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病逝,蒋经国为何不得“大统”,严家淦上位真相
如果说,当一个位高权重之人将要不久于人世,那么他能想到的第一继承人,自然是自己的子女。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子承父业是再正常不过的。然而,当年老蒋败逃台湾,当考虑自己的继承人时,却并没有让蒋经国子承父位当民国“总统”,反而是将自己的“总统”位置拱手让给他人。那么这个叫严家淦的人,为什么能够成为猜忌心极重的老蒋的继承人?严家淦又和蒋氏父子俩有怎样的渊源?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严家淦,这个被遗忘的“总统”,如何在台湾政坛上闯出一片风云,成为权力的交接者。
首先我们来先看一看严家淦与蒋氏家族的渊源。严家淦是1905年生人,出生于江苏吴县的当地名门。由于家境优渥,大学时期的严家淦出尽了风头,学期周末从上海回苏州时,他都是由家里的小游艇接送,而当上海的私人汽车屈指可数之时,严家淦就自己买了一部开着玩。
自1926年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他本想进入商界,目标成为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商,然而却意外走入官场,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1931年,他担任铁道部上海两路铁路管理局材料处处长,后又在自己大学同窗好友的帮助下,到福建省政府任职。在抗战期间,由于率先在福建推行了田赋征实制度,广受外界好评,此后仕途相当的顺畅。到1945年八月抗战胜利后,陈仪主席被聘任为台湾的最高行政长官,而严家淦也担任了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长的职务,并在半年后改任财政处长。
严家淦第一次见蒋介石,是在1946年。他以“党国青年精英”的身份,到南京向老蒋报告台湾接收以后的交通运输修复状况。但当时的老蒋对他并没有很深的印象。只是当严家淦报告完向他告辞时,蒋介石叫住他,让他在回台湾之后告诉陈仪,把程星龄拘禁起来。那时的两人都没有想到,在数十年之后,二人的交往竟会如此之深。
1948年冬天,严家淦看到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于是决定将上海的妻儿接到台湾。由于严家淦处事干练,台湾光复初期的财政大权一直由他所执掌。
1949年初,当蒋介石在内战中遭受失败并退居台湾时,他任命陈诚出任为第二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因为陈诚是军人出身,对于财经经济方面,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而此时因为台湾经过50年的殖民统治,民生凋敝,物资奇缺,货币过量发行,通货膨胀严重,货币体系即将面临崩溃。在危急之下,严家淦被任命为财政厅长兼台湾银行董事长,负责推行币制改革。
严家淦说服了陈诚,提出要废弃不断贬值的旧台币,用新台币代替。并在征得老蒋的同意后,从国库里调拨借出了足足八十万两的黄金和1000万的美金,分别作为改革币制的准备基金和进出口贸易运用基金。为了落实具体方案,严家淦还亲自拟定了《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和《新台币发行办法》。 他提出新台币上市指定由台湾银行所发行,发行的总额以二亿元为限,而台币与美元的汇率为5比1,台币与旧台币的兑换率则为1比4万。这样的政策切断了旧台币与大陆发行的法币、金圆券之间的兑换关系,通过与美元相连接稳定了台湾的物价。
不得不说,严家淦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的新台币政策一直沿用至今,也让台湾避开了通货膨胀,因此被称为“新台币之父”。此次币制改革的成功,蒋介石更加认可了他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他在蒋介石心中的分量。
1954年3月,陈诚升为“副总统”,严家淦就任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保安司令。要知道,台湾省主席是负责经济的重要职位,严家淦能走到这个位置,充分说明了他的才干已经获得了蒋介石的充分肯定,但猜忌心很强的蒋介石非常担心大权旁落。为了拉高中央的政治权力,“不把政治中心通通放在台北市”,蒋介石下令要求“台湾省政府”搬出台北市。虽然严家淦对于蒋介石的态度心知肚明,但他还是在台湾省主席任上尽心尽力地做事。
这三年在台湾省政府的执政经验充分奠定了严家淦在官场上的地位。由于他曾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情比较温和,并从不结党结派,无私地举荐可用人才,深得台湾政界认可,有的人曾评论他说“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政客,无条件服从的人”。对于蒋介石和其他高层来说,严家淦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权力欲望并不大,是一枚相当安全的棋子,这让老蒋开始认真考虑他的接班人问题。
在严家淦仕途一路上升的时候,蒋经国的仕途也在快速地上升,但两人开始时并没有什么交集。
蒋经国比严家淦小五岁,主要任职部门为军政部门,一直想要收揽军政大权。当蒋介石刚退居台湾时,还是有意传位于自己的儿子的,刚开始就极力地提拔蒋经国。刚开始他被任命为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兼总统府机要室资料组主任。此时他可以下达命令,让一些部门具体执行任务,同时他手里也掌握着全台湾岛的特务名单。后来,蒋经国又被选为国民党中常委,成为了蒋介石权力集团的核心成员。
但是蒋经国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军政方面,对于经济治理却缺少经验。因为当时国民党经济不能自立,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和支持。而蒋经国由于不懂现代经济治理方式,同时也缺乏和美国经济官员打交道的经验,很难参与其中。在美国的支持下,台湾美援会成为了指导台湾经济的中枢机构,实际地位比其他常规经济职能部门要高得多。而该会的实权,却掌握在严家淦等技术官僚的手里。
蒋介石为了培养蒋经国在经济工作方面的能力,在1954年11月任命他为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与担任主任委员的严家淦第一次在一块共事。
此时的严家淦已经看清楚了蒋介石一心培养儿子的决心,他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地帮助蒋经国取得政绩。在他的辅助下,蒋经国成功争取到了美国援助,并在计划实施途中风餐露宿,与老兵共患难,这让他获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亲民的形象。在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对于蒋经国的分析中曾提到:
“小蒋能够在政府和党务运作中扩大其个人权利,他已经成为他的父亲的合法接班人之一……蒋经国的首要对手是陈诚。”
然而陈诚在作为行政院长的时候,已经和蒋介石在人事上产生了分歧,在后续的很多事件里,两人缝隙不断增大,往日关系早已不复。并在1963年底,蒋介石接受了陈诚辞去行政院长的辞职信。
虽然严家淦的派系色彩淡薄,但也被卷入了继承人问题之争的漩涡之中。当陈诚辞职后,同年12月1日,严家淦被任命为行政院长。作为一个技术官僚,担任这样的高职,严家淦备受质疑。他却也为了投桃报李,还提名蒋经国为国防部副部长。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年老,蒋经国也已实际掌握了实权,但在经济领域上,还是尊重技术官僚严家淦的治理。当然,严家淦也没有辜负老蒋的期望,他也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建设,推动台湾经济腾飞。
1965年2月27日,陈诚病逝。此时的蒋经国,接班应该更加顺理成章,但老蒋却提名了严家淦任“副总统”兼行政院长,还说了这样两句意味深长的话:
“严家淦同志的长处正是我的短处,我的长处也正是严家淦同志的短处。”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根据宪法规定,严家淦以“副总统”的身份,继任了蒋介石的遗缺。看似严家淦最终成为了蒋介石的继承人,但实则他只是一个棋子罢了。
因为名义上蒋经国是严家淦的副手,但彼时的政权实际上已完全由蒋经国所把持,严家淦只不过是个庙堂里的神像。按照张学良的话来说:
“严家淦这个人很豪爽,很稳…老总统让经国先当了国防部部长,再当行政院长,再当经济委员会主任”“结果,蒋经国就把党政军都学会管理了”。
这一切,蒋介石早已安排好了。
严家淦也早明白自己这个傀儡“总统”的实质,实际是想让他上演周公辅成王的戏码。他担任“总统”的三年里,一切重大的决策决定都与蒋经国密切协商。他在后面国民党中常委的临时会议上,还提名蒋经国为第六任“总统候选人”。
可以说,正是由于严家淦的存在,避免了蒋介石直接传位于子的尴尬。他作为过渡人物,没有野心,也没有班底,借着天时地利人和,于是顺势而为,不得不说也是聪明的举动。
参考文献:《严家淦:蒋氏父子权力传承关键人物——台湾政坛风云系列之十》吴建国
《严家淦与两蒋权力交接初探》汪小平
《严家淦:被遗忘的“总统”》张林 丁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