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匆匆自尽?殷墟考古发现真相
提到纣王,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他“昏庸无道”的评价。
在《史记》中,对纣王的描绘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体相逐其中,长夜狂欢。”
这段“酒池肉林”的描述使后人对纣王的残暴和放纵有了深刻的认识。
仿佛为《史记》提供了证据,在《尚书》中也用多种词语描述了纣王的暴虐行径:
“贪恋女色,沉迷淫声,不敬神灵,荒废国政,沉湎于酒宴,残害忠良。”
这位备受后世唾弃的昏庸帝王,在历史中也未有好下场。
在《史记·殷本纪》中,纣王在牧野之战战败后,心灰意冷,最终登上鹿台,“身穿华丽的玉衣,投身烈火而死。”
那么,为何这位狂妄无度的纣王仅经历一次失败,便匆忙走向自杀的结局呢?
这个答案直到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后,专家对殷墟遗址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才真正揭示了当年的真相……
一、固执任性的纣王在古代,贵族掌握着巨大的财富。为了确保权力代代相传,贵族实行爵位世袭制,使得大部分权力和资源都集中在朝代最高层。
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了纣王上台。
为了彻底巩固权力,纣王采取了各种残暴手段。
历史记载显示,对于敢于反抗或反对他的臣子,纣王可以毫不犹豫地下令使用酷刑,将其折磨致死,甚至有时杀人作乐。
这些冷酷手段必然导致他被称为“残暴无情”。
纣王因其膨胀和自负而导致了商朝的覆灭。姬昌初露头角后,立即引起了同朝官员的注意。祖伊等大臣曾密谏纣王,警告姬昌对其有野心,并建议打压其势力。然而,纣王不以为意,自视为真命天子,对他人的劝谏置若罔闻。纣王甚至在朝中大肆屠戮,引发朝廷恐慌。他的自负和专断行为助长了姬昌的势力,也埋下了商朝覆灭的祸根。
纣王曾囚禁姬昌两年,但后来专注于对东南夷族的战争。姬昌则表现出极度恭顺,使纣王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姬昌在纣王疏于防范之际,已率兵吞并周遭小国,并将目光转向了商朝都城朝歌。商朝忙于东夷之战,纣王沉醉于战胜的喜悦之中,未察觉姬昌的野心。
纣王已经极度自负,只听信奉承之言,对忠言耳不闻。在东夷之战后,他杀死了叔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位叔父箕子,驱逐了哥哥微子启。见臣子纷纷投靠周武王,甚至出卖内部情报,纣王终将走向覆灭。
另一位名人妲己,被称为"狐狸精",深陷酒色,偏袒妃嫔,听信妲己之言,拒绝贵族劝谏,荒废朝政,成为姬发伐商的借口之一。
公元前1046年1月,姬发率军北上,纣王慌乱之间只能匆忙集结俘虏和守卫前往牧野阻击。尽管地形不利,但他的失败并非只因地形。
据记载,纣王曾动员七十万兵力,甚至有百万虎旅。虽然兵力优势,但因多年残暴自负,民心已离,俘虏纷纷倒戈为姬发让路。牧野平原上,纣军溃败,形势堪忧。
在历史记载中,纣王在输掉牧野之战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走到鹿台之上,穿着宝衣自焚而死。
这一行为在后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毕竟,纣王原本是个骄傲自负的统治者,仅仅输给周武王一次就选择自杀,似乎有些过于突然。
然而,在对殷墟遗址的考古过程中,一些历史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殷墟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据发掘结果显示,在中国古代,大多数国家君主都奉行着“大都无城”的政策,商朝也不例外。朝歌作为商朝的首都,可能没有外郭城,仅有内部宫城。这就意味着,在纣王得知兵败消息后,他没有坚固的城墙可以依靠,只能仓促下令迎击敌人。
殷墟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了高达60多座宫殿的遗址残垣,但在这些宫殿周围,却没有发现外郭城墙的痕迹。这或许证实了当时商朝实行“大都无城”的做法。
因此,纣王在牧野平原的兵败让他感到绝望。朝歌作为没有城墙防御的首都,对于周军的入侵几乎是毫无抵抗之力的。这种处境使得纣王感到绝望,最终选择了自焚而死。
也许有人会认为,尽管如此,纣王应该挺身而出,拿起武器,展开最后的抗争。然而,当时的纣王早已失去了人心,许多重要的大臣都在比干被杀害、箕子被囚禁后背叛了他,转投周朝。
就连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也投效了"敌人",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情报。这使得周朝对朝歌都城的了解变得毫无秘密可言。《吕氏春秋》中也有所记载,在姬发发动牧野之战前,微子启已与姬发站在同一战线上。
微子启的叛变使姬发对纣王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了若指掌,纣王的失败似乎也成了注定。众人的叛逆、祖宗的基业丧失以及战争的挫败,都让曾经骄傲自大的纣王一夜之间跌入深渊。在极度绝望之下,自焚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此外,历史上还有一个有趣的谜团,就是姬发对纣王尸体的侮辱行为。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拿下朝歌后,姬发亲自向纣王的尸体射箭,用剑击打,最后斩下他的头颅并挂在白旗上。这种行为似乎与姬发被称为"仁义之师"不符。尽管他可能想向民众证明暴君已被推翻,但这种行为仍带有侮辱性。
因此,有人认为这段描述可能是司马迁的艺术加工。
然而,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来评判古人的行为。在当时,姬发或许因为纣王曾残忍地杀害他父亲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并将其肉烹煮给姬昌吃,导致了姬发对纣王的深仇大恨。这种仇恨可能导致姬发看到纣王死后仍无法抑制对其尸体的愤怒,这种情绪或许是可以理解的。无论那段历史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老的故事已经被尘封。纣王自尽的方式以及姬发的智慧只有当时的人才了解。后人只能从史书中寻找答案来解开这些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