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大授衔前夕。
关于粟裕到底授予何种军衔,一直是中央讨论的焦点,刘少奇强烈推荐粟裕授予元帅军衔,甚至毛主席都同意这个建议。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粟裕最后只成为了大将之首。
可以说,之所以连毛主席都认为其有资格授予元帅军衔,这和粟裕在淮海战役的特殊历史贡献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让国民党的统治真正土崩瓦解。
战役结束后,毛主席曾一脸兴奋地说道:“海海战役,粟裕当论首功!”
那么,毛主席为何说粟裕是淮海战役首功呢?
一、淮海战役的最大功臣
需要说明的是,海海战役是一个战争规模极大,战场分布广泛的战役,双方动员的总兵力超过140万。
1948年,海海战役爆发前夕,为了更好地指挥全局,毛泽东和党中央在深思熟虑后,成立了战役前敌指挥部,这个指挥部由五位前委共同指挥,他们分别是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粟裕和谭震林。
毛泽东之所以公开表示淮海战役,粟裕是首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粟裕可以说是第一个建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起淮海战役的解放军将领。
随着解放军取得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的辉煌胜利,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做出了一系列调整,敌军有意识地开始收缩防线,开始执行防御战略,粟裕敏锐地察觉到了敌人这一意图。
1948年9月24日,中央军委收到了一份建议发起淮海战役的电报,发报人正是粟裕。粟裕指出,经过几场城市攻坚战,解放军已经有了足够的阵地战经验,而且此时我军士气高昂,正是一鼓作气和敌军展开决战的大好时机。
另外,粟裕还提到,此时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敌军有生力量上,只要大量消灭敌军精锐部队,国民党的统治就会被推翻。
粟裕建议,越早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国民党的战略部署越不好调整,解放军就越容易掌握战场主动权,只要这一场战役取得胜利,那么,国民党内部必将重新陷入内斗之中。
其二,粟裕还主动建议毛泽东以及中央军委,淮海战役是一场大规模决战,光靠第三野战军是不够的,还需要中原野战军的全力配合,只有集结两大野战军,才能取得胜利。
也正是粟裕的提议,让毛泽东决定成立五人指挥小组,从而很好地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其三,粟裕建议提前发动淮海战役的战略建议,彻底打乱敌军的部署,为整个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8年11月,粟裕得到敌军黄伯韬兵团有可能西移的情报后,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经过一番战术分析后,粟裕立即向军委汇报,建议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
正是这个建议,让解放军掌握了主动权,事后,中央军委分析后也吓出冷汗,如果战役晚几个小时发起,黄伯韬一旦加入徐州战场,那么这场战役将变得异常复杂,哪怕能够取得胜利,我军很有可能要付出更大的牺牲,其中的变数也会更多。
其四,对于黄维兵团,粟裕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第一阶段歼灭黄伯韬兵团后,军内一些同志产生了一些轻敌情绪。很多人认为,黄维兵团已经不足为虑。
对此,粟裕却不这么认为。
粟裕在一次会议中神情凝重地说道:“黄维兵团战斗力很强,武器装备先进,最重要的是,一旦黄维和杜聿明兵团汇合,那么,想取得战役的胜利,难度就很大了,可以说,黄维兵团能否被干净利落得歼灭,将关乎整场战役的成败。”
听完粟裕的分析,其他将领纷纷点头道:“粟裕同志说得很有道理,对于黄维兵团,的确要进行全歼。”
在粟裕建议下,解放军抽调了大量兵力,用于歼灭黄维兵团。围歼黄维兵团战斗中,粟裕几乎是一周时间都吃喝住都在指挥部,时刻关注着战场的变化,只要电话响起,粟裕都会第一时间去接,生怕错过什么重要情报。
根据粟裕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淮海战役胜利以后,粟裕表现出从未有过的高兴,这在粟裕战争生涯中是很少见的,由此可知,粟裕对淮海战役的看重。
二、邓小平的战役贡献
当然,淮海战役的胜利,邓小平等指挥官的功劳也是巨大的,没有邓小平等人指挥中原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紧密配合,粟裕制定的各项战术战略,不可能被完美落实。尤其是在歼灭黄维兵团这一关键性战役中,中原野战军更是居功至伟,黄维本人也是被中原野战军俘虏的。
在围歼12万人的黄维兵团上,邓小平更是两次给毛泽东发电报,要求“先打黄维”,当时,军内不少同志,认为黄维兵团人数众多,装备精良,麾下第18军更是国军五大王牌之一,所以他们建议,不如在运动中歼灭他们,或者一口一口地吃掉他们。
邓小平却提到,黄维兵团是机械化军团,一旦敌人中途撤退跑了,那么黄维兵团将给整个战役带来很大的变数,因此,邓小平建议,要先打黄维,并且要全歼黄维。
三、胜利离不开群众
淮海战役能够取得胜利,还在于人民军队,得到了老百姓的全力支持。
淮海战役打响之后,因为参战部队为数众多,战线拉得非常长,如果靠解放军本身的粮站和后勤部门运送粮食和武器,解放军是很难保证顺畅的后勤物资供应的,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他们推着小车,将解放军需要的物资送到了前线。
后来统计,淮海战役中,支援民工一共超过500万人,给解放军输送1400多万吨弹药,以及近10亿斤粮食。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进一步说明了,只有在人民的支持下,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虽然解放军人数要比国民党军少20万人,但是有几百万民众的无条件支持,解放军怎能不打败腐败的国民党呢?
当然,五位杰出指挥官的指挥,也是胜利的关键,尤其是战略战术眼光非凡的粟裕,更是让解放军早早地拿到了战役主动权,相比之下,国民党的指挥官,不管是黄维,还是黄百韬,还是杜聿明,他们的军事素养是不如粟裕和邓小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