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和陈明仁,在归降我党后受到的工作待遇截然不同?
一个为国家水利事业终日奔走田间山头,另一位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在这其中,究竟又有着怎样的安排?
1945年随着日军正式对华投降,中国已然来到了历史命运的关键路口,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中国未来历史走向的抉择。
而随着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之后,中外所有人便都知晓,战争!已是无法避免!
1949年,进入解放战争的第四年,中国的局势已成定局!
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战役中取得的伟大胜利,注定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面对全中国的形势已是无力回天。
然而在全面战场上败局已定的蒋介石,此刻却不想面对国内战场已然失利的现实, 而是将目光放到了北方战场的关键所在,北平——傅作义。
1949年初的北平,随着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国民党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便只剩下了傅作义手中的军队。
而作为镇守北平,这一极为重要战略目标的最高将领,傅作义手中的军队是国民党在北方的最后一支精锐力量,也难怪蒋介石对其如此重视。
而手握重兵地处如此关键战略位置的傅作义,最后却成功归降我党,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最为至关重要的贡献。
而在傅作义归降我党的过程当中,除了我党地下活动人员的积极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人在劝降傅作义的过程当中也是立下了大功,此人,就是傅作义之女,傅冬菊。
此时的傅冬菊,早已是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自己父亲的摇摆不定,傅冬菊决心运用自己的力量,来为北平的和平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在北平的命运,处于是战是和的关键拐点时候,傅冬菊挺身而出,联合我党秘密接头人员积极说服傅作义,最终使傅作义下定决心,归顺中国共产党。
1949年1月21日凌晨,在傅作义的指挥调度之下,原本紧张不断,时刻准备爆发大型战役的北平,周围的国民党军队却开始渐渐恢复平静。
同日上午,傅作义在中南海发表了声明。
宣布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领导其麾下国民党军队,归降中国共产党,由此北平这座千年古都,终于是避免了战火的摧残,迎来了和平解放。
然而一方欢喜一方愁,随着傅作义在北平,正式发布归降中国共产党的声明,蒋介石却是悲愤异常。
要知道,在傅作义还处于摇摆不定的时候,南京方面便有情报显示傅作义在北平似乎与我党开始接触,于是蒋介石立刻决定,派遣徐永昌前往北平会见傅作义。
蒋介石之所以派遣徐永昌前往北平劝说,是因为傅作义和徐永昌早年期间,都是晋系军阀首领阎锡山的得力大将,傅作义和徐永昌有着极为深厚的友谊。
考虑到这点,蒋介石才将徐永昌派往北平与傅作义会面。
当然,徐永昌并非是空无一物的来会见傅作义的,与徐永昌一同而来的,还有蒋介石给傅作义下达的三条密令。
即“谋和希望与中央一致,以和平解放北平为由争取运出精锐部队,南迁异地再战!”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南迁异地再战。
要知道,此时在中国北方国民党的局势,可谓是一溃千里,即使是尚在掌握之中的南方各省,此刻在中国共产党百万大军的兵锋之下,国名党的战火随时都会再度被浇灭。
而傅作义手中的军队,是国民党此时为数不多的精锐力量,蒋介石想让傅作义手中的精锐之师,撤出北平乃至北方,在南方国民党掌控区域再度布防,以图东山再起。
然而蒋介石的目的傅作义又怎会不知晓,一旦执行了蒋介石的秘令,傅作义麾下数十万大军,将继续投入到同解放军之间的战争去。
而如今战争局势的走向,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国民党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罢了,一旦让这几十万军队前往南方布防,等解放军南下之时,这些国民党将士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回到故土见到家人呢?
这不是傅作义想要看到的结果。
于是傅作义内心下定决心,不能让自己麾下的将士随着蒋介石的野心,而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了进去。
于是傅作义便一方面拖延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另一方面,又加紧了同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放的北平的谈判进程。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率军撤出北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满城百姓的夹道欢迎之下,进驻北平,北平这一千年古城,最终和平解放。
北平的和平解放,宣告着历时了64天的平津战役正式落下帷幕,我党再一次取得了关键的伟大胜利!傅作义在其中,居功甚伟!
傅作义的和平解放北平城一举,不仅使北平城内居住的万家百姓,免遭战火之苦,同时也让北平城内无数的文物古迹、国家瑰宝免遭战火的洗劫,保存的极为完整。
为北平的文物保护作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
傅作义也因此被称为“和平将军”
随着解放战争的结束,大陆局势已定,蒋介石率领国民党残部败退台湾,据守孤岛。
我党也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新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着中华民族被压迫奴役百年之久的日子!终于结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此时个傅作义看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心生了对故土的思念,期翼投身于对伟大祖国的建设当中去。
在一次和毛主席的谈话当中,傅作义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希望,不想留在军队当中继续担任高级将领,而是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水利建设添砖加瓦。
毛主席听到之后很高兴,没有犹豫便同意了傅作义的请求。
原因很简单,此刻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几乎事事处处都缺乏相关的人才。
尤其是傅作义期望的黄河水利方面,更是相关人手奇缺。
且黄河水利牵扯到沿岸百姓的千万民生,毛主席同意了傅作义的请求,不过与傅作义的请求不同的是,毛主席并不是让傅作义担任家乡的水利建设官员。
而是让傅作义任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任水利部长。
关于这一任命,是因为傅作义在水利工程及河道治理方面,确实有着杰出的能力。
在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的二十三年之间,傅作义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名江大河,踏过了新中国的天南海北,积极建设新中国的水利工程,造福万家百姓。
在傅作义的余生当中,傅作义也是将自己的全部岁月和热情,贡献到了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当中。
而同为国民党归降的高级将领——陈明仁,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走上了与傅作义截然不同的道路。
陈明仁是黄埔军校出生,属于是蒋介石嫡系当中的嫡系,在黄埔军校期间便成绩优异,深受蒋介石所重视。
国民革命期间,陈明仁在革命军中出生入死,多次立下显赫战功,先后升任连长,营长。
后又以极为年轻的年纪担任了旅长,逐渐成长为蒋介石在军中的得力大将。
陈明仁不仅仅是擅长带兵打仗的将领,同时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与其结发妻子感情甚笃,曾以此拒绝了宋美龄为他介绍新欢的拉拢。
由此可见,陈明仁不仅仅是工作能力极为杰出,同样在个人品德方面也是极为优秀的。
纵观陈明仁整个军事生涯,可谓是身经百战,然而要说其参加的众多战役中哪个最为著名的话,还要属解放战争期间的“四平之战”。
当时林彪率领其麾下的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已成秋风扫落叶之势,各路国民党军主力被陆续击溃歼灭。
因而当林彪的部队来到四平的时候,并未对驻守四平的这数万国民党军有过多重视。
而此时四平国民党驻军的指挥将领,便是陈明仁。
在布置下了十万重兵和各种强大火力支援之后,林彪便作为总指挥开始坐镇部署全局,按照预先布下的作战指令,开始对四平展开全面进攻,企图一举拿下四平。
然而随着对四平攻势的不断受阻,和前线各路军报的不断传来。
林彪发现,原先在东北各地势如破竹的东北野战军,此刻面对一个小小的四平竟然久攻不下。
四平的国民党守军,在陈明仁有效的指挥调度下,对解放军的攻势形成了重大阻碍。
双方在四平激烈战斗了十五天,林彪的部队终于攻占了四平城的主体部分,然而陈明仁麾下的国民党军并未被歼灭。
反而在陈明仁的指挥下,撤退到四平的东北角继续抵抗着,这让林彪大感意外和苦恼。
原本看似简单的四平之战,却让林彪及其麾下久久驻足于此。
双方最终血战一月有余,陈明仁最终寡不敌众,战败于四野,伤亡惨重。
1948年,随着辽沈淮海战役的相继结束,国民党军主力彻底丧失了对大陆的控制权。
但是依然还有不少的国民党军余部,对我军形成着巨大的威胁。
陈明仁麾下的十万大军,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陈明仁调往湖南的期间,陈明仁和蒋介石发生了冲突,二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缝。
为了将陈明仁收入麾下,我党抓住了这一有力时机,积极走动联络,最终成功策反了陈明仁。
1948年九月,陈明仁率领麾下十万将士成功归降我军。
并按照解放军编织及其流程,开始对麾下将士进行相应改编,与傅作义一样,陈明仁也是完全服从,并按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工作。
作为国民党降将,陈明仁在我党内没有受到任何歧视,恰恰相反,在党内还颇受重视,而这其中,犹属毛主席对陈明仁最为喜爱。
解放战争期间,很多国军将领投降我党时,都是面临山穷水尽或是战败被俘,不得已而为之。
而像陈明仁这种归降时,还手握十万重兵的将领却是相对少见的。
并且陈明仁在率军归降我党时,心甘情愿,没有提任何条件。
加上陈明仁自身出众的军事指挥能力和重情重义,一直都颇受毛主席赏识。
而陈明仁也没有让党和人民失望,率领麾下将士南征百战,为新中国的剿匪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由此分析来看,便解释了两人为何同为国民党归降将领,却职位待遇不同。
并非是因为我党对两人的区别对待,或是安排不公,亦或是两人在其他方面有什么问题等等。
而是因为在建国之后两人在工作选择上,有了本质区别而并非是差距,我党对于两人的选择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傅作义热爱水利事业,我党便让傅作义担任了国家水利部长,为新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明仁拥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且愿意继续领兵,便继续在我国军中担任高级将领,1955年大授衔时被我党授予上将军衔,为新中国的国防和军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二人能在自己擅长喜欢的领域当中,继续发光发热。
国家的安危需要有人守候,百姓和民生更是新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怎样的选择亦或是怎样的道路,傅作义和陈明仁的作用和贡献对新中国和亿万百姓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也正是因为在那段艰苦岁月当中,有千千万万像傅作义和陈明仁这样的人站出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不辞辛劳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才能不断前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