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光是什么人物?
他是与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人物有着君子之交响当当的大人物。
他写诗、作画、演剧,样样精通,是当时红军、苏区中最负盛名的大才子。
他先后当选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春市委书记、广州市副市长、安徽省副省长。
这就是朱光,原名朱光琛,一位能让毛主席为之“吃错”的人!
朱光竟与毛泽东的相遇
朱光,1906年生于广西博白县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那时中国正处于大清朝的末年,封建、殖民两座大山狠狠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
与大部分经受苦难的国人一样,朱光7岁丧母,11岁丧父,小时候可以读书但辍学,曾受业于王力、朱锡昂等先生。
虽然生活困苦,但朱光从小就酷爱书画,能两手同时执笔写字。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他十四岁那年,不负众望的他考上了家乡博白县立初级中学。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革命的思想浪潮涌入了学校,要求自己进步的朱光,在这种特殊思想的引领下,参加了著名的“则师运动”,但很快就被学校开除。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为了继续完成学业,朱光来到了玉林省立第二高中学学习。
正是在这所学校中,朱光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授业恩师——朱锡昂先生。
就是在朱锡昂的影响和带领下,尚未成年的朱光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一年之后,朱光成功考上了广州国民大学,就此他终于正式踏上革命的伟大征途。
随着广州起义的爆发,朱光参加了工人赤卫队一同战斗,但在国民党极端镇压下,这次的起义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朱光也为了躲避追捕,被迫前往香港。在香港生活不到一年,一心想为党出一把力的朱光,终于在1928年等来了党组织对他的召唤,给他的任务是:返回广西,恢复党、团组织,发展革命力量!
也是在这一年的初夏,他被调往上海,发起组织“上海艺术剧社”,创办工人夜校,组织革命工会,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终于在1930年,朱光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二十六岁的朱光,来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就此开始了他精彩的一生。
来到苏区没多久,他就担任了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在长征时期,因对张国焘的错路路线不满,导致被张国焘诬陷,他的双手被自己的同志戴上了冰冷的手套。
但朱光的意志是坚韧的,他就戴着这副手铐,紧紧跟随着红四方面军的队伍,行走在长征的路上!
在胜利抵达延安后,于1937年领导了“中国文艺协会”。
组建的戏剧组也第一次登台,在延安演出了话剧《炭矿夫》《广州暴动》《秘密》和《血祭上海》等,轰动了整个边区。
毛泽东看到这样独特的话剧大加称赞,说道:“这个班子不要散了!”并当场敲定要成立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学院。
在毛泽东主席的引导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朱光担任鲁艺的第一位秘书长。
这时的朱光可以称得上全才,会写诗、会画画、能演戏,甚至被誉为共产党队伍中的才子之一。
就连美国女作家威尔斯在她的《续西行漫记》中写道:“红军中有两位才子,一位是廖承志,另一位就是朱光了。”
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一个月后,朱光就被派往太行山抗日前线,担任朱德总司令的秘书还兼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秘书长。
到了1940年的春天,又调到129师宣传部部长。
对于这样的一位风流倜傥的红色名士,毛泽东主席自然与之相知相亲,交往甚厚。
反观朱光,还保留着青年人洒脱不羁的脾气,在毛泽东主席面前有时还有点“放肆”。
他不像有的人那样惧怕毛泽东,尽管当时的毛泽东已对“主席”这个称呼很习惯了,朱光仍把他看作是道义结交的真挚朋友。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所以朱光依旧还是会直言相告,这也是率性而为吧。
朱光有个信条,是认为为人要“相尚以道”,即使那人“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也应该如此。
朱光竟与毛泽东抢东西:见面必须分一半
那还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之后,一位青年作家风尘仆仆从五台山奔赴延安。
也就是在前往延安的途中,他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四册名著,和《石索》《三希堂残帖》各两卷。
看到这些珍贵的世界名著,让这位青年作家当下就是两眼放光。
他将这些名著视为珍宝,不论在任何时候都绝不假手于他人。
在一次转移途中,为了躲避日伪军的大扫荡,朱德总司令下令全军必须轻装上路。
但这条命令似乎对这位青年作家来说,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就算朱德总司令当面告诉他,他这样的举动会带来危险,青年作家依旧不为所动,还保证绝不会影响部队安全。
路途遥遥,后有追兵,在辗转多日之后,这位青年作家终于有幸在延河之滨、凤凰山麓的一间陈旧的房间里见到了他昼思夜想的毛泽东主席。
图丨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是爱才如命的一个人,虽然和这位青年作家是初次会面,却好似久别重逢的故友一般,竭诚欢迎,殷勤款待,交谈甚欢……
这样的青年作家都是感受型性格,看到毛泽东主席这样的大人物竟然这样礼贤下士,平易近人,一时之间是感动万分。
情不自禁地就将自己挎包内,一直未曾释手的那四册名著、两卷字帖,竟然一股脑儿地掏了出来,奉献给毛泽东。
毛泽东一看顿时喜出望外,一连说了好几个“好”。
站在毛泽东身旁的朱光看到这些名著,一种欣喜还有惊愕的感觉涌上心头。
朱光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瘦弱的小子,他竟然还夹带着这样的珍宝,在事前还没有露相。
作为名演员的朱光自然是求知若渴,根本顾不上什么面子和礼数,说时迟、那时快,一把就将莎士比亚的四册名著夺了过去。
抢过去还不算,在众人惊愕的眼神中,朱光还大言不惭地说道:“这些归我了!”
“岂有此理!”本就被朱光的动作吓一跳的毛泽东,在听到朱光的话后,勃然大怒,一句话说得自己面红耳赤。
“见面必须分一半!”朱光迎着毛泽东的眼神看去,面无惧色不说,还振振有词地狡辩道:“先不说这两本字帖,这几本剧本理应归我!”
还别说,这句话一说出来,还看得出朱光他还有点矜持的意思!
“谁说应该归你?”毛泽东主席为了这几本名著,也放下身段开始和朱光争辩。
“莎士比亚是一位戏剧大师,就连马克思都喜欢他的书,他的小女儿还说莎士比亚作品是家里的《圣经》呢!”毛泽东激动地说道。
“虽然我毛泽东不是教徒,难道这样我就不能阅读《圣经》了吗? ”
说到这里,毛泽东也开始狡辩了:“就连马克思都喜欢莎士比亚,那我毛泽东信仰马克思,这就表明我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有所有权!”
但朱光却根本不吃毛主席的这一套,他用异样的眼神看着面红耳赤的毛泽东,说道:“我还是南国社之老呢,再说这些剧本现在在我手里!”
朱光的话可是把毛泽东气坏了,两人开始唇枪舌剑,没有了半点君子之风,是互不相让。
那位青年作家看到这一幕感到有些手足无措,左右为难,连忙进行调停,结果还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和朱光各得一半。
“这样分配总算合理了吧!”朱光拿着“强”到手的书喜不自胜地问毛泽东。
毛泽东看了一眼这位比自己年少十多岁的朋友,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真是又喜又气。
喜的是这位年少气盛的战友竟还是这么倔强,气的是到手的珍宝竟被他强行割爱,真是胆大包天。
毛泽东与朱光的关系,倘论彼此同志之谊、革命之义,应该是悠悠至深情重意长,若谈双方所处地位、职责,那则是上下有别的。
但毛泽东更看重前者,只能礼让割爱,忍着悲痛让出至宝,不再与朱光强词争辩。
虽然毛泽东已经放弃争夺朱光手中的名著,但还有有些不甘心,毛泽东突然说道:“到了今天,你还能表演莎士比亚的话剧吗?”
朱光用不屑的眼神瞅着自己这位“贼心不死”的好友,最后慢慢地说道:“那我现在给你来一段吧”。
说完,将手中的书一放,站起身就开始背诵:“我对于国家曾经立过相当的功绩,这是执政诸公所知道的,那些话现在也用不着说了,请你们在公文上老老实实照我未来样子叙述,不要徇情回护,也不要恶意构陷……”
朱光脱口而出的朗诵生动深奥,感人肺腑,语言节奏的快慢急缓,句句字字的抑扬顿挫以及表演的神态,完全恰到好处,在瞬间就折服了毛泽东,而唯一不足之处是朱光的发音夹杂着浓重的粤音。
为了挑出一丝缺点的毛泽东,最后只能用朱光的口音来说:“你的国语还不够标准!”
但朱光根本不管不顾:“我的表演是最好的!”
就这样,哪位青年作家舍生忘死带来的几本名著和字帖,就被毛泽东和朱光“瓜分”完毕了。
当然,对于毛泽东来说,这是朱光抢了自己的东西!
毛泽东“吃醋”朱光:你为何看朱总司令而不看我
时隔一年之久,朱光也和自己的爱人结婚,毛泽东也欣然光临了自己这位好友的婚礼。
1938年5月1日之夜,新月如钩,静静地遥挂在清凉山顶,淡淡的银光洒在延安宝塔之巅,显得分外温柔。
清凉山下,一排整洁的密洞里传出阵阵笑声,洞中的煤油灯花结得特别特别地大,淡黄的火苗伴着乐曲轻轻跳动,一对青年男女哼唱着《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二重唱《迷人的夜晚》。
这天,朱光和妻子余修正在举行隆重的婚礼。
中共中央秘书长、中组部副部长李富春对前来贺喜的毛泽东、陈云、罗瑞卿、凯丰等同志说:“今天结婚的两位可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两位同志是我亲自审查的,哈哈哈!”
“莫夸口,莫夸口,富春同志,我这个判官倒要细细审来!”毛泽东对着煤油灯吸燃一支边区自产的卷烟,注视着这对“才子佳人”。
好似若无其事地问道:“朱光,你这个土包子,是如何把这样的娇娃子从香港骗来此地的?一定要从实招来!”
毛泽东手中夹着烟,正襟危坐,宛如一位真正的“判官”一般。
朱光深情地看了一眼身边的新婚妻子,抄起一碗土烧酒足足地饮了一大口,面对威严的“判官”,神采飞扬地交代起他和余修的恋爱史来。
他也深深佩服毛泽东的宽怀大度,竟然忘记了一年前的那场“夺书事件”,自己可是一直怕老友来抢书的!
光阴荏苒,百代过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新的历史纪元。
在迎接这一庄严时刻行将到来的前夕,时任长春市委书记的朱光奉调广州,他二话没说,打点行装入关进京,先去看望老领导朱德总司令。
一天清晨,朱光刚要和朱老总一起去庭中散步,住在隔壁的毛泽东信步走来,看到朱光和朱老总在一起不觉一怔,还没有等朱德开口,毛泽东便大发幽默之词。
图丨朱德总司令
毛泽东装作不认识的样子问道:“你……你是谁?”
朱光见到毛主席给他来这一招,直接默契地配合道:“我乃朱光是也!”
“嗯?好你个朱光,你可还认识我吗?”毛泽东瞪着眼睛,宛如戏曲中的武将对阵时一般。
朱光也接话道:“哪个会不认识你,你可是中外皆知的伟大人物呐!”
主题来了,毛泽东一抖袖子,头往回一扭说道:“既然这样,你为何看朱总司令而不看我?”
主席的问话,朱光是丝毫不惧,大言不惭地说道:“因为我与朱总司令同宗同姓,是一个山头!”
听到朱光的话,毛主席感到一丝委屈:“你既然把我划外,难道你不怕我见外,就把你忘记了吗?”
“你忘不了我朱光!”朱光潇洒地摆摆手。“为何忘不了?”
“因为我还没有给你演出《奥赛罗》呢!”,听到朱光的回答,毛泽东再也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
三人相约一起散步之后,毛泽东邀请朱光来自己的房间做客,原本就“理亏”朱光自然是从善如流。
撩开门帘,印入朱光眼帘的就是满屋子的各类书籍,这让朱光瞬间变得欲罢不能,那一双眼睛又开始闪闪发光。
看到震惊的老友,毛泽东得意笑着,但当毛泽东看到那熟悉的目光之后,警惕地说道:“你是不是又起什么坏心思了,是不是正想着夺走哪几本书呢!”
“岂敢岂敢。”朱光见自己的目的被老友发现,连声说道。
二人侃侃而谈,兴致中毛泽东挥毫为朱光草书一首《长征》诗……
朱光也乘兴抒情,书诗一首:
四载风云塞北行,艰距跋涉愧才成。如今身是南归客,回首山川觉有情。
落款署:“朱光于一九四九年建国前夕古都中南海书法家之府”。
毛泽东看罢,提笔就对个别单字作了修改,将“法”改为“癖”,把“府”改为“家”。
看着朱光不解的神色,毛泽东微笑但严肃地解释道:“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忘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始终如一!”
“二十八年了,我们的人民和党终于取得了胜利,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毛泽东仔细给自己这位好友解释着:“我指的不是什么书法家之类的‘家’,这个‘家’,那个‘家’,只是说以‘府’称‘家’的‘家’,人生一世,保主一‘家’,足矣,足矣……”
毛泽东说着说着,变得百感交集,声色俱厉,显然,毛泽东想到了什么。
朱光听着毛主席的话为之动容,慨然长叹,而对毛泽东的修改,他拒绝前者,却接受了后者——“家”。
落款就变成了“朱光于一九四九年建国前夕古都中南海书法家之家”
修改完毕之后,朱光就去往广州走马上任。
1953年的春天,那是一个让朱光难以忘却的日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毛泽东巡视广州,他的身边自然少不了朱光作陪。
毛主席站在长长的堤岸上,望着缓缓入海的珠江,转过头问站在身边的老朋友:“今天多大了?”
朱光很自然地回答道:“今年四十七!”
“还很年轻啊,大有作为。”毛泽东无限深情地勉励朱光。
而朱光也未曾忘记毛泽东的临别赠言,他多年主政广州,业绩斐然,两袖清风,是一个为人们称道的好人、善人,始终未辱名士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