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位宫女,平生只写一首诗,却名传千古,收入《全唐诗》
我爱红叶,源于一首唐诗——
它像一只风姿翩翩的朱鹮,从流出大唐深宫的墙外河面上,凌波起飞,闪烁着朝霞的光彩,飞进我的梦里,变成一片灿烂的红叶,在我的生命之树上生长。
这片红叶上,题着一位宫女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生活的爱恨情仇: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的宫女韩氏所作。关于此诗有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据说在唐宣宗时,宫女韩氏在红叶上题了首诗,红叶被从宫中与外界相通的流水带到了宫外。有个叫卢渥的应考举子正好路过,捡起了这片题诗的红叶珍藏了起来。
若干年后,韩氏有幸被遣出宫外,嫁给了一名士子。新婚的时候,她在夫君的巾箱中发现了那片题了诗的红叶,原来当年捡到红叶的应考举子卢渥,就是她日后的夫君。
本来只是排遣寂寞而题诗的红叶,却成全了这段美妙的姻缘。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宫怨诗”。
唐代出现了大量的宫怨诗,但几乎都是宫外之人所作,虽然也能代抒怨情,但终究不如这首诗能让读者直接体会到当事人的想法。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深宫里的人终日闲闷无聊,使她们感到“御沟”里的水却是流得过于快了。一个少女,长年被幽禁在宫中,难免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度日如年之苦。一动一静,互为映衬,怨恨包含其中。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情真意切地感谢红叶,希望它能带着作者的题句回到人间。言下之意,宫里不是人间,外界被隔绝。“殷勤”,道出了诗人急切的心情。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身受幽禁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和她渴望冲破樊笼的强烈愿望。
虽然题诗的宫女成就了美妙的姻缘,可是,在当时千万个宫女中,又有几个会有她的幸运呢?
韩氏这首诗被收入《全唐诗》中,虽然她只留下了这一首,但却被后世文人所称赏。
《名媛诗归》称:“只此四句,波波折折,深情委曲,微而淡,宕而远。非细心女子,写不出如此幽怀,做不出如此幽事。”
《唐诗摘钞》道:“绝不言情,无限幽忧之意,自在言外。文人作宫词,便有多少无聊怨望之语,岂知自历其地者,转觉难言耳。”
除了红叶题诗,唐代还流传着一个梧桐叶题诗的故事。
说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诗人顾况在洛阳,一次和三位诗友在上阳宫附近游玩,无意中从上阳宫流出的御沟水中,发现有一片大梧桐叶,上面隐隐有字,捞起来一看,原来梧桐叶上题了一首五绝: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看见此诗,同情宫人的不幸遭遇,便也拾起一片梧桐叶题了一首充满同情心的七绝: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里断肠时。
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诗意:春天离去,深宫里的花儿都凋落了,黄莺也感到悲伤,这正是上阳宫女断肠时。虽然皇上恩典,可你在叶上题诗想寄给谁呢!
第二天,顾况就在御淘上游将题诗的桐叶放入水中,让它随水流入上阳宫。
谁知,顾况过了十几天之后,又从御沟中流出一枚红叶,叶上见诗一首: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得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诗意:题诗的一片桐叶随水流出了禁苑,是谁带着这无限情意写了和诗。叹息我还不如水波中的这片桐叶,它还能乘着东流到了人间。
众人猜测,这两首当为一人所为。
其实,这位宫女所表达的情感和愿望和“红叶题诗”中的韩氏是一样的,但她们的故事结局却不一样。她没有韩氏宫女那么幸运,没能和有情人结成眷属,甚至连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
正因为这些美丽的故事,后人常将红叶视为爱心,以红叶来寄托内心的情感,片片红叶,款款情深。
北宋《流红记》评:“流水,无情也;红叶,无情也。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闻也。”
原本“落叶无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但“红叶题诗”之传奇却从此让后人对落叶流水赋予了无限情感。
人世间有缘而聚,缘尽则散。即便是秋风瑟瑟、残阳颓废、深宫幽锁、零落他乡的人生底境,爱也在一片飘零的红叶上寄存,也才有了那样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
上一篇:“无声”的历史:石刻背后的中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