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随着朝鲜半岛三八线上枪炮声齐鸣,被美国和苏联人为的分成两半的朝鲜半岛,靴子终于落地——朝鲜和韩国的战争爆发了。
交火后,苏联支持的北朝鲜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的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朝鲜人民军迅速越过三八线对韩国发动进攻,而美国一手扶持的韩国军队几乎不堪一击。
因此,朝鲜战争爆发后,半岛随时有被朝鲜统一的可能。正是预见了这种局面,战争爆发仅过了两天之后,6月27日,美国政府就悍然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派兵入侵朝鲜。
二战胜利后,携第2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威,再加上赚得盆满钵满的战争财,美国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工业实力、经济实力甚至包括文化软实力,都成为世界第一。
也因此,当时的美国军队用武装到牙齿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就是这样一支有世界第一强国做后盾、拥有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和二战经验的部队,居然去进攻一个刚刚独立5年、连最起码的工业基础都没有的半岛小国。所以,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朝鲜半岛早晚会落入美国人手中。
而美军悍然派兵入侵朝鲜半岛,最不利的除了朝鲜之外,就是与朝鲜半岛直接接壤的中国了。朝鲜战争爆发时新中国成立还不足一年,当时中国境内仍有上百万土匪没有彻底清剿干净,数十年的战争更让国内成为一片废墟。
最糟糕的是,中国工业条件最好的东北地区,又与朝鲜半岛直接相连。这也意味着,美国一旦将朝鲜半岛纳入手中,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将直接面临美国的兵锋威胁。
再加上美国雄厚的国力和军力,美军以朝鲜半岛为根基后,新中国别说恢复和发展,连最起码的和平都面临严重危险。
在这种情况之下,党中央和毛主席召开多次会议,商讨朝鲜战争的严峻形势,并决定防患于未然,在东北地区成立东北边防军,以应对朝鲜战争可能带来的威胁。
而这样一支应对朝鲜半岛危机、甚至随时可能出兵朝鲜与美军作战的边防军,当然需要最精锐的部队。最终,毛主席选择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作为骨干。
不过,成立这样一支拥有极重要战略任务的部队,当然不是一纸命令就行了的,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1950年7月7日下午,在中南海居仁堂,周恩来总理组织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会议。
会议上,周总理除了传达中央和毛主席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的同时,也组织讨论了保卫东北边防的问题。
由于朝鲜半岛局势直接关系到新中国边防乃至于国防的安危,因此,这个会议规格极高。
当时,除了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总理之外,参加会议的还有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总情报部部长李克龙、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作战部部长李涛等。
除了总部首长之外,各兵种的司令员也参加了这场会议。例如,担任摩托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担任海军司令员的肖劲光、担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担任军委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等,都有参会。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解放军五大野战军中的唯一代表,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副政治委员谭政,也参加了这场会议。
这场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和确定东北边防军所辖的部队人数和带领这支东北边防军的领导人及指挥机构设置。当然,东北边防军的政治动员、后勤保障、车运计划、兵员补充等系列问题,都在会议的议程之内。
由于东北边防军位于东北地区,是林彪长期战斗过的地方,经验十分丰富,战场拟定的战场——朝鲜半岛与东北环境十分相似,再加上组成东北边防军的第十三兵团隶属林彪的第四野战军,因此在会上,林彪做了积极的发言。
林彪除了积极支持组建东北边防军之外,还就东北边防军成立的原则做了发言,他表示:
东北边防军将作为中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摆在东北地区,对内可以保卫中国东北地区,对外也可以作为一支战略威慑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作用。
由于会议的议程内容极多,而且每一项内容都关系重大。因此,这次会议上并没有立刻作出决定,而是责成有关单位进一步考虑,在下一次会议上决定。
三天之后,7月10日,周总理再次主持召开了第2次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参会的人也基本没有变化。
由于有了第1次会议,再加上充分的酝酿,这次会议十分顺利。经会议讨论决定,从河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多个地方抽调第13兵团的38军、39军、40军、42军。
除了13兵团的4个军之外,再抽调炮兵第1师、第2师、第2师、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一个工兵团。
最终,这支以13兵团为骨干的东北边防军,总兵力为255,000余人。而从东北边防军的组成番号也可以看得出来,这些部队绝大多数来自林彪的第4野战军。
因此,第2次会议上,林彪再次做了发言,发言中林彪还做出了表态:第四野战军全力支持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并提名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
除此之外,对于东北边防军的骨干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林彪认为:
东北边防军以第十三兵团为主力部队,确实最为合适。然而,因为东北野战军担负着随时出兵朝鲜与美军作战的任务,所以必然是大兵团作战。但就指挥大兵团作战而言,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黄永胜不如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
所以他建议:两个兵团的司令部对调。
而最终,毛主席采纳了林彪的建议,在东北边防军成立之时,做了前所未有的临阵换将,邓华也因此从南方率司令部北上,就任第十三兵团兵团司令员的职务。
林彪是我军二十多年军事革命生涯之中涌现出的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其军事才华之高,战功之卓著,在人民的在无数开国元勋中都无出其右。
而且从红军时代开始,林彪最为擅长的就是大兵团运动战。所以,单论指挥大兵团作战,除了粟裕,前线领兵将领没有人能够与林彪相媲美。
因此毫无疑问,林彪的这个建议是极具权威性的。而且,从1945年9月10万大军进军东北时,林彪就已经就任东北解放军司令员,可以说,第四野战军从入关时的10万发展至百万大军,完全是在林彪的领导之下完成的。
所以,对于第四野战军各兵团司令员的情况了解,没有人能够与林彪相媲美。林彪建议十三兵团司令员与十五兵团司令员对调,必然是有的放矢。
这也意味着,邓华的大兵团指挥作战才华,必然要比临阵换将更为重要,这才会让林彪不顾兵家临阵换将的大忌,提出司令部对调。
邓华和黄永胜都是抗战胜利后第1批率部进军东北等解放军将领之一,而且,两个人还都是红一方面军老红军出身,无论是革命经验还是军事才华,都是极为优秀的。
两个人也一直在林彪麾下带兵,是其麾下最重要的兵团司令员,林彪对两个人的了解更是极为详细,所以毫无疑问,林彪的建议完全是出于公心。
对于这个建议,林彪也有过明确的解释,他表示,两个人都十分优秀,但是,两个人的风格不同,黄永胜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带领的部队也素来以敢打敢拼著称。
而邓华则更类似古代的智将,喜欢动脑,也善于动脑,而且有很强的全局观念。所以,担任着随时可能入朝参战任务的第13兵团,将直面世界上装备最强的美国军队。
而入朝第1战是否胜利,对于我军乃至于新中国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所以,拥有更全面军事素质的邓华,担任十三兵团司令员更为合适。
追溯历史,黄永胜与林彪一样,都出身毛主席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且黄永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林彪的麾下任职。由于敢打敢拼,对于上级命令从不打折扣,也不叫苦叫累,因此,相较于邓华,林彪对于黄永胜的喜爱其实并不逊色。
但是,就是这样一员爱将,林彪却在临阵之际提出换将,这无疑对于黄永胜是十分没有面子的,但林彪依然毫不犹豫地提出了。
那么,邓华究竟有多么优秀的军事才华,让林彪不惜建议临阵换将,并能够得到毛主席的认可呢?
邓华与林彪的经历其实颇为相似,两个人都曾加入南昌起义军。不同的是,林彪从最开始就参加了南昌起义,而邓华则是在参加湘南起义后才加入起义军的队伍。
1928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之后,邓华先后在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15师和第四野战军中任职,并率部立下无数功勋。
最为难得,也是最令林彪欣赏的是,邓华作战不仅勇敢,而且善于动脑。干部身先士卒历来是我军的特色,不过,在敢打敢拼的时候还能多动脑,以更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战果,则是衡量一个指挥员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而在这一方面,邓华显然是出类拔萃的。且不论20多年军事革命生涯之中邓华指挥的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胜利,仅1950年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就足以将邓华的军事全局战略眼光展现的淋漓尽致。
1950年初,担任第四野战军军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第1副司令员的邓华,奉命统一指挥解放海南岛的渡海作战。
然而,这一作战计划却难倒了解放军无数将领。在陆地作战之中,无论怎样的恶仗险仗,解放军各级将领没有人会皱一下眉头,他们有足够的信心攻下任何一个阵地。
然而这一次,他们面临的却是解放军完全不了解的渡海作战,要知道,在海上作战,陆军即便如何英勇,也有劲儿使不出来。更糟糕的是,国民党还拥有压倒性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解放军却毫无海军可言。
当时,为了完成渡海作战任务,解放军不得不向渔民大量征集小木帆船,作为渡海的工具。而渡海作战,必然面临国民党军舰和飞机的威胁。
可以说,渡海过程中的解放军一旦被国民党海空军发现,极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正是因此,当时有人提出,不用着急,等一等,等从苏联购买的军舰和飞机到达后更从容地解放海南岛。
然而,在邓华的指挥之下,渡海大军还是在4月16号发动作战。当时,大军乘坐木帆船成功登陆海南岛,一举歼灭了薛岳率领的数万国民党守军,收复了海南这个中国第二大岛屿。
解放海南岛,固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这样的战果在解放军的之前的战斗中早有个无数回,并没有什么可稀奇的。
不过,这场作战最难的的不是战斗,而是战役发起的决心。要知道,在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宣告全境解放的一个多月后,朝鲜战争就爆发。
而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同时,美国第7舰队就进驻台湾海峡,断绝了人民解放军立刻解放台湾岛的可能。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邓华指挥大军木帆船渡海解放海南岛,美国的舰队也必然进驻琼州海峡。这也意味着,海南岛很可能彻底沦陷蒋介石之手,海南解放的时间将无限期推迟。
而邓华也没有辜负林彪和毛主席的信任和重用,带一个指挥部到达东北就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的职务之后,他迅速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也正是因此,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进入朝鲜战场后,邓华率十三兵团接连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万岁军”威名的梁兴初的三十八军,也是邓华的麾下。
而且,邓华打满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他不但被任命为志愿军第1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还一度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第3个年头,1953年,被换将的黄永胜也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他的职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同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了卓越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