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东京开封府一片素缟麻衣。
晋王赵光义却旁若无人地来到孝章皇后的寝宫,对自己这位皇嫂开始了百般刁难。
“皇后娘娘,皇兄龙御归天,德芳年纪尚小,根本无法主持大局,实在是难办啊!”
虽然赵光义嘴上说得痛心疾首,但脸上得意戏谑的表情却将他的目的暴露无遗:他今天就是来找茬的!
看着赵光义现在的嘴脸,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孝章皇后宋氏出身名门,父亲是右卫上将军、邢国公宋偓,母亲是后汉太祖的女儿、永宁公主,而宋氏本人入宫时,年纪比赵匡胤小了足足25岁。40多岁的老皇帝娶了16岁的小娇妻,正是因为这一点,赵匡胤对宋氏百般宠爱,后宫更是没有再纳一妾一妃。
背后有太祖皇帝这个靠山,就算是权势滔天的赵光义在孝章皇后面前,也是毕恭毕敬,哪里敢有半点轻薄之意。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身亡。
身后的靠山倒了,而且唯一的子嗣赵德芳只有17岁,让孝章皇后深感不安。
果不其然,在太祖皇帝尸骨未寒之际,他的亲兄弟赵光义就气势汹汹地赶来逼宫。
赵光义的世人皆知,那么他为了夺得皇位,又设计了怎样的阴谋圈套呢?赵光义做皇帝之后,又是怎样对待这位年仅24岁、风华正茂的皇嫂的呢?
烛影斧声的典故广为流传,赵光义杀兄篡位的丑闻也人尽皆知。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这是《宋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不难看出,赵光义确实有弑兄的嫌疑。
公元976年的冬天,重病缠身的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进宫。
万岁殿上灯火摇曳,微光照在两个人的脸上,气氛显得格外诡异。
而就在这个时候,原本还颔首低眉的赵光义突然暴起,他从袖口掏出一柄斧子,朝着赵匡胤劈去。
一下、两下、三下……
直到筋疲力尽之后,赵光义这才收手,而就在刚刚还说这话的赵匡胤,此时脑袋上已经鲜血淋漓,没有了一丝气息。
第二天早上,值守的太监打开万岁殿的大门,这才发现赵匡胤冰凉的尸体,不禁慌慌张张地边跑边喊道:“皇帝驾崩了!”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我看来,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虽然表面上一脸和气,但背地里,他们早已心生芥蒂。
两兄弟的母亲、也就是昭宪太后临终前,曾把赵匡胤叫到身边、问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你知道你能夺得天下的原因吗?”
看着已经病入膏肓的老太太,赵匡胤只能捡着好听的说:“全凭您和父亲德高望重。”
昭宪太后自然听得出这是阿谀奉承,便摆了摆手,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好孩子,以后你还是把皇位传给弟弟吧。”
昭宪太后的目的,就是劝说赵匡胤,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原因很简单,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就是因为周世宗柴荣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年仅7岁的周宗训,结果落得个孤儿寡母受人欺凌的悲剧。
再看看赵匡胤,身体每况愈下,而唯一的子嗣赵德芳只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如果把皇位传给他,恐怕大宋江山也要二世而亡。
对于母亲的教诲,赵匡胤虽然心里不服,但也只好无奈地答应。毕竟这就是一笔糊涂账,大不了以后赖账就好,最重要的是让昭宪太后走得安心。
虽然赵匡胤承诺,要将皇位传给弟弟,但事实证明,兄弟二人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诺言肯定不会被履行。
兄弟二人的矛盾点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就是赵光义把手伸得太长了。
当赵光义听说,皇兄在母亲的病榻之前许诺,要将皇位传给自己之后,他那颗膨胀的心再也按耐不住。
他一方面,极力打击自己的政敌,诸如中书令赵普、刑部尚书宋琪等人。另一方面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将亲信卢多逊提拔为参知政事,楚昭辅提拔为枢密副使。
经过一系列的筹备,赵光义的党羽渐渐控制了整个中枢机构。
而这些小动作,被赵匡胤看在眼里,为了稳固局势,他开始极力打压赵光义、剪除其党羽。
所以说,这兄弟二人为了权力,已经在暗中拼了个你死我活。
赵光义也渐渐明白,如果自己不马上采取行动,等再过十几、二十几年,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长大成人之后,皇位根本没有自己的份。
所以,烛影斧声的阴谋便开始了,赵匡胤最终惨死在亲弟弟的手中。
赵光义登基之后,对这位年芳24岁、风情万种的嫂子如何处置?
对于孝章皇后,赵光义恨之入骨。
因为就是这个女人,差点阻碍了自己登基称帝的美梦。
原来,赵匡胤暴毙后,孝章皇后第一时间吩咐贴身太监王继恩,让他接赵德芳登基。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王继恩早已被收买,他出宫之后径直赶到了晋王府,将孝章皇后的命令一五一十告诉了赵光义。
得知孝章皇后私底下搞小动作,赵光义带着几十名亲兵侍卫来到后宫逼问。
一个寡妇哪里见过这种阵仗?迫于无奈,孝章皇后只能乖乖认命,承认了赵光义继承皇位的资格。
赵光义登基之后,对孝章皇后的憎恨并未消除,变着法地让她难堪。
就算孝章皇后去世时,赵光义依旧不打算给她谥号、不配享太庙,甚至不允许将她与赵匡胤合葬。
直到70多年之后,宋神宗赵顼继位,才将孝章皇后的灵位请入太庙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