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是个令大半个地球闻风色变的名字。他们武力值爆表,开疆拓土让亚欧为之震撼,放眼整个世界史,都算得上冷兵器时代的巅峰。
元朝就是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蒙古人在马上是王者,下马治理国家却是两眼一抹黑。关于他们的治国能力,只有一个字能形容:菜。简而言之,主要有三个“菜”。
第一个“菜”是内斗。
内斗历朝历代都有,但哪个都没元朝狠。草原上历来信奉强者为尊的规矩,忽必烈的元朝继承了这个基因。等忽必烈驾崩后,内斗立即开始。在传统贵族政治下,帝国的皇权非常脆弱,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那一套,在蒙古贵族那统统玩不转。大家必须要拉帮结派打得一地鲜血,才能分出个胜负。有这样的祖传基因,元朝的帝位传承就没有正常过,不是贵族们凭武力说话,就是搞宫廷阴谋。
从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驾崩到1333年末代皇帝元顺帝即位,这短短四十年里,走马灯一样换了九个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在位时间不超过五年。到了元朝末期,朝廷内斗愈演愈烈,1333年之前的六年里,皇帝几乎一年换一位,别说百姓,官员们都没反应过来,龙椅上就又换了一张新面孔。内斗的结果就是政局不稳,大臣们分成几派,将领们拥兵自重,朝廷的威信越来越低。
第二个“菜”是怠政。
蒙古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随后带来的统治也充满了别样的特点。成吉思汗能成为人类历史上军功最盛的男人,背后是蒙古铁蹄所到之处的杀戮与征服,中原只是其中的一个地区罢了。这个历史,注定蒙古在征服过程中受到的抵抗要比一般的改朝换代更为激烈。让人意外的是,元朝的建立是血腥的,它的统治却是“自由”的。不了解的人认为元朝的统治和建立时一样暴虐而残酷,这并不是事实。
元朝的统治松散又开放,它允许多种信仰同时存在并受到保护,海洋贸易相当繁荣,商业、科技发展上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甚至赋税之低也是在历史上数得着的。但这些都是表象,真实原因是元朝贵族统治的政治理念和中原汉人完全不一样。其他王朝是皇权不下县,大元却更收缩了,它的皇权几乎就不下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机构差不多被地方豪族把持,而且朝廷还长期不开科举,豪族子弟连读书考试的流程都不用走了,使其进入地方官僚体系的难度直接降到了地板上。
这类似于一种委任式管理,说穿了就是懒政。这是一个贵族、豪绅、地主狂欢的时代,权力大家瓜分,监管形同虚设,反正只要帮朝廷把税收上去,其他的随便。所以,元朝是吏治腐败,官员专注搜刮,百姓承受着沉重的剥削与压迫,怨声载道。
第三个“菜”是民族关系。
元朝以非官方、非制度的形式,实际上把子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北方的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南人(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四等,地位从高到低,蒙古人和色目人居于统治阶层的地位。对于汉人和南人,元朝都是严加防范的,包括严禁他们持有武器,以及限制参加科举。如果他们犯了罪,刑罚上还会区别对待。比如,蒙古人杀了一个汉人,一般就是打五十七下板子,然后让他掏丧葬费了事,最多是流放;但若汉人杀了蒙古人,那就麻烦了,罚钱、砍头都是小事,严重的时候全家都要遭殃。
那么,汉人、南人能当官吗?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当大官。举例来说,元朝有个职务叫达鲁花赤(蒙古语:掌印者),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如果说有个县城,没有这个达鲁花赤,那么知县最大。但如果有一天,一个家伙拿着达鲁花赤的委任状走进了县衙大门,那知县须马上起身,跪在一边听候吩咐。
达鲁花赤这个职位,朝廷明确规定必须由蒙古人担任。如果蒙古人不够了,或者被委任的蒙古人死活不上任,那就找一个色目人担任,反正不能由汉人或南人充任。朱元璋后来说“元时任官但贵本族,轻中国之士”,就是说的这个。
所以,元朝蒙汉之间的民族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尤其是底层人民,被欺压得非常厉害。因此大元没有出现过什么盛世,也没有什么中兴的苗头。
对蒙古贵族来说,征服一个国家容易,要统治一个国家实在太难了。但倘若就此得出结论:元朝已是行将就木,那是会吃大亏的。
大元对汉地的治理谈不上成功,可它的基本盘没丢。一个常被人忽略的事实是,元朝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在至元四年(l338年),元朝立国不过六十余年,可从蒙古灭金(1234年)算起,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已经与南方割裂了一百多年。北方四五代人在蒙古(元)治下出生、成长、老去,百姓已经学会了顺从,不客气地讲,心向元朝的大有人在。而在更北的地方,元朝的统治更加牢靠、只要有钱,他们依旧能源源不断地调兵进入中原。
正所谓“西北广莫无一城,控弦百万长横行”,“我朝幅员古无比,朔方铁骑纷如蚁”,这就是元朝的基本盘。那只在汉地造反还不行吗?那你得先问问既得利益阶层答不答应。元朝既得利益阶层,包括士大夫和地方上的士绅、豪族、地主,他们正是要直面红巾军进攻的第一批人。
这些人在元朝治下日子过得相当滋润,真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妥妥的“土皇帝”。现在一帮农民扛着锄头要反我大元?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俗话说得好,“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农民们造大元朝廷的反,岂不是要革整个利益阶层的命?!彭和尚以为他们只需要对抗官府,实际他们要对抗的是整个利益阶层,这些人都自发地行动起来与红巾军斗争。
更让红巾军没想到的是,这些读书人、地主、土绅打起仗来比正规军更不要命—“兵兴以来,凡死节效命,举进士、知经学者为多”。红巾军的第一次起义就是栽在了这上面,双重打击下,未经战阵历练的红巾军很快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