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联解体15年后,戈尔巴乔夫告诫中国一句话,到底有何用意?
创始人
2025-07-09 02:02:07
0

2006年对于曾经的苏联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年是曾执政改革苏联6年的戈尔巴乔夫的75岁生日。

年近古稀的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大摆宴席,看上去意气风发,一点也没有老态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在国际音乐大厦上邀请了众多宾客,理所当然,各国的记者也纷纷抓住机会前去报道。

曾经辉煌灿烂的苏联如今已然分崩离析,走到如今这一地步,无不令人感叹惋惜。

戈尔巴乔夫在宴会上与来临的众宾客喝了很多酒,借助酒力,戈尔巴乔夫在发言台上侃侃而谈,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台上回答记者的戈尔巴乔夫余光瞥见了中国记者,忽然像是想到什么一样,立即整了整自己的衣襟,表情慢慢严肃起来。

戈尔巴乔夫在台上看着中国记者,并一本正经的说道:“在这里我想补充一句,对于同样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看到如今中国的发展是如此之好,我感到很是高兴,但是在这里,从我过去执政苏联的经验来看,我想对中国发自肺腑的提一个忠告...”

听到戈尔巴乔夫的话,一众记者都纷纷沉默下来,立即拿出摄像机准备抓拍戈尔巴乔夫接下来的话。

那么,戈尔巴乔夫会提出什么样的忠告呢?如此郑重的忠告到底又是什么呢?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风波

曾经辉煌一时的苏联在政治路线上也犯过巨大的错误,那时的苏联经济紊乱,国家发展失衡,每一个有志向的领导人都想在此刻大展拳脚,满腔热血的戈尔巴乔夫同样如此。

苏联在赫鲁晓夫的手上,并没有起到改善之色,反而越发陷入泥潭,面对如此结果,赫鲁晓夫只能黯然下台,默默的充当历史的背景板。

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已经扭曲变形,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苏联急需要一个领导人来稳定场景。

1985年,意气风发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被人民寄予厚望的戈尔巴乔夫在宣讲台上高喊:“我一定会带领苏联走出困境,迎来新的曙光!”

面对国家经济的不断下行,戈尔巴乔夫觉得务必首先从经济上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国民收入,从而扩大内需,促进苏联的经济发展。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认为经济的发展在于过分追求社会主义化,因此必须要改革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分配制度。

在戈尔巴乔夫的带领下,苏联社会主义开始走向“右倾”,甚至于出现了“西欧共产主义”的倾向。

这种对于西欧、对于瑞典等社会福利制度生搬硬套的抄袭,极大的阻碍了苏联本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一度崩溃苏联社会主义。

尤其是极端化的私人经济,更使得苏联经济面临僵局。

戈尔巴乔夫不顾前因后果,颁发了第一道命令,那就是禁酒令。

这一次的禁酒令比以往领导人颁发的都要严格,因为此次禁酒令无关时间,无关地点,一律商贩,全部禁止售卖酒水,苏联全国男性全部禁止饮酒。

因为缺乏调研的缘故,此次禁酒令导致苏联的经济直接呈线性速度下滑,酒水相关的财政以及税收直接断层式下降。

因为禁止公开售卖酒水,这无疑刺激到了私人经济的发展,甚至于地下酒水行业一度超过了国有企业。

同时,戈尔巴乔夫提出一项“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目的就在于能够助推到苏联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戈尔巴乔夫却忽视了现实问题,一项战略计划的实施,需要整体的谋篇布局,并且需要其他部分为其让位。

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然没有能力进行经济的发展,由于过分追求重工业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出现畸形。

此刻的苏联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插手民生经济,除非推倒重来,但是这无疑会动摇到国家的根基。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泥潭

面对如此窘迫的场景,戈尔巴乔夫只能抓紧时间继续推行改革,期望后续的改革能助推经济发展。

政治上改革的错误使得苏联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溃。

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个团结且具有凝聚力的政党,以此来确保国家行稳致远,不偏离方向,即使是处于僵局的苏联,因为有苏联共产党的带领,仍然能爆发出新的活力。

但是戈尔巴乔夫却并没有理解到苏联共产党上下一气所凝聚的力量,反而错误的以为正是由于政治体制的单一,才使得国家陷入僵局。

戈尔巴乔夫认为此时的苏联需要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苏联社会现代化,苏联上层建筑同样需要进行一次改革,那就是改变当局的国家单一制国体。

雅科夫列夫听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后,向戈尔巴乔夫申请苏联可实施民主化、多党制等政治改革。

我们可以想象:“党派可以分裂出两个或三个,包括一个强大的社会民主派”,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无疑是剑走偏锋,是一次极端的改革,极有可能带来国家政体的改变。

因此,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为苏联带来好处,只会给苏联带来更加严重的危机。

诚如事实那样,由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极端的民主化,苏联的经济并没有实现戈尔巴乔夫所想的那样,高速发展,反而导致了苏联经济的崩溃和政局的紊乱。

因为高度的民主化,这使得苏联的资本主义抬头,并且飞速发展壮大,西方私有化思想泛滥,国民生产总值崩溃,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

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的大脑,具有无可匹敌的地位,但是正是戈尔巴乔夫的此次改革,极大的动摇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无疑为后面的苏联解体埋下了一个重重的伏笔。

然而位于改革中心的戈尔巴乔夫,却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危机,反而使得这把改革之火愈演愈烈。

戈尔巴乔夫决定改变僵局,必须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行,甚至于戈尔巴乔夫公开让自由资本主义进行政党内部。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领域

戈尔巴乔夫这场改革的风波波及的方面越来越大,从政治领域又一路烧到了意识形态领域。

戈尔巴乔夫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倡政治“新思维”,调整意识形态方向,这一举无疑使得苏联走向了深渊。

因为意识形态的动摇,苏联共产党领导层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思想路线出现分派,甚至出现了“向西方资本主义看齐”的激进领导人。

而由于上层建思想路线的混乱,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反社会主义”的旗帜,社会思潮出现危机,苏联社会矛盾加剧。

1990年,这一年举行了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也就是这次会议,使得苏联最终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代表大会上的苏共纲领章程明确的写到:“其目标是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很显然,这个纲领章程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定义,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完全抛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

因为苏联政党开始自己对自己进行否定,这也就导致了苏联行将崩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如昙花一现,彻底走向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如梦如幻

在戈尔巴乔夫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苏联的政治经济生活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发的危机,人民生活的质量水平同样在继续下滑,人民群众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断。

由于僵局一直持续,无法被改革打破,曾经支持戈尔巴乔夫的人员也开始怀疑甚至倒戈,戈尔巴乔夫陷入两难境地。

而随着反对派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掌握大权之后,也标志着,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联改革,彻底失败结束。

1991年12月25日,随着克林姆林宫大楼前的苏联国旗缓缓下降,俄罗斯的国旗缓缓上升,预示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走向了覆灭,淹没于历史潮流中。戈尔巴乔夫发自肺腑的忠告

诞生于战火之中的十月革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社会主义的前途却走的是如此艰辛,但诚如马克思所言: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件恍如隔世,在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的这年,离苏联解体已然过去了15年之久。

每每想到曾经的苏联,戈尔巴乔夫不免感慨,陷入深深的沉默之中。

看着如日中天的中国,看着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在国际音乐大厦对中国发自肺腑的说道:“在这里我想给中国朋友一个忠心的忠告,那就是不要进行所谓的民主化,那样根本就不会获得什么好结果,只会动乱国家的根基!”

在曾经的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主义真的能存在吗?一直被世界所疑问。

我国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用“两个结合”向全世界回答了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的命题!

我国之所以能平稳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引领方向,离不开党组织的科学指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众志成城。

在未来,我们必将继续高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断与时俱进,创造社会主义的奇迹!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二也是为了能在身份与名望上与已经晋封魏王、...
原创 周... 赤壁之战后,南郡成为周瑜的囊中之物,而刘备则在赤壁之战的余波中夺取了荆州南四郡,包括长沙郡、桂阳郡、...
原创 做...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感觉社会和生活复杂到让人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安身立命。其实这很没有必...
原创 大... 在探讨清朝的历史时,我们常常关注皇帝、政治动荡和国家命运的变迁。 然而,很少有人关注满清格格们的生...
原创 此...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出身名将世家,其祖父蒙骜、父...
原创 他... 他曾被称为延安的“福尔摩斯”,致力于打击反动势力,在关键时期保卫了延安的稳定。他是解放军中的神探,瓦...
微视频 | 古树名木:蜀道明珠... 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
原创 刘... 1948年3月,刘伯承收到的战报中出现了比较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野在攻打阜阳的一个国军旅时,竟然在打...
原创 蒋... 中文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特定读音,一旦错了,我们就很容易发现。 因此,像电视台主持这种公众人物,是万...
原创 他... 张太恒,原成都军区司令员,上任不久遭到一场严重的大事故,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被免去职务,这到底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