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虽然善于识别天下英雄,却在辨认自己的主人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举例来说,在鸿门宴上,范增看出了刘邦表面的恭敬,实则是一个隐患,因此力劝项羽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
然而,范增却未能看清项羽实非辅助之杰,最终付出了空欢喜的代价。刘邦灭掉项羽后曾感叹:“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范增在谋略上或许胜过张良与陈平,但整体而言,却逊色于后两者。
在战国时期,不仅仅需要谋略,更需要“识人之明”。张良与陈平懂得如何择主,明辨良才。刘邦虽然出身平民,但豁达宽厚,张良等人看准了这一点,选择辅佐刘邦一统天下。
而范增的问题在于,他未能看透项羽的个性缺陷,忍受了项羽的骄纵和倒行逆施。范增之所以陷入凄凉结局,是因为他虽然有谋略,却在识人方面稍显短板。
范增对楚军的贡献不可忽视,他在军事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华。然而,他的凄凉结局也与自己的选择不无关系。
在楚汉交战中,范增帮助项羽夺取了兵权,但最终被项羽怀疑私交汉军,失去了信任和权力。项羽的离间计让范增备受打击,最终辞去职务回乡,却在途中因病身亡。
范增或许是史上第一位“怀才不遇”的谋士。在他年轻时,正值强秦灭六国的时刻,他并未能跻身仕途。直到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范增已经七旬之龄。
他的才华在强大的战国谋士中显得黯然无光。范增七十余岁才正式加入逐鹿大幕,这使得他与时代产生了一定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