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林伯渠在西安办事时,偶然遇到一位湖南妇人。
妇人讲述了自己和丈夫的故事,末了,深深叹了口气:“可惜我和丈夫已经失散十余年了,我一路来到西安,就是为了寻找他的踪迹。”
林伯渠为她千里寻夫的毅力所感动,当下说道:“你丈夫叫什么?我可以帮你找。”
妇人犹豫着说出三个字。在听到这个名字后,林伯渠大吃一惊,急忙一个电话打去了延安:“人找到了!”
这位妇人的丈夫是谁?林伯渠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必成大器
这位妇人名叫邹靖华。
1913年,邹靖华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一个书香家庭中。
她的父亲邹希鲁和徐特立是同窗,在长沙师范学院任职国文教员。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邹靖华养成了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性格。她的脾性就像水一样恬静,对任何事都是不争不抢的态度。
邹希鲁一直担心女儿这样的性格,嫁出去了会受婆家欺负,一直想为她寻一个有担当的丈夫。
某天,邹希鲁下班回家,吃饭时提起了一个学生。
“最近我新收了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孩子,不仅如此,他付出的努力也是寻常人的十倍。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邹靖华深知父亲对待教育事业的严苛,鲜少能从他口中听到对学生的正面评价。更何况还如此赞不绝口,这该是多么优秀的一位学子?
邹靖华心中疑惑,此后又多次听父亲提起他,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某天悄悄来到了父亲的教室听课。
说来也怪,邹靖华明明没有见过这位同学,却能在人群中一眼将他认出。
对方身上那股坚韧不拔、求知若渴的劲头,哪怕是扎在人堆里也格外明显。
邹靖华坐在窗边,悄悄托腮看着他,心中渐渐泛起涟漪。
后来,她打听到这位学子名叫许光达。
许光达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中,家中兄弟姊妹众多,母亲又早早离世,一家人的温饱重担都压在父亲许子贵一个人身上。
为了帮父亲分担压力,许光达小小年纪便开始到处打工。他给地主放过牛,也在码头帮人卸过货,只要能挣钱,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偶尔在地主家帮工时,看到地主家的小少爷在学堂里念书,许光达心里十分羡慕。
他会偷偷趴在窗口听,捡一根小木枝当作笔,跟着学堂里的学生一起,在地上写下诗句。
那个年代的地主大多不把平民百姓当人看,许光达运气好,碰到了一个心善的小少爷。
发现他在偷听后,小少爷并没有把他赶走,默许了他的行为。
为了感谢主人家的善意,许光达干活更卖力了。完成一日的工作后,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守在学堂外听课。
教书先生见他如此好学,一次授课结束后将他叫住了。
许光达还以为对方要找自己麻烦,紧张地攥着衣角,唯唯诺诺道:“先、先生。”
教书先生没有为难他,只是将他上下打量一番后,冷不丁抛出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前几天刚教过的,许光达记忆尤深,脑子还没反应过来,嘴先下意识回答了。
听罢,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从教材里抽出一本书放在他手中。
许光达受宠若惊,捧着这本来之不易的书愣了好久,半晌才回过神,冲着先生的背影鞠了一躬。
后来,许光达的伯父见他如此热爱读书,资助他进了学堂。
许光达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将心思一门扑在了学业上。
他天资聪颖,加之十分勤勉,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21年,许光达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在这里,他遇到了另外一位恩师,正是邹靖华的父亲邹希鲁。
弃笔从武
邹希鲁欣赏许光达的才学,十分器重他,在学业方面对他多有提点。
不仅如此,许光达也算他看着成长起来的。邹希鲁认为这个年轻人的品性十分适合当女婿。
于是他才开始试着在女儿跟前提起,不成想事半功倍,邹靖华竟真的喜欢上许光达了。
邹希鲁十分满意,当即来到许家议亲。
许子贵的父亲自然十分愿意,他甚至觉得这门亲事是自家高攀,当即便同意了。
得知这一消息时,许光达人已经到了宁都。
原来许光达在读书时参加了许多学生运动,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后,他一心向往革命,已经加入了我党。
当时国共合作已经破裂,国民党开始了对我党成员的围捕。
许光达跟随周总理的脚步,和起义军一起来到了宁都。
许光达志在革命,一心想要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他弃笔从武,放弃了一向引以为傲的文学,拿起武器来到前线战场。
起义军在从宁都转移去其他地方的路上,遭遇了敌军围捕。在这次围捕中,许光达受了很严重的伤,短时间内无法继续跟随队伍一同前行。
组织让他留在医院里休养,等伤好再跟上。
许光达虽不愿意脱离队伍,更不愿意拖累队伍,伤养好后第一时间奔赴前线跟随组织的脚步。
他从广东一路寻到上海,打听到的都是负面消息。
起义军被打散了,他不仅联系不上组织,甚至不知道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许光达内心十分迷茫,只好暂时回到了家乡。
见儿子终于回来,许子贵提议他与邹靖华完婚:“人家小姑娘等了你这么多年,再拖下去怕是不好。”
许光达志在革命,无心成家。况且革命形势严峻,国民党还在到处抓捕我党成员,他不想拖累恩师一家。
于是他找到邹靖华,主动向对方表明了身份。
这是许光达同邹靖华定下婚约多年后,二人第一次正式见面。
眼前这个沉静似水的姑娘在得知他的身份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讶和惊恐。
她略作思索后,轻笑着说:“其实你在外边闯荡这些年,我或多或少也猜到了些。你不必担心,我同你是一条心的。”
听到这话,许光达对这个姑娘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她产生了好感。
二人成婚没多久,许光达收到了西北军传来的密报。
密报中写道,起义军已在西北重建,准备再次向国民党发起反抗。
有召必回,许光达觉得非常对不起新婚妻子。邹靖华深知丈夫心在革命,没有阻拦,只含泪告诉他:“我会一直在这里等你回来,万事小心。”
革命夫妻
1930年初,许光达赶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参加战斗。
为了锻炼自己,他参加了周总理创办的第一期中央军事训练班,并在此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由于表现优异,许光达被任命为25团团长。
革命的路上布满荆棘,许光达无数次同死亡擦肩而过,有时他自己都觉得快要撑不下去了。
每每这时,邹靖华的话语便会再度回响在他的脑海中。
革命还没有胜利,他的妻子还在等他回家,绝不能在这里倒下。
在他浴血奋战在前线时,邹靖华的处境也十分困难。
国民党顺着许光达这条线追查到了邹靖华身上。他们抓不到许光达,便开始为难邹靖华一家人。
先是把邹希鲁的职位撤掉,又隔三差五以藏匿我党成员为由搜查,将邹家上下弄得鸡犬不宁。
亲友都劝她和许光达离婚,邹靖华一口回绝。为了不连累亲人,她毅然决然搬了出去,独自来到乡下居住。
为了养活自己,从没种过地的邹靖华,挽起袖子走进了泥泞的田地里。
她要活下去,直到革命迎来胜利曙光那日。
这一等便是十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开启了第二次合作。
徐特立来长沙办事,顺便探望了昔日友人邹希鲁。
故友重逢,无话不谈,闲聊间徐特立提起了邹靖华。换做以前,一向视女儿为骄傲的邹希鲁一定会夸个不停,这回却只是不停叹息。
得知邹靖华如今独自住在乡下,始终没有改嫁后,徐特立略作思索,表示如果她还想继续读书,自己可以将她介绍到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
闻言,邹靖华毫不犹豫便答应了。
在丈夫的影响下,她早已对革命事业产生向往。如果前去延安,她说不定能找到丈夫的踪迹。
她拿着徐特立的介绍信,一路来到西安,并同林伯渠偶然相识。
她向对方说了自己的故事,林伯渠十分动容,表示自己可以帮忙寻找,并询问她丈夫的名字。
“许光达。”邹靖华说道:“我的丈夫叫许光达。”
听到她的话,林伯渠大吃一惊,二话不说一个电话打去了延安。
“找到许司令的妻子了!”
原来,许光达这些年也在想办法同妻子联系。只是信件无法寄到国统区里,他派去的人又收到了错误的消息,误以为邹靖华已经改嫁。
许光达坚信妻子不会骗自己,这些年始终没有放弃寻找。
时隔十年,如今夫妻二人终于再度重逢,相看之间,唯有泪涟涟。
危难时,邹靖华信守誓言,从未将自己对丈夫的承诺抛之脑后。许光达在身居高位后,也没有抛弃糟糠之妻。
在为这对革命夫妻的感情所动容时,我们也应当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