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鼎立,争夺汉室宝座。
我们小时候背诵的《朝代歌》、《三字经》中,三国的排列是魏、蜀、吴。但实际上,历史上的次序并非一成不变。
南宋时,魏、蜀、吴的排序发生了变化,南宋以前是魏、吴、蜀。
在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曹魏,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开始。
然后,刘备在221年称帝建立蜀汉,随后是孙权在229年称帝建立东吴。按照这一次序,魏蜀吴似乎是合理的排列,但在西晋到北宋时期,《三国志》的《魏书》居前,《吴书》居中,《蜀书》居末。
晋朝官员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卷数分别是《魏书》30卷、《吴书》20卷、《蜀书》15卷。
按卷数多寡来看,应该是魏、吴、蜀的次序。陈寿奉曹魏为正统,根据晋朝的角度进行编写,因此,《三国志》中的排序是合理的。
然而,南宋时期,金朝占据北方,曹魏不再是南宋认可的正统。南宋理学家朱熹奉蜀汉为正统,影响了南宋后期以及元明清三朝的观念。
这导致了《三国演义》中蜀汉戏份增加,曹魏和东吴相对被压缩,形成了我们熟知的魏、蜀、吴的顺序。
总体而言,历史中的魏吴蜀次序变为魏蜀吴,是因为南宋时期的政治倾向以及后来的文学作品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