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毛主席主动撤出延安后,胡宗南发动宣传机器,大肆吹嘘自己的功劳,一时间仿佛成了明星般的人物。
然而,还没过半个月,胡宗南的31旅就被我军在青化砭吃掉了,近3000人被我军歼灭,旅长也被俘,好好地把胡宗南羞辱了一番。
毛主席对这一仗也很满意,要求彭德怀认真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并强调说,在延安地区的战场上,总的方针就是拖垮敌人,伺机歼敌。
对这次大捷,毛主席在给彭德怀的电文中称:“这个应该是三面埋伏战法,在以后的作战中要总结运用。”
那么,这次吃掉胡宗南的31旅,毛主席为什么总结为“三面埋伏战法”呢?
原来,彭老总在青化砭的蟠龙川设伏,两边是高地,中间是峡谷,而且为了阻击敌军,彭老总在正面放置了一个团的兵力,战斗发起后,先打敌人的尾部,让敌人的辎重堵住退路,然后峡谷两侧和正面再发起进攻,正是“三面埋伏战法”。
这一仗,让胡宗南很没面子,因此,他又调集了11个旅,准备在瓦窑堡与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
这一次,胡宗南吸取了31旅被吃掉的教训,再也不敢孤军冒进了,而是采用了一个新的战术:11个旅采取方形队伍前进,各部队始终保持一个整体,哪个部分有了情况,能够快速响应。
说白了,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整体行动!
胡宗南的这个战术,确实是很刁钻的,给我军分割歼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给彭老总发来电报,叮嘱对付陕北之敌,还是采用“三面埋伏战法”,希望彭德怀能大胆地使用。
但是,彭老总看完电报后,却陷入了沉思。
胡宗南这次行动,没有一个突出的部队,也没有一个零散的部队游离出来,因此,再采用“三面埋伏战法”,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于是,彭老总就给毛主席回电,认为这次情况已经完全变了,不适合再用以前的战法。
彭老总在电报中分析说,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胡宗南的11个旅都是遥相呼应,结合非常紧密,也就是说,他们始终是一个整体,基本没有缝隙可以插进去,而且他们在行动期间,特别注意行军距离,都是滚筒式前进,这个部队往前走,那个部队掩护防守,可以说滴水不漏。
第二,在敌军的行军路线中,我军已经派人数次侦察过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伏击地点,如果冒然出击,会伤亡非常大。
最后,彭老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是不停地派出小股部队,向各个方向机动出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造成我主力部队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的假象。这样一来,敌人就会被我军牵制,疲于奔命,时间一长,势必会出现漏洞,这个时候,我军再给予致命一击。
毛主席看完彭老总的分析电文后,也非常赞同,鼓励他就按照这个原则打,盯住敌军,像小毛驴拉磨一样,拖着敌人走,等待他们出错误。
再说胡宗南这边,连日来被我军牵着兜圈子,部队已经高度疲惫了,可还是找不到我军的主力部队,怨气已经达到了顶点,有些部队甚至以各种理由,再不愿意维持胡宗南设计的方形队伍了。在这种情况下,胡宗南决定撤出一部分部队向南,其他部队暂时稳定下来。
机会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心急的135旅接到胡宗南向南撤退的命令后,非常兴奋,终于可以离开这里,不再和我军绕圈子了,于是,135旅立即开拔,成为大路上的一支孤军。
彭老总等的就是这一刻,立即开始部署兵力,集中一个纵队加两个旅,在蟠龙西北牡丹川、云山寺一带设伏,其他部队准备打援,严防胡宗南派其他部队来增援。
就这样,只用了一天时间,我军就全歼敌135旅近5000人,旅长也被俘,气得胡宗南大骂135旅旅长无能。
这次战役,充分体现了彭老总灵活多变的战争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毛主席从善如流的领袖风范,也难怪胡宗南不是对手了!
(参考资料:《彭德怀传》《第一野战军征战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