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淄青节镇雄据齐鲁近六十年,其势力最强盛时占据十五州之地,拥兵十余万,在天下藩镇中号称“最为强大”,可谓盛极一时。
淄青节度使的前身,乃是唐玄宗时代建立起来的边防体系——十节度经略使中的平卢节度使,始设于开元七年(719年),治营州,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37500人。张敬忠为首任平卢节度使。
朝廷之所以设置平卢节度使,目的在于使其与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改称范阳节度使)互为掎角,构建东北边防体系,镇抚边境的室韦、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
作为边防重镇,平卢节度使所辖地域除营州这一中央直属州外,还领有辽、燕、归义、顺化等羁縻州,以及松漠、饶乐、黑水、忽汗州等羁縻都督府,其兵力布置大体如下:
一是平卢军,驻地在营州,统辖士兵16000人、战马4200匹,其兵力占平卢全军的四成以上,战马更是超过七成,可以说是绝对主力。
二是卢龙军,驻地在古孤竹国故地,统辖士兵10000人、战马500匹,地位仅次于平卢军。
三是安东都护府,它原本设置在平壤,职责是管理高句丽故地,后内迁辽东,最后徙至辽西故郡城。安东都护府下辖怀远、保定二军及安东守捉,统辖士兵8500人、战马700匹。
四是各守捉,所谓“守捉”,是指设有驻防的城镇和营地,地位低于军,高于镇。平卢节度使统辖燕郡、榆关、汝罗、怀远、巫阁、襄平、安东七守捉,其中最重要的是榆关守捉,有士兵3000人、战马100匹。
平卢节度使虽然最初只是军事长官,但一般由营州都督充任,同时又兼任度支、营田、转运使,可以说集军事、行政、财税于一身。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平卢节度使的王斛斯还兼任了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处置使,从而掌管了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外交权。至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时,更是兼任了管内采访处置使,直接掌管了平卢镇内的人事与监察权。
安禄山的崛起与张守珪有很大的关系。开元二十年(732年),薛讷之弟薛楚玉出任幽州节度使,并兼任平卢节度使。他上任的第二年,唐军出击契丹时便遭受了一次惨败。
面对严峻的东北边境形势,唐玄宗起用了名将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兼平卢节度使。
张守珪到幽州后,很快便扭转了战局,屡次击败契丹首领可突干。并说服与可突干争权的契丹大将李过折发动兵变,斩杀了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尽诛其党。
不过,张守珪对历史最大的影响还是他一手提拔了安禄山。安禄山早年因擅长边境各族语言,担任着互市牙郎这样的小吏。一次,他因偷羊被抓,张守珪下令将其处死。
安禄山被押下去行刑时大喊:“公不欲灭两蕃邪?何杀我?”张守珪听见这句话后起了爱才之心,不但放了安禄山一马,还任命他为捉生将。
安禄山在军中很快脱颖而出,由于他十分熟悉边境的山川地形,往往能够以寡敌众,“擒贼必倍”,很快便被提拔为偏将。
安禄山性情狡黠,善于揣摩人心,张守珪对他很是赏识,不久后又将他收为义子。安禄山以此为起点,不断升迁,最后不但独当一面,还简在帝心,成为“有吞四夷之志”的唐玄宗所倚重的重要边将。
天宝元年(742年),时任平卢兵马使的安禄山正式就任平卢节度使,成为朝廷封疆大吏,开始了他在平卢长达14年的统治。
在任上,安禄山为以边功邀宠,屡屡挑起与契丹和奚族的战争,玄宗却被他蒙蔽,认为安禄山勤于王事、战功卓著,对其日益宠幸,不断加官晋爵。
至天宝十载(752年)时,安禄山已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然而,正是玄宗信任的这位蕃将,不久后为他的统治敲响了丧钟,大唐王朝也因此衰落下来。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发所部兵马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15万众,号20万人,反于范阳(幽州)。他在抽调大量精兵猛将大举南下的同时,对后方做了如下布置: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军。
不过,平卢节度使下属各军,除一部分人马在安禄山起兵叛乱时便追随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加入了叛军外,其余大多数将士依然忠于朝廷。
吕知诲接受伪职后不久,“性忠谨,为军人所信”的平卢游奕使刘客奴,便联合平卢先锋使董秦等将士起兵诛杀了吕知诲,并与安东都护府大将王玄志互通声气。
朝廷听闻刘客奴反正的消息后,也很快任命其为平卢节度使,赐名刘正臣,又任命王玄志为安东副都护、保定军使及营田使,任命董秦为平卢兵马使。
僻居一隅的刘正臣以为叛军老巢此时必定空虚,遂引兵直扑范阳。一路上,平卢军屡败叛军,却不知史思明此时已率军北上,回到了范阳。
结果平卢军先胜后败,被史思明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战死者7000余人,可以说是元气大伤。连刘正臣被叛将毒死,接着由王玄志接管了平卢军。
平卢镇当时被叛军隔离,可以说孤悬海外,营州附近虽然也有电田,但其粮食产出远不能满足需求,需从河北运粮。由于陆路为叛军根据地所阻,只有通过登州,将青、莱等州的粮食越海运来。当时海运规模很大,一次往往便可以运输军粮三四万石。
为重新打通运输通道,王玄志于至德二载(757年)初,命平卢兵马使董秦与大将田神功、邢君牙、阳惠元、李惠登等人,率兵3000从雍奴渡海至河北。
这支平卢军先是连拔拔鲁城、河间、景城三城,“收粮赀以实军”,随后又再下平原、乐安两城,初步站稳了脚跟,并恢复了平卢的海上补给线。
乾元元年(758年)二月,朝廷正式任命王玄志为营州刺史,充平卢节度使。但当年冬天,王玄志便病死军中。朝廷派遣使者前往抚慰平卢将士,并观察军中欲拥立的节度使人选。
大唐自府兵制崩溃后,戍守兵卒便主要从当地及附近地区招募,而平卢靠近高句丽故地,高句丽遗民数量众多,于是尚武且没有部落组织的高句丽人成了戍守兵首选。
如此一来,平卢军中的高句丽人势力逐渐变得强大,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了一个武人集团,其首领为侯希逸、李怀玉两人。
李怀玉此时已有夺位之心,他生怕朝廷会选择王玄志之子为节度使,遂先下手为强,谋害了王玄志之子,随后凭借武力优势拥立其表兄侯希逸。
此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相州大战在即,朝廷不愿节外生枝,遂遵从军中意见,任命侯希逸为平卢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侯希逸继任节度使后,不负朝廷希冀,激励将士继续奋战,屡次击败进犯的叛军向润客、李怀仙等部。至于侯希逸等人为何始终效忠于朝廷,这与安禄山对高句丽族的打压不无关系。
平卢为安禄山起家之地,安禄山宁愿使用奚、契丹等游牧民族将领,也不愿拔擢高句丽人。高句丽人即使再骁勇善战,也只能担任偏裨将校。这让始终处于被打压状态的高句丽军人对安禄山十分敌视。
平卢军虽有效牵制了幽州地区的叛军,但形势对平卢军却越来越不利。乾元元年九月,时任德州刺史的平卢兵马使董秦受命率平卢将士前往相州参战,离开原来控制的德州一带。这意味着海上补给线被再次切断,平卢节镇又将陷入孤军无援的状态。
平卢军在与叛军的连年激战中早已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奚族也在此时不断入侵,使平卢军顾此失彼。以侯希逸为首的平卢将士,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决定进行战略转移。
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冬,侯希逸率领2万余平卢将士及其家属合计10万人左右,离开营州向南转移。他们一路击破了叛军大将李怀仙的围追堵截,来到海边,随后征集、建造渡船,踏过惊涛骇浪来到青州。
这一过程中,许多将士就此长眠海底。平卢军随后又在青州以北渡河来到兖州,与田神功、能元皓两军会师,最终顺利完成此次战略转移。
能元皓原为安禄山部将,后被安庆绪任命为北海节度使,乾元元年,他带着淄、青二州归降朝廷,被任命为河北招讨使,后任兖郓节度使等职,屡次击败史思明、史朝义父子俩的进犯。
侯希逸来到青州后,即被任命为青密节度使,次年五月又被任命为平卢、青淄等六州节度使。由于仍保留着平卢节度使的名号,故日后往往平卢、淄青并称。“自是迄今,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也”。
平卢镇的南迁对东北亚的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自此以后,唐王朝再未恢复对这一区域的控制,契丹、奚族趁机南下占据此处,并逐渐强大起来,最终成为东北亚的一大强权。
不过对平定安史之乱来说,平卢军南下则极大地增强了朝廷在河南方向的战斗力,有效遏制了官军在邙山之役战败后的不利形势。
同时,由于李光弼出任河南副元帅时已被解除了朔方军的兵权,其手上能掌握的兵力十分薄弱,侯希逸也因此与田神功、能元皓成了李光弼不得不倚重的柱石。
平卢军南下后不久,淮西节度使王仲升在申州战败被俘,淮西震骇。李光弼急调侯希逸、田神功、能元皓三人合兵攻打汴州,迫使史朝义回军相救,解除淮西危局。
随后,田神功又在宋州大破史朝义军。河南战局就此稳定,官军随后便发起了大反攻。
宝应元年(762年)九月,即位不久的唐代宗以其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领诸军节度行营为副手,大会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兵马于陕州。随后,诸路大军陆续出发,进讨史朝义。
侯希逸与诸军共同讨平史朝义后,率部回到了青州。朝廷为表彰其战功,进其官职为检校工部尚书,并“赐实户,图形凌烟阁”。对于一名武将来说,能将画像挂在凌烟阁中可以说是无上荣耀,足见朝廷对其的重视。
当时的淄青镇,下辖淄、青、齐、沂、海、密六州,号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是人口稠密的大邑。在开元末年的统计数据中,六州共计268000余户,有居民1528000余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2%。
作为传统农耕重地,这里土质优良,河流众多,水利设施齐全,是唐王朝重要的粮食产区。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赴泰山封禅,当时全国范围内每斗米值13文钱,青、齐地区买一斗米却只需3文钱,可见当地粮食产量之丰。
同时,这一地区也是重要的纺织业产地,早在汉代,齐地便“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至唐朝时,更是“天下唯北海(青州)绢最佳”。这里出产的仙纹续驰名全国,是专门给皇室的贡品。
除此之外,青州、海州还盛产海盐,盐利丰饶。虽然在安史之乱中,淄、青六州经济也遭到了破坏,但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并不严重,很快便恢复了元气。
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这些都是淄青镇立足的根本,淄青镇也凭借这些优越条件渐渐强大起来。
担任节度使的头几年里,侯希逸还算用心,不管是军政抑或是民政,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政绩得到了治下百姓及同僚的一致赞誉,史称“远近美之”。平卢军也由此在齐鲁大地上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