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国共两党在谈判桌上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此时重庆谈判正进行到关键时期,双方随时可能发动内战。
为了保证毛主席在重庆的安全,也为了防止在谈判期间国民党进行反扑,党内经过谨慎商议,决定将东北作为军事发展的重地。
为了能够尽快组织起东北的工作,中央决定派人专程前往东北主持军事。接手中央工作的刘少奇经过再三考虑,向远在重庆的毛主席推荐了三个人。
毛主席等人在经过谨慎商议之后,才最终敲定其中一人。那么这三个人都是谁?毛主席最终选择了谁呢?
重庆谈判危险重重,中央决定建设军事基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投降诏书,从盘踞了八年的这片异国土地上退了出去。
早在抗战初期,蒋介石就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若非张学良等人的坚持,这个国家恐怕早已变得千疮百孔。如今外敌已除,蒋介石再次将矛头指向自己的心头大患共产党。
为了避免这片土地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一些爱国的民主人士开始在中间周旋,想要双方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这次争端。
蒋介石早就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将抗战胜利的果实全部揽在自己的手中,对毛主席亲自到重庆谈判这件事自然是十分支持,他怎么想都觉得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于是蒋介石同意了谈判,毛主席也在国民党特派员张治中以及美国使者赫尔利的陪同下,乘坐专机到达重庆。
毛主席在临行前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谈判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谈判成功,我们从从容容的回来,一种是谈判失败,我们坐大牢甚至是杀头。但也不用太过害怕,要是坐牢我们就在狱中看书学习。”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毛主席对于共产党的谈判条件以及原则非常坚持,这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
不久之后,双方的谈判陷入了僵局,这让党内的众人忧心不已。
因为毛主席此去重庆可以说是孤身深入“虎穴”,如果不是苏联和美国严令蒋介石不可以伤害毛主席,在谈判桌上始终占不到便宜的蒋介石恐怕早将毛主席“除之而后快”。
这一点从蒋介石的日记中就可以看出来。蒋介石对于毛主席初到重庆的态度是“诚恳、忍耐”,首先他要用极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毛主席,在毛主席初到重庆的时候,就在自己的林园中为其设宴,显示自己的诚意;其次对于毛主席提出来的一些要求都要极力地忍耐,能谈则谈。
然而不久之后,毛主席提出的共产党要保留48个师的编制,却让蒋介石十分不满,双方在经过长时间没有结果的谈判后,蒋介石逐渐失去耐心,他甚至让美国使者赫尔利前去交涉,让毛主席担任一省省长,“以观后效”。
到后期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毛主席的态度已经转变为“拘留、审判”。
随着两人谈判的深入,蒋介石对于共产党的态度愈发不耐烦,甚至在日记中用“威德所望”自指,以“君臣之别”称呼毛主席。
面对谈判陷入僵局,蒋介石试图通过战场上的胜利来逼迫毛主席低头。于是阎锡山在蒋介石的指示下率先发动了上党战役,对共产党的解放区发动进攻。
毛主席在离开延安之前就曾下达指示:如果在重庆谈判期间两党之间发生冲突,必须予以坚决反抗,战场上打的越猛,自己在重庆就越安全。
因此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带领下,解放军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这使得蒋介石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所有人都明白,如果不能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基地,国民党一定会卷土重来。但是这时国土大部分都落在国民党手中,在这场博弈中共产党还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无论在什么地方建立军事基地都容易遭受国民党的围剿。那么军事基地建在哪里比较好呢?
国民政府“从中作梗”,抢占东北迫在眉睫
暂时接手中央事务的刘少奇决定将东北地区发展为共产党的军事要地,并派人前去东北主持工作。
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不已,当时中央正在向山东等地区集中力量,突然转道去东北不是太过大费周章了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中央的军事部署,给国民党可乘之机。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刘少奇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首要的原因就是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以及坚实的工业基础。在辛亥革命结束之后,东北军阀张作霖成为了这块地方的“统治者”,他充分利用起东北的资源,将东北地区发展成当时国内最大的重工业发展中心。
他建设的奉天兵工厂在最多的时候曾经拥有3万多的工人以及8000多台机器,生产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不仅在各方势力相争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东北后来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日本也在这里占据14年时间。在这期间,日本一直将我国东北地区视为自己十分重要的一块版图。
因为盘踞在这里可以及时观察到我国各方势力的动向,以便于及时做出反应。甚至在二战后期日军在战场上处于劣势的时候,还曾动过放弃本土“守卫”东北的想法。
不可否认,二战时期的日本在亚洲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他们对东北的重视,使得东北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之一。据统计,东北在1945年一年的时间的工业产值就占到了全国95%的比重。可以说只要占领了这块地方,我党就可以获得东北大后方充足的后勤支援。
然而想要接手东北的工作却并没有那么简单。1945年8月9日,苏联派遣数百万的将士,迅速向占据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地进攻,短短两三天时间,盘踞在这片土地上14年之久的关东军就土崩瓦解。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日军退出东北地区之后,却使得东北的局势更加紧张,此时美国、苏联、共产党和国民党四方势力对这片工业基地都虎视眈眈。
早在1942年2月的时候,美苏英三国的首脑就在雅尔塔会议上确定了苏联的对日作战条件,就是维持外蒙古现在的状态,将千岛群岛交还苏联,并保证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
迫于苏联的威胁,国民政府只好通过放弃外蒙来“保全”东北地区。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苏联和国民政府就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此时苏联受到条约的约束,必须要将东北地区“交还”给国民政府。
这让我党的领导人忧心忡忡,此时如果我党进入东北地区,势必不会受到苏联的援助或者接洽。与此同时,还会受到国民政府和美国的阻挠,进驻东北这件事可谓是“困难重重”。
就在我党为这件事情焦头烂额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因为国民党政府频繁和美国接触引起了苏联的不满,因此在不影响苏联红军的情况下,苏联默认了共产党部队在东北地区的行动。苏联还通知驻扎在东北各地的士兵,只要是佩戴有“东北人民自治军”标志的部队,都可以在东北地区“畅行无阻”。
但随着美国施加的压力,苏联政府又倒向了国民政府一边。眼看国民政府开始大量地向东北地区驻军,中共领导人当即决定改变策略,通过“谅解、照顾”苏联受条约规定的状态,取得了苏联的谅解,也在后来争取到了苏联的支持。
为防止国民政府再次“从中作梗”,使得苏联“临阵倒戈”,占领东北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日军侵华后,国民党政府就再也没有实际意义上占领过东北地区了。
其实这和蒋介石的政策不无关联。在日本大举进犯的时候,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严令东北的部队禁止反击。
这就给了日本可乘之机,没有了阻碍的日军迅速占领东北地区,在国内肆意妄为。而一直到“西安事变”之后才愿意支持抗日的蒋介石,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权”。
后来因为国民党主动靠近美国,苏联认为如果国民党占领东北,那么届时和美国的冲突势必会扩大,因此苏联想方设法的阻止国民党军队北上收复东北,还通过限时、限人的条件,使得国民政府无法进行大规模空运。
国民政府只好偷偷地用美国军舰将部队运往葫芦岛,到最后,他们只占领了东北吉林、辽东沿中东铁路的南部,东北主要的交通干线一条都没有占到,还因此惹怒了苏联。导致后来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经过严密部署,最终敲定人选
综合以上各方面原因,以当时共产党的处境来说,占领东北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为了避免苏联倒向国民党,也为了中央能够尽快建立一个坚实的后方,刘少奇在和党中央的各位领导商议过之后,最终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计划方针。
1945年9月13日,在经过严密的部署之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成立。敲定中央领导人彭真为书记之后,还要再挑选出来一个人到东北主持军事。那么由谁去比较合适呢?
刘少奇对这件事十分上心,按理说当时党内是人才辈出,指派谁去都可以,但是党中央深知东北地区的重要性,这件事还是要慎之又慎。
尽管毛主席在临行前将中央的所有事全部交给了刘少奇处理,但他认为这次部署涉及到中央的大规模调动,甚至有可能打乱之前的计划,因此刘少奇当即向正在重庆参与谈判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发了一封电报,禀明这件事情的必要性:“为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立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富春、康生等前去工作,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林彪或徐向前前去担任。”
从这封电报中可以看出,刘少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推荐的三个人分别是:陈毅、林彪和徐向前。这三个人都是开国元帅,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当时战功在身,威名在外。
刘少奇能够选出来这三个人一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电报发出之后,毛主席却没有立即回复,并非是他不重视这件事,而是在此之前,他已经对林彪、陈毅等人做了另外的工作安排。
早在8月26日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委派林彪亲自前往山东地区,统筹山东的军事部署,他亲自给山东分局发电表示:林彪、肖劲光两名同志昨日飞抵大行转赴山东,着令罗荣桓为书记兼政委,林彪为司令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如罗因病休养,林暂代职务,与肖并为分局委员。
对于陈毅也是同样,当时毛主席下令让陈毅先到华中进行工作。后来才急电陈毅,让他暂缓行程,先行到山东接替正准备前往东北罗荣桓的工作。而徐向前因为多日的劳心劳力,此时正卧病在床。
毛主席在重庆接到刘少奇的电报之后,明白这项工作会对党内以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
面对虎视眈眈的国民党,刘少奇对毛主席等人在重庆的安危忧心不已,还没有等到毛主席的回电,刘少奇于9月19日率先向毛主席回电敲定最终主持东北军事的人选。
他在电报中表示:“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
此时国民党已经开始有了动作,情况十分紧急,接到电报当天,毛主席和周总理经过短暂又谨慎的商议之后,复电刘少奇:“同意铙、陈去山东、罗及肖去东北,林往热河,即刻动身。”
众人在得到毛主席的确切通知后,都即刻动身前往中央委派的地方。但是后来随着国民党加快在东北的战略部署,毛主席当即命令刚刚到达冀中的林彪率领部队轻装简从,以最快的速度前往东北主持军事工作。
因此从结果上来看,毛主席最终敲定的人还是林彪。而正是因为毛主席这一具有先见之明的决定,使得解放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由十几万人发展成为百万大军,最终战胜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