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江苏省的各个城市,您会想到什么呢?是“六朝古都”南京还是“人间天堂”苏州?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良辰美景,还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浩渺夜色?江苏有着摄人心魂的盛景画卷,也兼具古色古香的文化底蕴。
就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座低调的城市,却诞生了数位享誉盛名的文化明星,其中有两位的名字如雷贯耳,甚至是家喻户晓。
一、不肯出仕,成就大作
公元1296年的一天,兴化县的白驹场传出一声婴儿啼哭,这嘹亮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空,似乎昭示着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
19年后,这个男婴一举高中秀才,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他的父亲以泛舟为业,每每摆渡客人时,便幻想着他的儿子有朝一日能够坐着他的船,从此入京为官。九年后,这个孩子考中举人,他没有放弃父亲的梦想,依然刻苦而勤勉地读书,直到36岁终于高中进士。与他同榜及第的还有日后闻名天下的政治家——明朝开国元勋之一的刘伯温。
而这个男孩的名气来得虽晚一些,却比刘伯温更负盛名,他就是创作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施耐庵。
施耐庵出生在元朝末年,那正是元朝统治日益腐朽黑暗的时期,中榜后的他进入了朝廷为官。然而,他每日看到朝廷的贪腐,官僚的昏庸,越发厌恶这曾经令人欣然向往的地方。在坚持了三年之后,实在不愿曲意逢迎的施耐庵选择了辞官回乡。
倘若他的经历如此简单,或许还无法激发他创作《水浒传》的灵感。接下来的一段人生经历,才为他写下鸿篇巨作积攒了素材。
公元1353年,白驹场有十数位盐贩子策划了一场武装暴动,领头人张士诚带着众人打死了当地的恶霸,而后冲进富户家中,将粮食和钱财分给了当地百姓。张士诚也在这之后,逐步成长为元末的枭雄之一。
据说,张士诚请来了施耐庵做他的军师,一度壮大到可与朱元璋、陈友谅平分天下的局面。然而,随着朱元璋实力的大增,深感畏惧的张士诚也从起兵抗元变为了带兵降元。施耐庵为此屡次劝谏张士诚未果,大失所望地他只好再次弃官。
但是,此时的中原大地处处兵荒马乱,就在施耐庵一筹莫展之时,他在兴化的朋友写来了一封信,并诚挚地邀请他到兴化避难。就这样,施耐庵带着一家老小,冒着烽火狼烟,渡江北上回到了兴化。
在隐居的日子里,兴化的美景和安宁让施耐庵感慨万千,联想到当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让他决心写下一部巨著。于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应运而生。
《水浒传》讴歌了农民起义的英雄反抗精神,赞扬了起义之初的理想追求。在许多人物身上,都有着施耐庵生活中的影子。譬如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服泼皮无赖的情节,就是源于施耐庵本人在元宵节时,遇到一位恶少调戏少女,最终将其制服的真实遭遇。
可以说,施耐庵本人便是一身正义且极富侠客精神,他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投注到小说中,呈现了一个美好却残酷的世界,给后人以无限启迪。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开国之后,还曾下诏请施耐庵出山入仕,可惜被施耐庵拒绝了。他在经历了两次主动罢官之后,早已对官场心灰意冷,所以才会将一腔热血倾注在创作上。
公元1370年,为了躲避明廷的征召,隐居在淮安的施耐庵因病而逝。在他过世后数十年,后代才将他迁回兴化落叶归根。从此,一部《水浒传》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二、以怪出名,自成大家
自古文人墨客多傲娇,性格古怪的也大有人在。譬如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可谓半生疯癫半生狂,但是他的画作却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
清朝也有这么一位才子,取法于徐渭等人,世称“诗书画三绝”,而他为人脾气古怪且极爱骂人。他便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的郑板桥。
郑板桥的前半生历经苦难,生活捉襟见肘。可是贫困没有压弯他的傲骨,反而让他得了狂名。
郑板桥43岁那年考中了进士,直到四年后才补了官缺,成为了小小县丞。官职虽小,但他体察民情,爱民如子,因其廉政勤勉,深得百姓爱戴。
在他为官期间不仅没有积案,也没有冤情,可是他一己之力毕竟难以改变整个官场的黑暗。同施耐庵一样,在见证了官场的黑暗之后,归隐之心越发急迫。直到他61岁那年才终于得以去官,百姓万般不舍,并自发地为他建立了生祠。
离开官场的郑板桥开始以卖画为生,而他最擅长的就是画竹。为此,他写下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著名诗句,充分体现了他劝诫同僚体味民生疾苦的清明之态。
毫无疑问,郑板桥是个廉洁清正的好官,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怪人”。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一定会画一幅梅兰竹石,而后挂在犯人身上,起到警醒他人的作用。
郑板桥的“怪”不是他与世俗格格不入,而是他有着看破世俗的超然之态。
一次,一位富商请郑板桥写一个门匾,没成想郑板桥一口应承下来。要知道,这位富商平时可是坏事做尽,尤其喜欢巴结官府。最后,郑板桥为他写下了“雅闻起敬”四个字。
当富商家的小工准备油漆门匾时,郑板桥千叮咛万嘱咐一定只漆“雅、起、敬”三个字的左半边,而漆“闻”字的“门”一边。过了很长时间后,这扇门匾上没有上漆的部分越发模糊不清,而上漆的部位反而格外清晰。若是远远站定一看,“雅闻起敬”这几个字分明就变成了“牙门走苟”,这便是怪人郑板桥的小把戏。
他为官时,政绩突出。幽居之时,又成名家。他的一生为平民百姓爱戴,却为官绅豪吏忌惮,而他的作品则让他享誉世界,成为了不可超越的大家。
相较于他流传于世的作品,后人更爱他那颗独特的灵魂。
三、梦里水乡,名人辈出
“笑望海光月,轻扣板桥霜
微风摇曳竹影,我的梦里水乡......”
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古道回廊、竹木扶疏,这是一处被忽略的“世外桃源”。它是静谧的,却富有时代的生机。它是古朴的,且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是兴化,遗世独立,一座向往之城。
除了大名鼎鼎的施耐庵和郑板桥以外,被誉为“东方黑格尔”的刘希载、嘉靖年间与张居正同科的状元宰相李春芳也都是兴化人。
如果您喜欢看当代文学作品,是否听说过茅盾文学奖《推拿》呢?他的作者毕飞宇也来自兴化,代表作还有家喻户晓的《青衣》。
可以说,兴化自古至今名人辈出,你能看到它的如画美景,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这里的人文关怀。
万物静美,天地肃清。
这是兴化,不喧不嚷,寂寂如菜花盛开。
上一篇:听雷——非洲的荣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