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冬季的一个深夜,北平国民党军中一位不知名的师长悄然前往地下党员家中。这位师长由于身份特殊,必须采取如此隐秘的方式。他一开始对地下党信心十足,诡称凭借丰富的军火储备和坚固的防御工事,北平绝对可以坚守两年。然而就在几分钟后,当地下党透露军情后,这位口称如狮的师长突然语塞,只能连连佩服地下党神通广大。最终,他竟当场表态愿意起义投诚!这到底是怎样一次富有戏剧性的谈判?两军消息有何重大分歧?地下党又是如何扭转局面的?真相令人惊心动魄......
一. 北平临危受命,两军僵持对垒
1949年冬,大陆解放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北平作为华北重镇,其防务力量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存亡至关重要。这一年春天,中原军阀刘邓大军残余溃散北平,为国军在此地留下一支人马精锐的集群军。此时北平共防有30余万大军,其中包括北平绥靖区的国军精锐、傅作义驻守的"华北军区"以及刘峙克师亲率的铁浮大军。
值此危机时刻,负责北平防务的国民党高层责无旁贷。他们誓死坚守,视北平为死守重地,准备与共军决一死战。为此,国军方面在北平及其周边修建防御工事,布置外围纵深阵地,并充实城内粮草弹药补给。与此同时,在城内高度戒备,派遣特务扫荡嫌疑人员。
与国军阵阵狰狞的作战部署相对的,是共军地下党秘密的瓦解行动。作为华北地下斗争的重镇,北平自1948年起即建立了"北平工委"、"北平市委"以及"北平地下工作委员会"等专门机构,负责在敌后的工作任务。在地下党的周密部署安排下,他们悄然渗透进入敌军内部,植入了众多地下细胞,并逐步在敌阵营内部培植起义力量。
由此可见,就在北平这座城市内部,国共双方的工作单线正在悄然交织,两股力量针锋相对,形势十分紧张。谁也未卜其究竟会胜,场面一触即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师长与地下党的一次神秘会谈就此拉开了序幕。
二. 神秘师长约见地下党
1949年1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北平地下党员吴纯庸突然接到一个神秘通知。一名自称是某青年军师长亲信的人物找上门来,表示师长希望能与地下党会面。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能成功说服这位师长起义投诚,将会为北平和平解放带来转机。
经过审慎考虑,地下党决定冒险一搏。他们安排于王府大街一家热闹的广东饭馆会面,以掩人耳目。约定时间一到,吴纯庸先是与那名中校军需官会合,二人You拘谨地叙了几句寒暄,便立即进入了正题。
军需官表示,他是奉师长之命前来联系地下党,师长希望能够了解一旦投诚起义后的前景安排。对此,吴纯庸爽快地作出承诺,保证投诚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毫发无损。军需官于是当即拨通电话,让一辆轿车前来接应。
就这样,二人悄然离开饭馆,直奔位于沙滩的一处师长官邸。进入房间后,吴纯庸第一次见到了这位神秘的师长,只见他个头中等,说话带有一口浓重的广东乡音,大约四十余岁年纪。
谈话一开始,师长便对吴纯庸直截了当地抛出一个简单问题:"你们打算怎么办?""如果找不到地下党投诚,我们就只能奉陪到底,与你们决一死战了!"
面对敌人咄咄逼人的质问,吴纯庸也无半点惧色,反过来详询这位师长的"决战"准备。师长随即理直气壮地吹嘘起自己的兵力火力储备,声言只要北平城头一线工事坚固,粮草军火充足,绝对可以顽强守两年之久。
吴纯庸对师长这番自负的言论倒也未予反驳。他沉着冷静,似乎早已看透这位师长的真实处境。当师长自吹自擂一通后,他只是淡淡地拈出了一组精确的数据,旁征博引地道出城内军需补给的实际短缺。
三. 关键军情遭透露
吴纯庸面对师长的自我膨胀,却丝毫不为所动。他从怀中掏出一份密密麻麻的军情报告,上面清晰列明了北平各大营房、弹药库存储备情况。
"这位师长同志,依照我们掌握的最新军情,北平现存包括步枪在内的各种武器只够10万人使用,弹药储备也仅够持续一个月的消耗……"
吴纯庸一字一句,将北平军需严重短缺的事实摆在师长面前。师长静静地听着,脸上原有的得意神情渐渐黯然。
"再者,城内仅存几百吨粮食,距离绝对能保住北平的储备量还相差甚远,更不用说长期坚守两年了。"
吴纯庸的话如利剑直戳要害,让师长的理智重新占据上风。作为资深军人,他自然知道弹尽粮绝在所难免,纵然外围工事再坚固,也难敌敌人的彻底包围封锁。况且华北解放大军所向披靡,形势已然发生根本逆转。
吴纯庸见师长已有动摇,接着又列举了更多让他无可辩驳的军情:"除武器弹药外,城内医院只存医疗物资应急三天储备,后勤商店货架几乎已空……"一连串数字,使得城内军民一旦陷入绝境将如何悲惨可以想见。
面对吴纯庸掌握的确凿军情,师长再也无法固守原有立场。他先是惊诧地看着吴纯庸,旋即目光黯淡下来,显得心力交瘁。
"不知你们是如何探知这些军情的?即便如此,我也绝不会向你们屈服!"师长一度恢复了先前嚣张气焰,大声叫嚷着决不投降。
然而吴纯庸却浑然不为所动,只是冷冷一笑:"即便你固执顽抗,等到弹尽援绝那一天,北平恐怕也已成一片火海矣。"
这句话无疑给了师长当头一棒。整座北平陷入长期内战凌乱,将意味着城中无辜平民遭殃。作为一方军事将领,负责民生安危自非軛虐百姓之举。师长陷入长久的沉默,似乎在权衡取舍。
四. 军内暗流涌动
事实上,早在此次谈判之前,北平军内已经暗流汹涌。作为共产党长期在敌后渗透的重点,北平城里早已布满了地下工作者。他们在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广泛活动,悄然织起一张地下斗争网络。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被渗透的青年军系统。早在1948年初,中共北平市委就在各路青年军中培植了党的地下武装力量。有多名中共地下党员潜伏在北平青年学生军事训练团,悄悄发展党员、组建武装。他们不仅在军训团的学生中广为宣传,更在部队内部培养了一批追随者。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青年军官兵出身于东北军系。彼时东北国民党军中已经渗透甚广,故而他们对共产党并无偏见。比如联勤第五区部分武装力量,就有不少是曾在东北抗日的老兵。他们对共产党颇有好感,希望能早日解放。
在温室般悉心滋培之下,共产党地下力量在青年军营房中逐步扎根。高级干部身边的亲信、警卫队伍、武装警察部队,都有共产党员潜伏其中。地下党员们暗中活跃,同情者也在逐步增多,构筑起一张解放力量网络。
更为关键的是,北平坦克部队也已开始产生暗流。联勤第五区铁甲车队中曾有第八路军老兵于维哲中校潜伏其中。他手下不乏发展自东北的地下党员,众人有既有革命传统,也有武装经验,在军中地位不低。一直以来,于维哲暗中筹划着联合其他地下党员,在关键时刻发动铁甲车队起义行动。
如此一来,北平军阀的命脉已尽被共产党地下力量全面渗透。随着武装斗争的临近,地下党在军中的谍报布控网络也日趋完善。越来越多军情就此洩露出去,落入共产党手中。这为今后和平接管北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师长面对地下党如数家珍般掌握军情,自然惊诧万分。然而这一切早已暗流涌动,积小流而为江河,日积月累终将迸发。北平军阀孤立无援,早已力不从心。唯有全面接受和平大计,方能避免城头一场惨烈血战。
五. 转危为安,和平解放北平
面对吴纯庸掌握的确凿军情,师长最终勉为其难地屈服了。他意识到继续固守北平毫无胜算,顽抗下去只会徒劳无功,酿成难以挽回的惨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和平解决成为最佳出路。
于是,在这场关键谈判中,师长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愿意率部投诚,为北平和平解放贡献力量。消息一经传出,旋即在北平军中引起巨大反响。不少官兵得知局势已去,纷纷表示拥护师长的决定,愿意追随地下党号令。
地下党员吴纯庸见状,当即布置人员与师长全面接洽。双方迅速就北平和平移交达成协议,部署好相应行动细节。为了避免节外生枝,谈判地点选在了偏僻的西郊之外。
1949年1月24日凌晨,师长亲率部队营房营部武装,悄然开拔出城。途中并未遭到其他部队的阻拦,一路畅通无阻。直到天将大亮,一行人便抵达了约定地点——定县东北的大台村。
事先,地下党已在村中预先安排好了接应。一支身着平民便装、手持步枪冲锋枪的武装力量早就在那里等候多时。看到熟悉的地下党员面孔,师长与部队官兵均感到格外亲切,不禁纷纷报以热烈欢呼。
在双方隆重的欢迎仪式中,师长代表部队进行了宣誓,正式向共产党地下力量缴获了全部兵力。此次行动悄无声息、秩序井然,北平再没有发生任何流血冲突。地下党功勋卓著,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松帮助北平渡过了最后的历史关口。
就这样,在师长的带领下,数千官兵遵从人民意志,放弃了对北平的顽固守御。这支原本坚决抗拒解放军的军队,竟在地下党的细致渗透下,化干戈为玉帛,为首都和平解放贡献了自己的重要力量。北平军阀遂告覆亡,顺利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