象。
?“二李”实力派受到了韩德勤的排挤,属于中间势力派,是共产党所要利用、拉拢的对象。
所以,陈毅在认真分析了现有的局势后,定下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
巧施妙计,争取中间派
争取中间派是实施政策的关键。
只有争取中间势力的支持,才能打开北进的通道。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陈毅在政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早在新四军北进以前,陈毅派苏北临时书记管文蔚等三次到泰州与二李见面,为了表达新四军团结抗战的诚意,陈毅特地送了二李一匹好马和指挥刀,二李得到了礼物,将陈毅视为上宾。
陈毅当面告诉二李,由于苏南对我们的逼迫,使新四军不得不到苏北抗日。
二李一听这话就明白了陈毅的意思,当面向陈毅表示谅解,表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帮助新四军东进抗日。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实际情况还是另外一回事。
韩德勤利用二李对蒋介石顽固派压力的畏惧和对于新四军在江北发展的疑惧心理,不断煽动二李围攻新四军。
就这样,郭村事件发生了,就在陈毅的第二次联系二李之后。
1940年5月17日,二李向驻扎在郭村的新四军下最后通牒,通知他们在三天之内退出郭村,并且在顽军的配合下,召集了两万人马,向新四军发起进攻。
新四军被迫进行还击,在奋战了七天之后,将二李的部队击败。
陈毅为了争取二李,指示新四军让出郭村,在泰州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收兵在泰州城郊,来表示新四军并没有侵犯二李的意图,顾全大局。
与此同时,陈毅在派了代表说明新四军的立场之后,又亲自去通话,再次表明抗战的立场,建议二李迅速停战。
二李非常感动,马上就同意停火,表示谢罪,并且表示在之后新四军和韩德勤的斗争中,他们一定会保持中立,对新四军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回看这一场战争,陈毅以退为进,采取了正确的斗争原则,使得新四军团结了可以团结的朋友,做到了利益最大化。
陈毅争取了二李的独立,为孤立韩德勤,在后面和他进行黄桥决战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
解放黄桥,孤立韩德勤
黄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处在多县中心。
当时在黄桥一带的是国民党顽军何克谦部队,韩德勤知道新四军进攻黄桥的消息后,命令何克谦和陈泰运部队,进行南北夹击,消灭新四军。
新四军对待这两个部队采取了不同的办法,陈泰运部队和韩德勤有矛盾,所以新四军采取争取的方针,在对陈的部队进行打击之后,新四军悉数遣还俘虏、发放枪支,告诉他不要制造摩擦打内战,应该积极抗日。
陈泰运很感动,表示愿意和新四军一起合作抗战。
至于何克谦,是反共顽固派,新四军决定消灭,于是,在7月29日,新四军将其全部歼灭,解放了黄桥。
就在解放了黄桥之后,新四军进一步争取中间人士。
新四军派遣干部,组成工作队和服务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武装群众,建立地方势力。
对于顽固派韩德勤,陈毅努力争取与其团结抗战,要求“救国有份,抗战有地”,充分表达了想要共同抗战的心愿。
新四军大获全胜,陈毅却暴跳如雷
韩德勤一意孤行,决定将反共不抗日进行到底,韩德勤知道新四军要经过黄桥后,就打算在此地设下埋伏。
陈毅知道后,决定将计就计,以退为进,派出部队在黄桥后的古溪设下埋伏,之后再派出部队,将在附近埋伏的国民党军队引入埋伏圈里,将之一举歼灭。
陈毅经过了仔细思考,定下了作战方案,并且向粟裕和叶飞叮嘱,要等到敌人进入古溪10公里后,才可以进行攻击,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国民党在新四军的包围之内。
在这场战役之前,我军的战士都压抑了许久,没有打过一个痛快的仗,在这次,战士们都想好好表现自己,把国民党军队打个落花流水。
但是正是由于这样想,所以粟裕、叶飞和其他指导员的心情都很激动,以至于在敌军还没到达距离时,就提前发起了攻击。
陈毅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主力部队消灭了国民党的先头部队,但是陈毅的主要目标:韩德勤,已经在周围部队的掩护下逃跑了。
尽管新四军后面又立即追出去,但是已经无法追上韩德勤了。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陈毅暴跳如雷,在后面的会议上,陈毅将这次行动的司令员骂了一顿。
司令员们受到陈毅的责骂之后,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声不吭地低下了头,意识到了陈毅战术上的完美。
这次战役不算完美,给了我军一个大的教训,因为一次重要的歼灭敌军主力的良机失去了,想要在这之后消灭韩军主力变得更加困难,但是还是灭掉了国民党的两个团,这让老百姓都很高兴。
在这之后,新四军为了疏通粮源,解救民困,在9月13日攻取了姜堰。
黄桥战役,一触即发
韩德勤出师不利后,非常恼怒,悬赏十万捉拿陈毅,蒋介石发电报命令要将我军消灭在苏北地区。
于此同时,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发电报指示新四军应该坚持自卫立场,明确敌我力量,做好坚持半个月的作战准备,等待着八路军增援。
但是,陈毅在认真研究了苏北的情况之后,决定独立歼韩,准备运用计谋开始一步步孤立韩军。
随后,新四军大力开展了政治攻势,向中间人士表明新四军团结抗战的主张,表示和解的愿望。
中间人士纷纷出面劝韩德勤和解,韩德勤却提出:“新四军如有合作诚意。应先退出姜堰。”
新四军知道这是韩德勤为了将新四军处于被动的一个手段,但是为了揭露韩德勤的真面目,新四军还是答应了退出姜堰,赢得了主动权。
就在新四军退出了姜堰后,韩德勤得寸进尺,居然开口“新四军必须退出黄桥,开回江南。”
这个要求极其离谱,各界中立派人士知道后,都斥责韩德勤言而无信。
韩德勤顽固派的反共不抗日面目彻底都暴露了出来,各界人民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就这样,在陈毅的步步谋划下,韩德勤部队处在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黄桥决战,诱歼韩顽
就在我军撤出了姜堰后,韩德勤就违背了誓言,集结了三万兵力,迫不及待地向新四军展开了进攻,妄图一鼓作气,将新四军全歼于黄桥地区。
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陈毅、粟裕并不惧怕,对现有的形势进行周密的部署,决定以黄桥为中心,诱敌深入。
新四军的部署时,第三纵队守在黄桥,第一、第二纵队隐蔽于两侧,将敌军诱入黄桥阵地前沿后,立马全军出击,将韩部全歼。
10月一日,韩军在两侧部队没有跟上来的情况下,继续前进,我军第一纵队节节引入,将敌人深入引入。
4日,韩顽军被我军诱入后,经过守军的反击后,受到了重大杀伤。
在第二纵队将韩顽军的回路切断后,一二纵队联合夹击,将韩顽军包围,这出其不意的举动,震动了顽军。
六日,新四军乘胜追击敌人,发扬了不怕牺牲、猛打猛冲的作风,同时宣传“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军纷纷投降。
韩德勤看败局已定,绝望地向兴化方向逃走,黄桥决战就此结束。
我军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是由于陈毅实行了对敌军的孤立政策,更是由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新四军的好人民群众都看在心里,在黄桥决战期间,人民群众中间掀起了支援前线的浪潮,工会组织工人修筑工事,在黄桥处于战争中时,群众们尽自己的努力,为新四军提供支持,许多人家赶着做食物运往前线,让新四军有了食物保障。
总结:
在黄桥战争中,虽然陈毅所领导的新四军在早期因为冒进,遭到了些许挫败,但是正因为这次战役,使得战士们都吸取了教训,才有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参考文献:
《新四军黄桥决战胜利的原因初探》;何玉叶;
上一篇:原创 显微镜下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