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指挥过很多战斗,创造了用兵如神的佳话。外国友人认为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及平津战役非常厉害,可以与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战役相提并论。但是毛泽东却认为,唯有“四渡赤水”才能称得上他一生最得意之战。更值得一提的是,“四渡赤水”战役竟然是在情报失误的情况下完成。
青杠坡战斗铺垫一渡赤水
说起发生在青杠坡的土城战役很多人都甚是熟悉,毕竟这是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领导岗位之后指挥的第一场战役。但当时红军方面对于敌军的兵力和地形估计出现失误,使得青杠坡之战损失惨重。原计划拿下土城再北渡长江的计划也就此搁浅,一时难以摆脱敌军追剿。
1935年遵义会议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黔北地区人烟稀少,而且向来党政工作基础薄弱,要想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显然是不合适。于是毛泽东决定带领中央红军渡过长江,与其他四方面红军会合,再选择更合适的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
没想到这个时候蒋介石也死死盯着红军,为了更好地追剿红军甚至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部署。蒋介石本来就调集了不少部队重点围剿红2、6军团,随后又集结了近40万兵力,企图将中央红军3万多人歼灭在乌江地区。从蒋介石新一轮军事部署不难看出,整个红军的局势都变得格外严峻。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军,毛泽东意识到情况的危急,他知道必须尽快杀出一条生路来。经过再三思考,毛泽东提出放弃此前与红2、6军会合计划,因为此时的红2、6军团正被蒋介石大军围追堵截。这样便只能选择北上渡过长江,改成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经过中共中央的共同讨论,大家对于毛泽东提出的北渡长江计划很赞同。随后中共中央开始率领部队向北转移,准备前往地区,最后再渡江北上。然而就在中央红军全部抵达赤水河东边地区时,竟然发现蒋介石麾下的郭勋祺部也追击到此处。
很快毛泽东意识到接下来势必有一场硬仗要打,所以他一边带兵前进一边观察沿途地形。毛泽东发现他们前进的道路两侧都是陡峭的山谷,这对于他们来说十分有利。如果敌军依然追击他们,那么就可以顺势引诱敌军进入到山谷里来,红军便能利用地形优势夹击敌军。
就在毛泽东刚刚萌生出夹击敌军的想法时,军委二局截获了敌军的情报,获悉这次郭勋祺的兵力只有4个团。得到这一确切消息之后毛泽东立即下定决心,准备全歼郭勋祺部队。毛泽东安排2个师占领青杠坡高地,又安排干部团在土城以东埋伏,力求从南北和尾部展开夹击。
当土城外和青杠坡两地的红军发起进攻后,郭勋祺立即占据有利地形进行拼死抵抗。一时间红军战士拼死战斗,杀声震天。敌军这边丝毫不肯松懈,一时间战争陷入到胶着状态,双方兵力都被死死拖住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我军从俘获的敌军口中得知此前截取的情报是错的。这次郭勋祺带领的川军根本不是4个团,实际上有万余人。而且蒋介石还安排了后续增援部队,都是装备十分精良且战斗力很强的精兵强将。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之后,我军只能自己撤退避免更大的伤亡。
因情报失误使得我军损失惨重,对此毛泽东更是痛心疾首。但是毛泽东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悲痛中,很快他开始反思。毛泽东随即开始分析战局,希望能够从眼下不利的战局中找到有利的因素。与此同时毛泽东紧急下令,让红1和红2两支队伍立即返回增援。
毛泽东知道这次蒋介石是下了狠手,所以他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正面战。为了避开强敌,毛泽东带领红军采取迂回前进的策略。终于在1月29日的凌晨,红军从土城向西渡过了赤水。
二渡赤水,彰显毛泽东灵活战术
红军在土城西渡赤水之后,很快便集结到川南的叙永和古蔺地区。在这里稍作休息后,毛泽东和相关领导人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他们决定就在此地再寻找机会北渡长江。而郭勋祺的部队在青杠坡没得消灭红军让蒋介石提高了警惕,国民党再一次派重兵到川黔边境封锁长江。
看到蒋介石这番军事部署之后,毛泽东反而不着急北渡长江。毛泽东分析国民党军这次肯定是将主力都调集到川黔边境了,那么黔北地区肯定出现了兵力空虚的状况。红军兵力和国民军悬殊甚大,在川黔边境交战肯定没有优势,但是出其不意攻打黔北肯定会有大收获。
打定主意之后毛泽东立即放弃北渡长江,而是带领部队东渡赤水返回到贵州,进而打响了遵义战争。果然如毛泽东预料的一样,国民军主力被蒋介石调集到川黔去封锁长江,黔北兵力十分空虚。红军不费吹灰之力就重新占领娄山关、遵义等地,取得了巨大胜利。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红军就两渡赤水并且取得了重大胜利。而国民军那里还死死守着长江沿线,殊不知老窝都被红军占领了。不得不说二渡赤水,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灵活的战术,根本不给国民党反应的机会。
声东击西,红军虚晃一枪
其实一渡、二渡赤水看似毛泽东用兵灵活,实际上背后更多的是迫不得已,必须得绕开国民党军的主力。但是三渡、四渡赤水比起前两次那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完完全全主动让敌人跟着红军绕圈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渡、四渡赤水才是真正展示实力的时候。
遵义战役国民党军被端了老窝,让他们损失惨重,因此他们变得格外小心谨慎。所以接下来几次红军寻求机会准备打击国民军,但是他们却闭门不出只管防守。多次诱敌不出之后,红军下定决心对鲁班场进行强攻,成功牵制住了敌军。
而就在敌军被我军牵制住的同时,我军主力开始西进北上,并且很快从茅台镇完成了三渡赤水河。很快我军再次向叙永和古蔺两地前进,做出准备北渡长江的姿态。这一招果然是屡试不爽,国民党军的主力再次被吸引到赤水以西地区。
根据我军摆出的姿态,蒋介石立马判断出红军还是要北渡长江。经过一次失误之后,蒋介石暗自发誓一定要阻截住红军。于是蒋介石下了急令,不仅在川黔滇边境修筑碉堡,还派出两支纵队自东向西追剿企图北渡长江的红军。
殊不知红军想要北渡长江不过是一个幌子,而且只是很小一部分兵力在此跟蒋介石玩障眼法。至于红军的绝大部分主力,就在蒋介石加紧建设防御工事的时候,已经在深山老林里开始新一轮秘密行动了。
红军主力很快在此前的太平渡和二郎渡完成了四渡赤水,再次向东返回国民军兵力空虚的黔北,直逼贵阳。蒋介石做梦也没想到红军会再次返回黔北,情急之下只能从云南就近调兵救援贵阳。
而蒋介石的情急之举又中了毛泽东的圈套,因为毛泽东一早便料定,只要贵阳危急蒋介石肯定会从云南调兵。所以就在国民党的滇军紧急东调准备援助贵阳的时候,红军却毫不费力地穿越过湘黔公路向西一路前进。
红军穿过云南直接进入到昆明,要知道在昆明这里国民军的设防是非常空虚的,根本不足以阻挡红军的脚步。就这样国民军被红军牵着鼻子绕了一大圈,最终红军还是成功跳出了国民军的包围圈。
转危为安,毛泽东创下奇迹
如果说前面两次渡赤水是迫不得已,那么第三渡、四次渡赤水则是毛泽东计划好的。经过前两次交手,毛泽东已经明白只要能够将国民党的滇军调出来,那么他们就胜利了。所以他做了个局,很快便将红军从敌军的大包围圈中解救了出来。
实在让人难以置信,毛泽东竟然在兵力悬殊巨大,敌军占据各方面优势的情况下让红军脱困。毛泽东这种以一当十、声东击西的策略,真的是将兵用神了,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又一奇迹。
难怪毛泽东在外国友人夸赞他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成果的时候,他会认为“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作。
确实如此,“四渡赤水”运用了太多的智慧,尤其是虚实相生真正体现了毛泽东的高明手段。这不仅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作,即便是放眼全世界,能够创造出这样军事奇迹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当然,“四渡赤水”背后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这是红军经历五次围剿之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而且“四渡赤水”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还成功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四渡赤水”为日后共产党继续北进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革命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