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有一个充满深意的词汇——“大器晚成”,用以形容那些在年老之际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在古代中国的“大器晚成”事例中,汉高祖刘邦常常被人们提及。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当时他已年过55。考虑到那个时代的人寿较短,刘邦能在如此高龄登基,本身就是一段传奇。然而,刘邦在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之时,中箭受伤,病重不起。吕后趁机与刘邦展开一段经典的问答。
吕后问道:“陛下百年之后,相国萧何若去世,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刘邦回答:“曹参可。”吕后再问:“曹参之后呢?”奄奄一息的刘邦沉思片刻,“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明确表示,周勃可以稳定刘氏的天下。这一预言准确无误,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刘邦去世后,吕后病危之际,大肆分封吕家为诸侯。吕后离世后,吕禄被任命为汉朝上将军,吕产成为相国。两人牢牢掌控朝廷,刘氏江山岌岌可危。刘邦临终的预言即将应验,周勃挺身而出,与陈平秘密商议,“最终诛杀了吕家,立了孝文皇帝。”汉文帝即位后,鉴于周勃在维护刘氏江山上的贡献,封他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赋予食邑万户。
刘邦为何认为周勃是维护刘氏江山的合适人选呢?司马迁给出了解释,“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刘邦认为周勃为人憨厚刚正,可委以重任。周勃不喜好文学修辞,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你们赶快对我说吧。”此外,周勃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有人告诉周勃:“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周勃听后主动向汉文帝请辞,并归还相印。
综合上述历史记载,刘邦的预言不仅准确无误,更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验证。周勃之于汉朝,如同一个晚成之器,他的憨厚正直、不善辞令、自知之明,使其成为刘氏江山的稳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