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太祖朱元璋洋洋自得的向群臣炫耀“不费国家一钱一粮,而养百万大军”,现在帝国才意识到这不是福报,而是魔咒。募兵制将帝国拉出北虏南倭的泥潭后,就紧跟着将帝国往它自己挖好的坟墓里推。
募兵与卫军最大的区别就是得大把的花钱。之前我们也已经提到过没有几个人会傻到“先卖命后拿钱”,所以招募的时候必须先发“安家费”。这个没有定额,由招募时的实际情况(马上就要上战场的得多给钱)而定,一般从几两到几十两不等。然后才是大头,每月的饷银(不全是银子,还有粮食和衣服)。
首先不可能按照军户的待遇去发放(那样除了极少数人,我相信大部分人宁愿去做乞丐),所以募兵饷银最低的时候也有卫军月收入的三四倍。按照史书的记录从成化到崇祯这一百多年里,饷银在三两到五两之间波动。
我们按照三两来简单计算一下,一个兵一年需要三十六两,十万大军一年饷银就得三百六十万两。这还没有算大军所需的马匹、草料、器械、火药等等。而帝国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呢,帝国户部一年收入三百万两左右。而且十万大军就够用么?除非他们全是戚继光。所以一句话,帝国养不起兵。
明帝国在当时的世界,帝国的疆域面积、臣民数量、生产能力都是排第一的,为什么养十万军队都拿不出钱?我们再看看文章开头那句话“不费国家一钱一粮,而养百万大军”,简单说就是帝国根本就没有这项预算,钱都没准备怎么可能有钱付?这就好比一个每月收入刚好够自己开销的普通人,突然有了四胞胎要养活,他能不破产么?
(明帝国的贫穷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到现在明史界也没有公论,后续不才会整理一下自己的观点,敬请关注)
帝国不可能不要军队,沉重的财政压力让帝国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憋出了五个大招。
第一招是勘合人员。兵部要对军队人员进行勘合,到底多少人应该领饷由帝国说了算。初始的目的是为了清查空饷、冒领,后续就奔着少发军饷去了,管你一万还是两万就只给你勘合八千。理由就是给你的编制就是八千,其余都是吃空饷,将帅不服不要紧,咱们可以慢慢打官司,官司期间不发饷,就问你服不服?
第二招是把饷银发给将帅。这招有些歹毒,朝廷只会告知官兵可以领饷了,但是不会说发给将帅的饷银不足数。至于怎么分那是将帅的事情,怎么解释那也是将帅的事情,但是你得清楚“构陷”朝廷是死罪。
第三招是拖欠。原因很简单,没钱付只能欠。欠多了之后,帝国就发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比方说不定期的帝国会召一些将帅们议饷,当然不是全部补发,而是这有饷银多少,你想不想拿,想要就拿去,但是之前的欠饷要一笔勾销。
第四招是屯田。给军队划拨土地,让他们屯田自养,以节省帝国的开支。
第五招是加征三饷。三饷分别是辽饷(主要为应对辽东军费)、剿饷(主要为镇压国内流寇的军费)、练饷(主要为训练边兵)。三饷都是在原有田赋的基础上加征。
前三招实际就是耍赖、甩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让帝国吃下了新的恶果。首先不够的饷银不是耍赖、甩锅之后就能多出来的,士兵们长期拿不到钱能做什么,为了效忠帝国,乖乖原地饿死?帝国的创始人当初是怎么选择的?
其次帝国把锅甩给将帅后实际也就默认了军队私人化。拿着不够分的军饷,将帅无非也是开源和节流两招。开源有四个方法,第一找朝廷要钱,这等于没说;第二找敌人要钱;第三找自己人要钱;第四自己赚钱。
对于帝国军队而言交还被贼寇掠夺的物资是不存在的,贼寇手里的全是贼资,全是战利品。包括戚家军,他们的一大财源就是剿倭的战利品。那你说倭寇的财物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日本带来的?你信么?但是找敌人要钱这个办法难度还是挺高的,首先你得有能力击败敌军吧。
找自己人要钱,实际就是劫掠自己的同胞。这个就简单多了,毕竟再弱的军队也是军队,打打平民还是没有问题的。你可以说他们人性扭曲、道德沦丧(毕竟戚继光、俞大猷们是严禁干这事儿的),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在于帝国自身。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山西总兵张鸿功和巡抚耿如杞奉诏率八千人入京勤王,到了京畿后兵部连续几日命令他们调换驻地,原因不是打建奴,是为了不发军饷。因为明军规定,外军抵达驻地第二日才可发饷。天天调动还没饭吃,士兵们只好自己动手四处搜刮粮食。张、耿二人被朝廷以约束军队不力为由下狱,八千山西军一哄而散,逃回山西成为流寇。
同样应诏的甘肃巡抚梅之焕和总兵杨嘉谟,带兵走到安定县士兵们饿的不行就哗变了......更有名的孔有德之乱(前面文章有说,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也是欠饷。
自己赚钱,就是经营自己的一方天地,通过驻地的地利条件去赚钱了。像关宁军就靠屯田种地、与蒙古人互市赚钱;东江的毛文龙没地盘种田就靠国际贸易赚钱(主要是中、日、朝三边贸易)。军队有了稳定收入之后,就出了问题,不愿意离开能赚钱的地方。
毛文龙与朝廷矛盾激化的爆发点就是移镇事件(毛文龙坚决反对东江军移镇,朝廷很多大臣因此认为他有了二心,袁抓住这个机会私斩了毛文龙)。关宁军玩的就更大了,他们坚决反对帝国将防线撤回关内,导致帝国被迫在辽西这个无底洞里大量的消耗国力,直到完蛋。
而将帅们开始自行负责麾下士兵饷银后,自然都有了自己的盘算。首先总兵官、指挥使们也不傻,为什么要自己一个人背锅?军饷我也只发到军官手上,他们得一起背锅。第二既然钱不够分,那就不分了,集中养精锐才更有利。于是乎“家丁”这个帝国战斗力的天花板就诞生了。家丁们拿着高薪,最好的装备,自然肯为自己的雇主卖命,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他们只为自己的雇主卖命。
帝国在消灭大都督府后从组织上把明军拆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卫,现在卫又被互不统属的家丁在组织上进一步被碎片化。也就是说明军的战斗力被进一步的拆分、弱化。
吴三桂成名之战就是这种关系的明证。吴三桂及其父吴襄隶属祖大寿(吴襄是祖大寿的女婿),驻守锦州期间,吴襄出城巡逻被皇太极包围,城中将领见后金势大都不愿意派家丁出战救援。祖大寿也无法强令这些将领出战(他自己一人的家丁人数太少,他觉得救不回来),吴三桂没办法只能带着自己的二十家丁出城,结果一战成名。此战说明了家丁的忠诚(必死的局面只要家主下命他们也就不犹豫),也说明家丁的私有性(祖大寿是总兵官,但是也指挥不了别人的家丁)。
家丁制的害处,帝国不是看不出来,但是帝国更在意的是好处。因为家丁制让帝国的军队进一步被碎片化,将帅们就更难凭借军队来威胁帝国或者说是威胁皇权。而帝国的核心使命是维护皇权。所以对于帝国来说这哪里是坏处,即省了军饷又消除了隐患,反而是大好事。这也是明军中以小制大格局产生的基础。实际在文臣队伍里一样有以小制大的把戏,只是效果没有军队里这么好。搞笑的是现在很多人把这个帝国集权的手段当作帝国民主进步的例证。
家丁制让帝国的将领更加贪婪,因为他们想壮大自己的实力就得扩充家丁,扩充家丁就需要更多的钱。钱怎么来?首先是克扣麾下普通士兵的粮饷(死了、跑了是更好这样可以吃空饷),其次是获取更多的土地、控制更多的贸易关口。这实质就是让军镇藩镇化了。军镇实力越强就越不会服从帝国的命令。
募兵制募集的精兵们,就这么快速成了新的“卫军”,大量逃亡。上了战场也是毫无战斗力,一战即溃。帝国也掉进了新的恶性循环,军费不够则军力大减;军力大减导致边防不力;边防不利就需要扩充军事;扩张军事则需要增加军费......
原本由于南方倭乱平息、北方蒙古诸部落与帝国互市,军事活动大减。还能勉强维持平衡,然而辽东后金的迅速崛起打破了这个平衡,帝国在恶性循环中迅速滑入深渊。为了跳出循环,帝国开征三饷。但是帝国犯下了最后的错误,征税的目标是帝国第二贫穷的人群(最穷的是军户、其次农民然后是手工业者、商人),结果是钱不够,帝国最终完蛋。
最后说点笔者自己的感想。明帝国的军人从个体上来说我觉得一点也不弱,准确的说是我认为中国人的个人战斗力从秦帝国开始到满清覆灭没有什么变化。我个人也很反感失去了“尚武精神”这种说法。我们这个族群从黄河边开始搏杀,最终击败现在已经不知名的诸多对手成为一个大帝国,“尚武”这是刻入了基因的东西,想丢也丢不掉。
帝国的军队自秦开始到满清结束,看上去整体上是在走下坡路,越来越多的人热心于读书搞科举,但是这和“尚武”有什么关系?真正的军队不是简单的一个个士兵的集合,它是士兵们在组织效率、后勤保障、训练和技术应用的加持下演变而成的一个全新机器。
一支几万人的军队可以轻松的屠杀数百万平民,而且还是在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不限制武器使用的情况下能杀的更多)。不是那数百万人毫无斗志,老实等死。是因为他们没有有效的组织,只是数百万个个体。明末满清在江南推行剃发令激起民变,虽然汉人誓死不降最终还是被屠城,而屠城的清军、绿营人数远少于起义军,你能说他们是没斗志,没尚武精神导致的失败?如果是他们起义干嘛?
明中期倭寇肆虐江南地区,帝国的军民常常被几十、百来个倭寇追的狂奔至死。同样是这些失去“尚武”精神的帝国臣民,被戚继光、俞大猷组织起来之后就像杀猪一样的屠宰倭寇,难道是倭寇突然丢失了“尚武”精神?
究其原因还是帝国的集权制度,导致帝国的核心使命变为了维护皇权,而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就是军队。因此帝国两千年来不懈余力的在削弱军队实力。
汉时国家三架马车是皇帝、大将军、丞相,隋唐时大将军已经被太监取代,但是还能出任中央和地方的高级职务。到了宋朝军队已经开始不能染指地方事务,只能专注于军事,但军人也还能出任有实权的高级职务(狄青这个贼配军就干到了枢密使也就是国防部长的职务)。到这个时候还是没问题的,毕竟军队的破坏力,他说第二就没有谁敢说第一了。让军队脱离政治,专注军事是合理的选择。
到了明朝我们的帝国在军事上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完全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帝国)。出于对军队的恐惧(我不明白太祖恐惧啥,两宋的历史明白无误的说明,帝国完全可以彻底掌控军队),帝国开始拆解军队的核心,组织能力。先是关闭的大都督府把军队拆成一个个都指挥使司、总兵官(相当于把现代的PLA从组织上拆分成一个个加强师)。
还是觉得不放心,通过私军化、家丁化,都指挥使司、总兵官们又被拆分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山头(小的是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大的是上千的大军头)。这个时候军队实际已经组织上土匪化了。土匪干得过真正的军队么?结果就是一败再败。帝国最终被一个原始部落给征服。
最后那些肢解军队的人,活着的时候享受着荣华富贵,死了还能得到“盛世明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宁死不屈”、“民族英雄”的美名。那些真正为帝国付出的人,很多活着的时候被逼的卖儿卖女,死了还要被扣上了无能、毫无斗志、贪生怕死的罪名,即便是同情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怜悯和辱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