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会迅速想到三个关键点:宋朝的军队相对较弱,将领水平普遍较差,而朝廷则备受腐败无能之批评。特别是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国的历史,这段历史长久以来被人们反复提及,被视为违反兵家大忌“唇亡齿寒”的典型案例。然而,仔细阅读历史会发现,实际上南宋决定联蒙灭金并非统治者的糊涂决策,而是隐藏着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
在1211年,蒙古大军南下,之前金国曾多次挫败蒙古,根据游牧民族的性格,蒙古实力增强后必然会寻求报复金国。果不其然,后续几次大规模战争都以蒙古获胜结束。然而,金国国力迅速衰退,只能放弃黄河以北的领土,迁都至河南开封。金国主力军集结在黄河至潼关一线,试图阻挡蒙古铁骑南下的步伐。与此同时,南宋成为金国无法忽视的存在,尤其是北宋在金人手中灭亡,金国欠南宋“靖康之耻”的债。由于民族仇恨不共戴天,金国被蒙古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南宋人士对此颇有怨气。这时,蒙古适时向南宋发出邀请,试图说服南宋与蒙古一同消灭金国。然而,南宋统治者在这一时期保持了充分的理性。尽管主战派支持出兵北方收复失地的呼声较高,主和派敏锐地发现了“唇亡齿寒”的潜在危机。
大多数人认为,这时蒙古的威胁远不及金国,因为宋蒙之间还有金国作为屏障,暂时没有直接冲突。一旦金国垮了,南宋的命运可能会比现在更糟。在两派争论不休之际,金国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在1217年,金军发动精锐大军南下攻宋。由于领土面积缩小,金国不得不寻找新的物资来源,而南宋在金国看来显然是软柿子。然而,金国低估了民族矛盾和仇恨的力量,在南宋军民的激烈反抗中,金军卷入了长达七年的战争。战争并未达到攻破南宋的目的,反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使金国更加衰弱。在这场战争中,南宋朝廷联合蒙古的呼声开始占上风,直到1224年,金哀宗即位,金国主动停止战争,与南宋朝廷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在军事、经济、文化领域展开合作。
与此同时,1227年,成吉思汗带领西征的蒙古主力大军回国,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南宋统治者们清楚自己的处境,最稳妥的做法是联合金国对抗蒙古。成吉思汗在西征时取得了巨大成功,将金国和南宋都看作弱国,认为仅凭蒙古铁骑的武力就能征服它们。然而,在宋金联合抵挡的情况下,成吉思汗一直被阻挡在黄河至潼关一线以北,直至去世都未能突破。因此,成吉思汗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口授了攻金方案(成吉思汗三道著名遗诏之一),即向南宋借道,从金国后方击败金军。然而,成吉思汗未能预料到南宋与金国联盟的决心,公元1230年与1231年,蒙古两次向南宋借道,却遭到南宋的拒绝。在1231年,蒙古改变了战略思路,首先进攻南宋,强行从南宋突破至金国境内,并在三峰山与金军展开大战,最终大胜。三峰山之战也宣告了金国的灭亡,此时南宋统治者开始考虑转变策略,开始联蒙灭金。
金国此时已经走向败局,无法再承担“肉盾”的角色。在多次交战中,南宋也意识到蒙古铁骑不可阻挡的战斗力。南宋统治者明白,以蒙古的野心,将来必定会将征伐的矛头指向自己。于是,南宋决定在金国灭亡之前采取主动,占领一些土地作为战略缓冲,以便日后抵挡蒙古军队南下。在1232年初,蒙古国内部出现矛盾,灭金军队物资供应出现问题,为南宋联蒙灭金提供了机会。
实际上,在南宋出兵攻打金国的过程中,奄奄一息的金国仍给南宋制造了不少麻烦。这也让蒙古人充分认识到南宋的实力相对较弱,但由于南宋军队无法与蒙古铁骑抗衡,只能被动挨打,从蒙金二者之间取其轻。尽管这一做法并不光彩,但将联蒙灭金的策略视为触犯“唇亡齿寒”大忌的鲁莽决策,显然是不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