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开始,不同朝代对藩王的管理都不一样。有的朝代会把藩王分到各地去守护,这样他们可以保护一片土地。但有些朝代则选择让藩王待在京城里,这样皇帝可以更好地控制他们。
在中国历史的最后两个朝代,他们用了不同的法子来管理皇族。明朝是让王爷们分封到各地,而且没大事不能回京城;清朝则是把王爷们留在京城里,没事也不能往外跑。那这两种法子,到底哪个更聪明点呢?
说真话,这事儿真不好评价,得看现在是个啥时代啥情况才行。
回顾历史啊,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秦朝为了避免周朝分封的麻烦,直接就用郡县制了。但汉朝开始觉得光用郡县不行,就搞了个分封和郡县并行的法子,结果就搞出了七国之乱。要不是汉武帝用了推恩令这招,汉朝说不定得一直被那些藩王折腾呢。
推恩令虽然厉害,但后面也让汉家亲戚们的势力变弱了。等到晋朝收拾了三国,又搞起了分封制,结果呢,搞出个八王之乱,直接让国家玩儿完了。
唐朝那会儿,对藩王的权力可是管得特别紧,尤其是唐玄宗那会儿,藩王们被盯得死死的。但边境这块儿,都是藩镇将领说了算,这也惹出了安史之乱这档子事儿。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唐朝玩完,藩镇的问题都没解决过。
宋太祖平定五代十国后,觉得藩镇之乱太可怕,就决定重视文化,少搞武力。宋朝的王爷们也都是名义上的,跟唐玄宗那时候对藩王的政策差不多。所以,北宋灭亡后,除了逃出去的赵构,那些皇室的人基本都遭殃了。
明太祖建立了大明后,又开始搞汉朝那种分封王子的做法。可建文帝一上台,怕出现汉朝和晋朝那种藩王作乱的事,就着手削弱藩王的权力。结果呢,燕王朱棣不干了,发起叛乱,把建文帝给推翻了,自己做了皇帝,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从藩王变皇帝的人。朱棣当上皇帝后,也怕以后有人效仿他,就把藩王的权力都给削弱了。藩王们没啥事做,就光生孩子了,最后明朝的财政负担不起,就这么灭亡了。
清朝建立后,他们吸取了明朝分封的教训,就模仿宋朝的宗室管理方式,把王爷们都安顿好,防止他们搞事。同时呢,他们也严防将领们权力过大,所以清朝内部基本上都挺稳定的,没闹出啥大乱子。
咱们知道,历朝历代都会根据前朝的失败来调整政策,这有点像是绕了个圈儿。所以啊,说哪个政策更牛,还真挺难说的。
分封制的好处在于,王朝快不行的时候,那些在外头有实力的藩王,能扛起担子,让国家多活几年。就像汉光武帝那样让大汉起死回生,司马睿给晋朝续了命,赵构也让宋朝多撑了一阵子,还有朱由崧,也让明朝多活了几年。
养尊处优的王爷们确实能避免他们闹事,但到了王朝快不行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一起垮掉,国家也就没了。分封制呢,好处是就算王朝快完了,也能撑一阵;而且要是王爷们真造反,那皇帝也是自家人。不过,要是真闹起藩王之乱,国家可就四分五裂了,外族也就容易趁虚而入。
其实,这两个政策好不好得看情况,不能简单地就说哪个更好或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