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帅张作霖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但是老帅身边的“郭鬼子”大家又是否熟悉呢?“郭鬼子”也就是我们说的郭松龄,由于郭松龄身材好大,当他穿起奉军的布军服,就像是一个白俄兵一样,所以别人都喊他“郭鬼子”。郭松龄作为奉系的爱国将领,也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番精彩故事的。
郭松龄出生在奉天东郊渔樵寨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再到他这一代时,家道早已中落了。他的祖父也是来到了渔樵寨村落户了。但他的父亲心有不甘,还想着恢复祖业。但家境的贫穷也是他不得不放弃仕途之路,而是选择了在乡村做一个私塾老师。
在郭松龄19岁时,他的父亲在省城找到了一份工作,郭松龄也不用在帮忙种地了,一家人的生活也终于是有了着落。郭松龄也重新进入书院学习,但好景不长,日俄战争的爆发使他又被迫辍学了,同时日俄战争也波及到他的家乡,面对着炮火,房屋的倒塌,居民也伤亡了不少,一系列的刺激让郭松龄有了从军报国的想法。
1906年,郭松龄进入了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在这里他不仅学习到新型的军事知识,还从教官同时也是同盟会成员方声涛那里接触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在1910年的时候,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的介绍也是加入了新军同盟会,成为了早期的同盟会会员之一。
后在1917年,孙中山建立了护法军政府,郭松龄也是前往投奔了孙中山,待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也是从广州又返回了奉天。并在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时结识了在武堂学习的张学良。经过张学良的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1921年,张作霖又委任郭松龄为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领导的第三旅组成司令部。
在此期间,有一次张作霖前去武馆视察的时候,正巧遇到了郭松龄,他对郭松龄是有印象的,看到他有回来后。便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好好干,他并不在乎郭松龄之前是干什么的,但却告诉他,只要他能好好干,自己是不会埋没人才的。
在张学良在演武堂学习时间,因为老帅的缘故,许多教官都对他颇为照顾,但是郭松龄是个例外,他对张学良并没有想其他人一样照顾,反而是对他严加管教。而且张学良也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的青年,郭松龄也常对他讲述救国救民的道理,这也对张学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张学良对郭松龄也是十分敬佩的,因为虽然他对学员较为苛刻,但是他也能严于律己,和学员们一起遵守他制定下来的纪律。
张学良对郭松龄的信任对郭松龄以后的发展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的。在张学良从演武堂毕业之后,张学良前往了巡阅史署卫队旅做旅长时,便也向张作霖推荐了郭松龄,那也是张学良信任并垂青郭松龄的开始。
到了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遭遇了全线的溃败,但在山海关战役时郭松龄在临榆、抚宁一线与直军几倍追兵相抗衡,阻止了直军突破山海关直取奉天的计划,使得张作霖得以安然退回奉天。这也让张作霖对他有了好感,张学良对他也是更加的信任。张学良与郭松龄之间的关系也是更加的密切。
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地盘之间的争夺分外激烈。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宇霆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郭松龄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而未获赏,心中极为不满。他也对张学良宣泄了自己不满的情绪,这个时候的郭松龄已经有了反奉的心里,但是张学良却并没有在意。
后来,郭松龄得知了张作霖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选择由日本来提供军火进攻冯玉祥,这让具有爱国之情的郭松龄非常愤怒。又过了一段时间后,郭松龄也是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对于郭松龄的讨伐让张作霖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张作霖始终把郭松龄看作是辅佐少帅的绝佳人物。1925年初,郭松龄正率领大军朝着沈阳进发,这时,冯玉祥觉得有机可乘,便夺取了热河,也使得郭松龄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最后兵败而亡。而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也是扮演了搅局者的地位,也使得郭松龄最后失败。
在郭松龄死后,他的妻子也是随他而去。张作霖更是命令手下将两人的尸体在河边暴晒三日才能进行受葬。最后郭松龄夫妇的遗体也是被运送到了七间房墓地,在乡人的协助下,终于将其安葬。
郭松龄的一生也是就此落幕了,但他的那种宁愿舍身而亡,也不愿意作为日本人的爪牙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去赞颂他,他那种民族大义是多数军阀都没有的,郭松龄也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