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前期,三藩之乱成为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给满清王朝带来了全盘崩溃的威胁。三大强藩占据西南,其他敌对势力内外勾结,满清王朝陷入了困境。京城的满人亲贵失去信心,有人提出撤回辽东故地,形势紧迫。年轻的康熙帝玄烨在统帅下,历经八年苦战,最终平定了这场动乱。尚氏、耿氏等藩主并非真正核心,而在云南的吴三桂成为了关键人物。
吴三桂作为明末清初备受关注的人物,其举动曾经左右天下大势。从清兵入关,河山易色,到进军西南,扭转故主永历帝的命运,再到反复复明的华丽转身。吴三桂原本可能选择成为满清的顺臣,世镇云南,但康熙帝不愿容忍三藩势力脱离朝廷。他以大义名分推动削藩政策,导致吴三桂不甘坐以待毙,只能再度举起叛旗。
许多后来的史家赞颂康熙削除三藩的英明,但这是否过于仓促值得思考。三藩固然应该被除去,但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急迫。吴、耿、尚三人的继承人表现出无能,康熙完全可以等待几年再采取行动,避免让战事拖延,动摇满清根基。
吴三桂起兵初期表现顺利,有微小的翻盘机会。然而,他的战略眼光存在问题,战术虽厉害,但在决策上时常出现昏招。吴三桂横扫贵州、四川,巩固西南根据地,战略上没有错。然而,他却在接下来进攻湖南方向,陕甘方面投入过多注意力,战略选择值得商榷。中国的核心已南移,夺取东南财富、两湖粮仓才能确立天下归属。吴三桂没有朝荆襄进军,而是在湖南一带和清兵拉锯,给清兵调动全国资源和力量创造了时机,逐渐损耗了他的实力。
吴三桂失去了战略主动,陷入战事僵局,西南西北地区无力供给太多军队。满清利用数量和补给的优势逐渐拖垮了他。吴三桂的盟友表现令人失望,耿氏、尚氏无法整合,郑经更是短视,抢占盟友地盘,不顾天下大局。三藩名义上有三人,实际上只有吴三桂一方在抗击清兵。吴三桂失去后,满清在汉地的统治变得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