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中共中央在北京怀仁堂为开国元勋们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陈庚将军被授予大将军衔。
身着大将军服的陈赓刚一回到家,儿子陈知建就赶忙跑过来,用期盼的眼神看着陈赓,问他:“爸爸,你现在是什么将军了。”
当时由于风趣幽默的陈赓非常喜欢孩子,所以他的家里时常会聚集一些领导,将军的子女,而陈赓也知道儿子肯定是想问出自己的军衔,然后去和院里的其他小孩攀比。
不想让儿子从小就养成争强好胜性格的陈赓便对陈知建随口说道:“你爸爸我是芝麻酱。”
而已经10岁的陈知建听到后显然知道这是爸爸在和他开玩笑,不死心的他想要继续追问。
但就在这个时候,曾经是陈赓十几年上级的彭德怀等几位老帅刚好来到了陈赓家里,看见陈知建正在不厌其烦的追问他爸爸的军衔。几位老帅便饶有兴致的问道:“问出来了没有,知道你爸爸是什么将吗?”
陈知建看着爸爸一直不肯说真话,便把脸一拉,索性笑着回答道:“问出来了,我爸爸是芝麻酱。”
陈知建的回答逗得众人哈哈大笑,纷纷说道:“你还真像你爸爸,长大了也是个小开心果。”
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陈知建乐观幽默的性格可以说是深得他父亲的真传了。而陈赓大将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也使他成为在国共两党中都非常受欢迎的革命将领。
出身威严将门的乐天派
陈赓和毛主席是老乡,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祖父曾在曾国藩手下担任湘军将领,所以陈赓是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家世显赫。
但陈庚却不像一般的军人家庭出生的小孩那样,从小就因为严格的管教而给人一种正直威严,难以接近的感觉。
他从小的性格就比较随和,经常和家里佣人打成一片,从不把他们当下人看待。十几岁的年纪了还会时常搞一些恶作剧,“捉弄”家里人,一点也没有少爷架子。所以小时候的陈赓在家里很讨大家喜欢。
陈赓的这种“恶作剧”并不只是简单的十几岁孩子的“人来疯”,而是他天生就有这种积极乐观,爱开玩笑的性格。
1924年,陈庚与好友宋希濂一同考入了黄埔军校,他幽默风趣的性格,给枯燥无味的军校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因此国共两党的校友都非常愿意和陈赓交朋友。
一次,学校组织了话剧表演,其中有一出讽刺袁世凯称帝的戏,里面有个角色是袁世凯的五姨太。因为是女性角色,军校里的这帮年轻小伙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不愿意去演。
这时候陈赓自告奋勇:“我来演,不就是演个女人吗,又不是真是女人。”陈赓推开众人,直接换上了旗袍。还故意做出了几个妖娆的动作,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从此陈赓又多了个“五姨太”的爱称。
陈赓不光在平时能够保持幽默风趣的态度,在战争时期,依旧能够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下苦中作乐。
抗战开始后,陈庚担任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一次,副总指挥彭德怀到陈赓的防区来视察,作为“主人”的陈赓自然要招待一番,但曾经身为彭德怀下属的他深知彭总生活简朴,最讨厌的就是大吃大喝。
而且彭德怀一来就对陈赓说:“按理说我来到你这了,你请吃饭也应该,但是我告诉你啊,桌子上只能有一个肉菜”。
心思细腻的陈赓知道,彭老总整日奋战在抗战前线,身体是需要营养的,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给他补一补,所以一个肉菜肯定是不行。
于是他灵机一动,想了个主意,他先是让身边的战士去河里抓鱼,并特意嘱咐他不用抓太多 ,有两条就行。等到战士把鱼抓回来后,陈庚一脸满意,指着两条鱼说道:“这条大的炖了,小的剁碎掺点猪肉做成肉丸子,然后再炖只鸭子,咱们就用这些招待彭老总。”
这在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已经算是一顿大餐了。战士担心的问道:“三个肉菜,彭老总不会生气吧。”
陈赓自信的说道:“放心,你按我说的做,我有办法让他满意的吃下去。”
等到饭菜做好后,陈赓笑嘻嘻的把陈老总让到了屋里,并装模作样的主动说道:“按照彭总的指示,今天就给您做了鱼。”彭德怀听后非常满意,便不客气地坐了下来,陈赓让炊事员先把鱼端上来。
等到两个人吃到一半的时候,陈赓又让人把肉丸子端上来。彭德怀顿时有点儿不高兴,放下筷子问陈赓:“不是只有一个肉菜吗”。
陈赓满脸堆笑,说道:“这是鱼肉做的,不信你尝尝”
彭德怀半信半疑的夹起了一块放到嘴里,其实彭总知道是猪肉丸子,但还真吃出点儿鱼肉味,便也没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炊事员又把炖的鸭子端上来了,这回彭德怀坐不住了,很生气的说道:“陈赓,这又是怎么回事,这总不能也是鱼肉做的吧”。
陈赓倒也不慌,一本正经地说道:“对啊,它妈妈吃鱼有了它,它又是吃鱼长大的,所以本质上它也是鱼。”
一番“歪理”下来也让彭德怀的气消了一半,直接笑出了声,他也明白了陈赓的苦心,便也不再推脱。
既是幽默笑将,又是战场猛将
私下里陈赓虽然性格乐观,爱开玩笑,但他可不是一个只会耍耍嘴皮子上的功夫,只会逗大家开心的人。一旦是遇到正事,也会变得正经严肃起来,尤其是在战场上,将门之后的陈赓更是应用彪悍,俨然换了另外一幅摸样。
陈赓13岁便被编进了湘军团练营,参加了护法战争。所以陈赓16岁考入黄埔军校之前,已经有了三年的从军经验。他也因此受到校长蒋介石的青睐。
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钦点陈赓为他的贴身侍卫,足见对陈赓能力的认可和信任程度。
蒋介石带领部队东征陈炯明期间,由于第三师师长谭曙卿贸然孤军深入,结果导致被围,身为总指挥的蒋介石亲临前线阵地督战,但敌军进攻非常猛烈,第三师被打的溃不成军。
属下纷纷劝蒋介石赶紧撤退,但争强好胜的蒋介石在这危急关头却耍起了“小孩脾气”,无论大家怎么劝说,就是不下令撤退。
眼看敌人已经慢慢逼近,蒋介石的腿也不幸被误伤,紧要关头,性急的陈赓也顾不得什么上下级的关系了,直接背起蒋介石就跑。二十出头的陈赓个子大,腿也长,背着蒋介石灵活的躲过了敌人炮火的攻击。
陈赓背着蒋介石一路逃到了河边,也已经是气喘吁吁,蒋介石爱惜陈赓,也曾几次让陈赓不用管他,自己先撤退。但陈赓对蒋介石说道:“我是您的卫士,保护您的安全是我的职责。”
陈赓拼着全力把蒋介石背过河,算是救了他的性命。而陈赓“东征救蒋”的英勇事迹也迅速在全军传开。许多将士都感叹陈赓的勇猛。
多年后,可能是蒋介石感念陈赓的救命之恩,在1933年的时候陈赓曾被国民党逮捕,蒋介石尽管心里非常爱惜这个难得之才,但犹豫再三后还是把他放了。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一些将领知道陈赓好开玩笑,便常常拿这件事来调侃陈庚:“当初你要是不救老蒋,我们现在也不用打了”
而陈赓却不以为然,他笑着说道:“我当初要是不救他,那他就成了烈士了,而我倒成了反革命了”一番话下来,又是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而陈赓的勇猛之处还不止于此,他在红军时期还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刮骨疗毒”。
有人可能不知道,出身武将世家的的陈赓,从小习武,身上有功夫,而且尤善腿功,能够连续跑上几十里不休息。所以在部队中有“腿将”的美称。
但在南昌起义中,陈赓不行被打伤左腿,受了三处枪伤,并且弹药已经伤到了骨头,医生建议,要想保命就得截肢,而陈赓当让不答应:“没了腿,我还怎么打仗”。
于是医生就提出可以保守治疗,但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坏死的肉剜出来,还不能打麻药。他害怕陈赓受不了。
没想到陈赓满口答应:“只要能保住腿,受点疼算什么”。说是这样说,真到了剜肉的时候,陈赓也是疼的满头大汗。但他害怕医生紧张,还是强忍着不出声。
但手术过后,他还是能够和战士们谈笑风生,并且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拖着病腿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来给他主刀的医生潘连璋都不由感叹道:“陈将军,你可真是关公再世啊”
三度表白的大胆示爱
现在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幽默的人情商都高”。而陈赓大将就是这句话的典型例证。
1943年,陈赓因为腿疾无法在战场上指挥一线,中央便把他调回延安休息,休息的同时,陈赓闲不住,因此又向上级申请了到中央党校学习。
一次,毛主席来到党校召开军政干部大会,并且在会后作了报告,正当毛主席报告作到一半的时候,已经在台底下坐了几个小时的陈赓猛地站起来,次牙咧嘴的径直走到了毛主席身边,在众目睽睽下端起毛主席的搪瓷杯子,“咕咚,咕咚”喝了个水饱。
然后把嘴一抹,若无其事的走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场包括毛主席在内的几百人被他的这一举动搞的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看着众人吃惊地样子,陈赓不好意思的说道:“,嗐,没事儿,就是口渴了,就毛主席有水,借主席的水解解渴”。
众人听后哄堂大笑,其实因为天气太热,很多人都饥渴难耐,但是大家都不像陈赓这样敢直接跟主席要水喝。
毛主席听到后也是哭笑不得,不过瞬间也反应过来,笑着说道:“你这个陈赓啊,那好,我宣布,以后军政会议会给每个人都提供开水。”
而最能体现陈赓情商高的还要数他自己的感情故事。由于陈赓在革命队伍中,经常都是开开心心的,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因此讨到很多女战士的喜爱。
而陈赓也渐渐有了自己心仪的对象,1927年,陈赓和王根英在部队结识,陈赓当即要写信向王根英表白,而第一次表白的陈赓在脑子里憋了一天一夜,愣是没想出来怎么写,最后直白的陈庚干脆千言万语化成了一句大白话,洋洋洒洒的在纸上写下了“我爱你,希望你嫁给我”,并得意的塞到了王根英的手里。
王根英是当时部队里为数不多的才女,当他看到陈赓写的这么直白的求爱信,只觉得可笑,根本没有当回事,第二天还直接把它贴到了公告栏上。
一些认出陈赓笔迹的战友,纷纷找到陈赓起哄,陈赓也不死心,直接又写了一封,还是原词。结果又被贴了出来。
执着的陈赓并没有因为两次失败而气馁,又写了一封信,但是,这回他知道王根英还会贴出来,所以他干脆直接守到了公告栏旁边,等见到王根英之后,直接直接夺过了情书,大胆的在台上念了出来。
在众人的撮合下,王根英也答应了陈赓的求婚。婚后两个人生了个大儿子,生活的非常幸福,但不幸的是,1939年,王根英在回部队取公文的路上遭遇日军,壮烈牺牲。而得知爱妻去世,深情的陈赓将军发下了为妻子守节三年的誓愿,直到三年后才与付涯结婚。
1961年,陈赓大将在上海突发心脏病去世,毛主席亲自主持葬礼。陈赓大将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乐观,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