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1948年之后,我军和国军的斗争格局发生了改变,双方力量对比已经从开战时的敌强我弱,变成了势均力敌。此时双方之间底牌尽出,已经到了决战关键时刻。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决战,我军率先在指挥系统上进行了改变。组成了五大野战军——东野、华野、西野、中野和华北野战军。
而相对应的,为了和我军五大野战军打擂台,国军则是成立了4大剿总和2个绥署。其中东北剿总对抗东野、华北剿总对抗华北野战军、华中剿总针对刘邓的中野,而徐州剿总则面向华东的华野,两个绥署(胡宗南的西北绥署和阎锡山的太原绥署)则是匹配彭总的西野以及徐帅的一兵团。
整体而言,国军的六大战略单位基本上已经囊括了其所有精锐的野战部队。特别是王牌组成的“四大剿总”可以说是拱卫蒋的四大金刚。不过在仅仅成立1年的时间里,四大剿总中的三个就被我军在大决战中干净利落的消灭。
那么在四大剿总司令部这短暂的历史中,他们的四大指挥官都是谁呢?结局又是如何?
东北剿总:卫立煌
其实一开始东北剿总的负责人并不是卫立煌,而是“小委员长”陈诚。
不过在1947年的冬季攻势中,陈诚迷之操作让东北国军损失惨重,再加上陈诚在东北推行的“廉政”以及改革,水土不服,被同僚们弹劾,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东北。蒋没办法,才将刚从国外回来的卫立煌临时拉过来当“救火队长”充当东北剿总司令官。
卫立煌可是当时国军中央嫡将领中的常胜将军。早年曾是国父的警卫,在北伐和大革命时期战功显赫,30年代就被晋升的上将,在国军内部被誉为“五虎上将中的虎将”。到了抗战中,卫立煌也是少数能和日军刚正面而战绩又不差的将领,他相继在忻口会战中大战板垣师团、在郑州防御战中又击败了日本名将冈村,在1943年开始的第二次远征缅甸作战中一系列战役的胜利,让史迪威都对其刮目相看。不过因为战后不想卷和我军作战的泥潭中,在解放战争前两年被弃用,等到蒋发现无将可用才慢慢想起了这个曾经的常胜将军。
在卫立煌升任东北剿总之后,东北国军的颓势就已经不可挽回。在和老朋友林总的作战中,卫立煌也是处于下风,只能暂时躲避我军锋芒,龟缩在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在东北的最后日子卫立煌可能也很无奈——他的指挥已经暂时延缓了东北国军的溃败,但启用他蒋依然不信任他,直接越过他指挥部队。
好在他最后的结局还算圆满,意识到蒋靠不住的他,在辗转香港之后重新回到新中国的怀抱,在建国后在人大和政协任职。
华北剿总:傅作义
如果在国军军队和将领中评论作风最像我军的,那毫无疑问就是傅作义和他的部队,早在抗战期间他的军队被人称之为“七路半”。
傅作义是正经的科班出身,毕业于保定军校,他与很多毕业于保定的山西人一样,最后回到了家乡投靠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傅作义大展风采,先后击败了石友三,挡住了张学良攻击,在战后被任命为军长。抗战时期傅作义在绥远积极抗日,多次击败满蒙日军,甚至因为傅作义的威慑,让我陕甘宁边区免于遭受日军的袭扰。
不过在抗战结束后,傅作义选择效忠蒋和我军作战。
在解放战争开始前,其在张家口、绥远等战役中对我军造成不小的阻力,起家的35军更是不输五大主力,成为我军在华北头号劲敌。到了大决战平津战役开始前,升任华北剿总的傅作义仍不想放弃华北这个成名地到南京当傀儡,企图在平津和我军决战,但在35军被消灭之后,傅作义已经成为光杆司令。在北平城中纠结反转一个月之后,只能接受和平改编。
在接受和平改变之后,傅作义结局相对圆满,后来成为了我国的水利部长,为水利工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徐州剿总:刘峙
在四大剿总里面,要说最菜绝对要数刘峙。
相较于其他3人是靠着能力上位,刘峙多少则是靠着自己的裙带关系。早年的时候刘峙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到了黄埔军校成为教官,在北伐作战中也是身先士卒。因为在北伐和大革命时期,有他在的仗都会赢,所以国军内部将其称之为“福将”。
随着官是越当越大,刘峙也将自己的聪明用在了营私舞弊和巴结上司上。会来事的刘峙虽然在抗战中毫无建树,但依靠着经常讨好长官女眷,反而在在1948年的时候坐上了徐州剿总的位置。
对于自己的总司令,心高气傲的手下们纷纷反对,邱清泉在会议上当众让其难堪,郭汝瑰更是以“一头猪”来形容刘峙,就连好老人黄伯韬也是觉得徐蚌会战国军凶多吉少。果不其然,在指挥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的时候刘峙先是为了自己嫡系能安全撤离,让黄伯韬晚点撤退,导致其被围碾庄,借着又在救援两黄兵团的作战中分兵作战,导致国军兵力无法集中,最后又谎报徐东大捷。可以说正是刘峙的一系列的辣眼操作,才让我军在劣势兵力下得以全歼徐州剿总麾下部队。
到了战役结束后,自知罪责难逃的他先到了香港,然后辗转到了印度尼西亚,成为的一名老师,但很快在异国他乡穷混潦倒。好在他平日里和高层关系不错,多人替他求情,最终让其可以回到宝岛,担任闲职,也是逍遥自在,最终安享晚年。
华中剿总:白崇禧
在国军将领中,白崇禧毫无争议是“战神”级别人物,绰号小诸葛的他可以说是四人之中最会打仗的。
从大革命时期开始,白崇禧就展现出自己的军事天赋。在抗战中,他的桂军也给予日军多次重创桂南会战、昆仑关战役皆是出自白崇禧之手。论在军界的影响力,就连陈诚都比不上他,如果不是因为其是桂系出身,他的地位不比何应钦差。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中,我军多次和白正面作战,1946年在东北,林帅就吃过白崇禧的亏。到了1947年在华中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也在白崇禧的围剿中举步维艰。在接任华中剿总后,白崇禧也积极对我军备战,不过因为和蒋出现分歧,白崇禧选择不指挥淮海战役,最终导致国军大败。而在其后的渡江战役中白崇禧妄图想在华中和中南阻止我军,却被林总和陈赓大将联手收拾,最终不得已而败走宝岛。
那么白崇禧的结局如何呢?
其实在去宝岛之前,他的搭档李宗仁就劝他留下来,哪怕是出国也行,但白还是一意孤行,而到了宝岛之后其结局可谓相当悲惨,因为嫡系在作战中已经打光,加上自己在当年一直与李宗仁和蒋打擂,实际上到宝岛的他已经被人架空。而且因为平日里人际关系处得很差(白的性格有点乖张和孤僻),因此同僚们都孤立他。
在1966年的某天,白崇禧在寓所里中毒而亡,至今原因还没找到。
雨田君说
有能力当上国军四大剿总的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军衔最低的也是二级上将。
而且除了刘峙之外,其他三个都是常胜将军,而就是国军这样顶尖的配置,依然没能改变其在大决战中败亡的结局。这个中原因,除了是军事指挥等问题这之外,更多的还是在于其内部,自己内部之间派系林立,相互党同伐异。再加上国军高层贪污腐败、经济搞得乌烟瘴气,才是其失败的根本。
因此国军在三大战役中的失败,非战之罪也。#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