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海报
经过一年多的“技术处理”,电影《八佰》终于定档8.21。笔者可以预见,本片将“处理掉”国民党的抗战功绩,特别是四行仓库升国旗;美化孙元良抗战功绩。还有杨慧敏是游到四行仓库,而不是她本人口述爬进。
但我还是选择电影院观看,因为我不能再等;国军抗战英烈也不能再等。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实事求的正视国军抗战功绩;他们才是民族脊梁。
纪念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民族之光!
德械精锐第88师
1937年淞沪会战,中国军民血战三个月;伤亡三十余万人,毙伤日寇万余人;致使日军“三个月亡华”计划破产。其中四行仓库保卫战,最为悲英勇悲壮;震惊世界。
民族英雄,抗日英烈谢晋元
1937年10月26日,日军登陆杭州湾;当天大场失守,为避免国军主力被歼灭;保存抗战有生力量。蒋介石下令国军主力向苏州河南岸转移,并准备全部撤出上海。
为掩护大部队撤退,德械精锐第88师第262旅旅长朱赤将军(后牺牲于南京保卫战),派谴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中校亲率杨瑞符第一营423名壮士(简称杨瑞符营)坚守四行仓库;后为壮大声势,对外宣称“八百”壮士。
现四行仓库纪念广场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新垃圾桥即西藏路桥西北角;是当时闸北最高最大的建筑物,十分坚固。杨端符营虽人少,但装备有27挺捷克式轻机枪,4挺MG08水冷式重机枪,另有几门82迫击炮和多达数百箱手榴弹。
中国台湾电影《八百壮士》杨惠敏送国旗场景
10月27日杨瑞符营开始与日军最精锐第3师团开始激战,由于靠近公共租界。日军为避免引发国际外部争端,未使用重武器攻击。谢晋元率部血战一天,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
国军童子军英雄杨惠敏
抗日功臣虞洽卿
10月28日整个闸北除了四行仓库全部被日军占领,附近建筑都插上了小日本的膏药旗。谢晋元向上海总商会提出希望有一面国旗悬挂在四行仓库顶上,以振国威军威。上海商会会长,抗日功臣虞洽卿迅速送来了一面大国旗,由年仅16岁的中国童子军英雄杨惠敏从垃圾桥附近;爬过了铁丝网,随后匍匐近两小时爬到了四行仓库。
注:大量影视剧讲述杨惠敏是冒着炮火,游到四行仓库(可行性小);但根据其本人回忆录讲述,她是从垃圾桥爬行近两小时到达四行仓库;本文以杨惠敏回忆忆录说法为准。
同时上海商会晚上向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另外偷运大量的食物、水果、衣物、器具和来自市民的慰问信。
四行仓库升起国旗
10月29日在整个上海沧陷情况下,该面巨大国旗在四行仓库升起。四行仓库的升旗仪式,迅速引起全国轰动。并被英国记者当地拍下;不久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引起世界性关注,《泰晤士报》刊文称:“中国八百壮士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八百”壮士极大震奋中国抗战决心。
谢晋元将军与母书(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收藏)
在战斗间隙,谢晋元组织“八百”壮士在阴冷的仓库里共计写下298封遗书,给妻儿、给父母,字字血泪,句句含情。谢晋元写给母亲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死不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
陈树生烈士英勇牺牲蜡像(四行仓库纪念馆)
四行仓库升旗仪式,很快引起日军震怒。当天(10月29日)中午日军动用加农炮和轻装坦克从各个方向发动总攻;迫使国军谢瑞符营第三连从仓库外的工事中撤回仓库。
为击退日军敢死队突击。敢死队员、二连四班副班长陈树生身捆手榴弹,从楼上窗口跃入敌群,与10余名日军同归于尽。陈树生湖北恩施州利川人(有媒体称四川人)人,牺牲时年仅20岁。他在一件白汗衫上写下血书,留给远在家乡的老母亲:“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八佰”壮士油画
战至10月30日,四行仓库保卫战杨瑞符营毙伤日军二百余人;全营伤亡仅三十余人。日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随向公共租界施压。租界为自保,要求国军撤兵。
国民政府为寻求国际援助,下令撤入公共租界;受到英国士兵夹道欢迎,谢晋元最后一个撤离,他流泪满面;谁也不会想到,四行仓库保卫战会成为谢晋元人生最后一次战斗。不久杨瑞符营被缴械,并单独关押。
“八百”壮士幸存英雄杨养正祭拜谢晋元将军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四行孤军营操场被4名汪伪76号特务刺死,年仅37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孤军营宿舍门前的小花园内,上海各界人士闻讯深为震惊前往吊唁者达30余万人之众。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杨瑞符少校被晋升为第6师上校团长;1983年谢晋元将军遗体埋葬于虹桥万国公墓(现宋庆龄陵园)。
“八百”壮士幸存英雄杨养正(2010年病逝)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并俘获了八百壮士幸存士兵。他们或被遣送至杭州等地做苦役,或被留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拘押,甚至有三十六名官兵被押至新几内亚做苦工,其中许多都被折磨至死。
抗日英烈,“八百”壮士英雄杨瑞符
有部分将士成功逃离上海,1939年5月,杨瑞符上校奉命带着妻儿及负伤的内弟来到大后方,在重庆合川铜梁洞二仙观养伤。1940年初,因伤重不治壮烈殉国;终年38岁。他的灵柩安葬于重庆合川二仙观左侧。文革期间,杨瑞符墓地遭到严重破坏;遗骨散失,幸得到当地民众拼死保护;文革结束后,得到重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