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王必成是粟裕麾下的一名猛将,他十分欣赏粟裕优秀的指挥才能以及出众的作战技巧,所以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对粟裕都十分地敬重。
王必成,开国中将,人称“王老虎”,有着崇高的革命的精神,对党和国家都相当忠诚,受到一众官兵的喜爱。
粟裕,做人光明磊落,待人不卑不亢,虚心谦逊,是一位优秀的将领,曾立下赫赫战功。
那么,王必成又为何“批判”粟裕呢?
保下王必成
王必成早年辍学,年仅14岁时便参加了农民运动,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在革命战争上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因此,他不久后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多次战役,战功累累。
人非圣贤,在与国民党作战的涟水中,王必成领导的小队任务失败,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上级领导想要撤掉王必成的职位。
但是对于王必成来说,他目前的职位是他一步步利用战功所换取的,它代表着他的能力,是他的荣耀,不但如此,撤职还代表着他即将要离开那些在战场上与他生死与共的兄弟,要被调到别的地方。
可就在撤职命令即将下达前,情况出现了转折。
粟裕和其他人在一起领导前开口为王必成求情,希望保下王必成。
从历史记录上来看,那场战役的失败确实不单是王必成一人的责任。战前对敌人火力的错误评估,我方武器力量的不足,这些硬件上的缺陷,才是导致我方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场仗虽然败了,但是王必成优秀的心理素质和作战能力却被粟裕在私底下大加赞赏,也正是因为这场仗的难度大,才显示出王必成能够多次突围,甚至取得小范围胜利的不易。
而这些无疑也是粟裕所看重的。
之后的王必成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承担了“断敌后路、主攻顽敌”的重任,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了冤家对头整编第74师,终于算是报了当年的涟水战役之耻。
同时也证明了粟裕当年保下王必成并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招人嫉妒
粟裕前半生无疑是顺风顺水的,战功无数,奖章无数,其后更是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但在当时他的才能却遭到一些刻薄小人的嫉妒,于是这些人便共同商讨,企图给粟裕致命一击,将他从政坛中彻底踢出。
彼时的粟裕正担任参谋长一职,因为他不懂政治圈子里某些不成文的规矩,得罪不少人。这点正中小人们的下怀,同时他们死死地抓住粟裕几次“擅权行为”,给他安上了一顶“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帽子,并就此召开了一次批判粟裕等人的会议。
既然是批判,那自然要有人指出粟裕的不当。
于是他们找上了王必成,希望他出面指出粟裕的过失,为这场批判增添一些信服力。
当时王必成的心里应该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粟裕是他敬重的领导,是他交好的朋友,也是曾经一起作战的战友,更对他有一份恩情,最主要的是,他根本不相信粟裕会做出什么对国家,对军队有害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如果他不出面对粟裕进行批判,那么,有心之人便会转过来咬他一口,将他也拉进这场本与他无关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中。
就在这样激烈的矛盾中,会议如期而至。
落下帷幕
最后,王必成还是没有对粟裕进行批判,王必成一边理智的分析局势,一边又感性地做好了最终的决定——为粟裕发声,在那个所谓的批判大会上。
他在会议上说:
“我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我跟随粟裕作战多年,对粟裕的大阴谋,有两点体会最深,那就是“大”和“谋”。”
王必成随后又讲出粟裕立下的功劳想要为粟裕洗清那被强行安上的罪名,再搬出几位高级领导人来为粟裕那莫须有的“资本”帽子开脱。
他说,他是奉命揭发,他敬佩粟裕的品行,他将那些丑陋之人的嘴脸,展现在了大众的面前。
王必成说完后,会议中的人纷纷议论了起来。
贺龙当时也在场,他对批判粟裕一事并未做出任何评价,但是听了王必成的话后,他倒是说了一句:
“王必成可深信,可深交。”
对方让王必成做的事王必成虽然没有照做,但是粟裕的“罪名”依旧存在,似乎丝毫未被动摇。
会后,粟裕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这时候的粟裕情绪低迷,但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适合政治斗争,在昔日战友的开导下,也逐渐地看开了。
之后虽然有部分冤假错案被重新判决,但是具体带粟裕时,总是不能落实,因此粟裕长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1984年,粟裕因病去世,王必成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十分悲痛,想要立刻给中央写信,请求平反粟裕罪名。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引火上身,因此粟裕的妻子制止了他的行为。
十年后,一篇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被发布出来后,粟裕当年无奈离职时身上所带有的污点才全部被洗干净。
结语
王必成在粟裕的手下,才能得以发挥,而对于粟裕来说,王必成也是他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他们相互成就着,也相互信任着,粟裕相信王必成的能力,王必成也敢为粟裕的人品打保障。
在那个年代,粟裕和王必成,似伯乐和千里马,也似高山流水的知音,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他们敢于为彼此发出不一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