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平之战中廉颇的防守战略是错误的,赵括的进攻战是无奈下的主动
创始人
2025-07-08 01:33:20
0

公元前262年到260年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相当重要的一次战役,逐步崛起的秦国通过这一战击败了敢于挑衅的东方强国赵国,此后,东方六国已经没有了任何一国有能独自对抗秦国的能力,也没有了敢于牵头挑衅秦国的勇气,秦国统一天下已经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赵国没有经受住诱惑,主动接收了被秦军分割出来的原本属于韩国的战略要地上党郡,引发了秦国的强烈不满,出兵攻打,赵国迎战,双方共出动百万大军对抗近三年,最终秦国在白起的率领下艰难的击败赵国,并坑杀了随之俘虏的四十万赵军,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现在大都把“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责任推到赵括的身上,因为他是最后赵国失败时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所以要付主要责任,但从实际情况分析,赵括更改赵国前主将廉颇的龟缩防守战略,变为主动进攻其实是迫不得已,是赵国面临的实际形势使得赵括不得不采取更加冒险的战术。

当时在名将廉颇的决策下,赵军死死守住上党要地不出头,秦军久攻不下,伤亡太大,于是两军僵持。《史记》中的记载是: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问,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把赵国更换前敌总指挥的根源归咎于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王或许真中了反间计,但并非赵王换将的绝对因素,真正让赵王下定决心更换前线主帅的原因是国力不足,粮食等军需不足以支撑赵国打长期消耗战。

当时整个赵国的人口顶多也就400来万,驻守在上党前线的就有将近40多万,占据了整个赵国十分之一的人口,40万大军的粮食和军需的消耗将是天文数字,怎么办?40万赵军除了少数职业兵外,绝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的农民,这么多青壮年劳动力集中在战场,后方的农耕怎么办?以赵国的国力是无法维持长期防守战略的,就连已经占据巴蜀粮仓的秦国都差点被拖垮,何况比秦国更加弱小的赵国。

赵国当时是骑虎难下,要么求和退兵,让出上党,但秦国已经被激怒,双方大军交错在一起,如果秦国不同意,赵军很难全身而退,且主动求和也会让赵王当初的决策成为笑话。另一个就是打下去,但是要速战,赌一把,毕竟赵军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更换主帅,赵王是一定会先了解将领将采取的战略战术的,赵括和赵王提前有过沟通和协商,也就是说,因为赵括提出的速战论正合赵王的心意和赵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所以才被赵王选中为新的前线主帅,而非是因为反间计才导致换将。

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赵括采取了在当时对赵国有利的战术后把仗打输了,因为他遇上的是天才白起,赵王的赌博失败。赵括战死后,赵王也没有为难赵括的家人,毕竟赵括要打出去的战法是赵王点头同意的。所以,用“纸上谈兵”将赵军在长平大败的全部责任推到赵括身上是不正确的,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赵国无法负担长期防御战的粮食支出才是赵国采取进攻战略,进而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晚...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入夏以来,断断续续总能在朋友...
原创 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授予了1614名开国将帅,这些将帅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功勋,因此在新中国...
原创 端... 引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诞生了无数的珍贵文物。 惜近代以来,海量文物惨遭劫掠,流失海外,数量或达超一...
原创 尉... 熟悉唐朝历史的读者,都应该知道尉迟恭(字敬德),他是唐朝的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后世还...
原创 国... 前言: 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步,我党攻势凶猛,国民党被迫从大陆逃到台湾,兵力大多已经溃败。 这些逃亡的国...
原创 志... 对于中国而言,抗美援朝一仗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打出了后续数十年的和平发展。 可对于朝鲜来说,这...
原创 5... 众所周知,开国上将共有57人,但是这57人并不都是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其中的王建安将军是在...
原创 孙... 1897年,孙中山先生就与日本友人谈论过推翻清政府后的定都问题,当时考虑的是“一都四京”,他认为中国...
原创 北... 在大家的眼中,宋朝的对外作战是一塌糊涂,被网友戏称为弱宋,契丹人来了打不过契丹,金人来了打不过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