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图腾,光耀7000年
创始人
2025-07-06 15:33:35
0

本报记者陈素萍

辽阔东海之滨,姚江从南边的四明山区发源,流到山下后,又被北边的丘陵阻挡,折而向东,在宁波市区注入甬江,汇入东海。

1973年,姚江河姆渡口,一项“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横空出世,遗址得名河姆渡。随着7000年前的一声骨哨吹响,稻穗和猪崽抱入圏栏,阳光沿着木榫嵌进卯槽,“双鸟朝阳”的时代图腾被刻画,新石器文明的火把在四明山脉被点亮。

如今,“河姆渡”这个词早已家喻户晓,成为浙江史前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有力实证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古渡新声,围绕河姆渡文化的考古仍在持续,屡屡出现新的重大成果,向世人展现出远古江南的繁荣图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深度访谈

第一座里程碑

实证稻作农业“中国起源说”

说起河姆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双鸟朝阳”的时代图腾,而炭化稻谷是河姆渡文化最有名的“代言人”。

经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在众多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

袁隆平曾考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并题字“河姆古渡稻作之源”,他说:“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稻作农业从何处起源?河姆渡遗址作出了重大贡献。

遗址中发现的稻米残物和上百件骨耜,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许多考古学者据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云飞告诉记者,河姆渡遗址以充分的考古发现,首次实证了稻作农业“中国起源说”,“河姆渡是我国稻作农业起源考古的第一座里程碑,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经验方法。”

现在,当我们隔着玻璃将目光划过稻作遗存,看到数次考古发现的炭化稻谷、炭化米粒以及层层堆积的稻谷壳,仿佛还能聆听到远古先民传来的劳作之声。

催芽、育苗、插秧、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成熟……作为我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看似轻柔的稻谷里装载了太多沉甸甸的希望。

从水稻铺陈开去,大量展出文物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独特的远古江南生活图景。比如以骨耜为代表的大量农具,包括骨镰、木杵、点种棒等,从侧面反映了河姆渡人的水稻种植水平。骨耜在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大量出土,充分说明当时的农业早已脱离了原始火耕,发展到了耒耜翻种的阶段;木桨、舟形器等各类与水相关的器物,则折射出村落水网纵横、先民摇楫往来的江南风情。

2001年,在河姆渡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它历经五轮考古发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河姆渡文化聚落遗址。

2013年,在河姆渡和田螺山两大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井头山遗址。蚶壳、螺壳、蛤蜊壳、蛏子壳、牡蛎壳……考古工地出土了一箱箱贝壳遗存。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300年至7800年,为探寻河姆渡文化的源头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2020年到202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不远处的施岙发现了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古稻田,距今有6700年至4500年的历史。

目前,在浙江东部,以姚江河谷为核心,河姆渡文化考古已发现80多处遗址,实物遗存完整真实。

“井头山遗址也发现稻谷遗存。我在工作室里用双筒显微镜细细观察淘洗出的植物遗存。两升土,两天时间,找到了2600个小穗轴。”从事植物考古多年的郑云飞解释,小穗轴是稻谷与稻秆小枝梗的连接部位,野生稻会自然脱粒,而人类驯化后的栽培稻则不会,“在标本中,一些小穗轴还和稻壳连在一起,说明这些稻谷应该不是野生稻,而是不会自然脱粒的栽培稻。”

博物馆长说

数字人“阿姆”

带我们走进史前文明

“欢迎来到河姆渡,我是‘阿姆’……”今年2月8日,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入口处的大屏幕上,“新员工”阿姆正式迎客。

数字人“阿姆”方形脸、高眉骨,她是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头骨为依据科技复原而成的,声线空旷而悠远,跟游客一问一答对话间,一下子就把游客带进了“执耜而耕”的史前文明。

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馆长谢向杰介绍说:“花两个月时间,开馆30年的河博闭馆进行数字化提升改造,让文物诠释更鲜活,游客体验更深入,为创建中的河姆渡博物院数字化展陈做了有益探索。”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由出土文物陈列馆、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展示区、河姆渡原始生态园及田螺山遗址现场馆四部分组成,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宁绍地区先民所创造的河姆渡文化。

入口正对的整面墙,被布置成动态投影。动态投影对面的墙上,是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分布“数字投影互动地图”。慈湖、鲞架山、鲻山、田螺山、傅家山、塔山、龟山、名山后、施岙、下王渡、汶溪遗址等13个河姆渡文化遗址,统统被打包装进这面墙上的电子地图里,生动反映了河姆渡文化的考古成果。

自发现至今的半个世纪,河姆渡遗址投射出的远古文化之光依然闪耀不止。谢向杰说:“随着近些年更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河姆渡文化版图不断扩大,共建起了‘远古江南’的‘遗址圈’。”

“余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田螺山遗址是企业打井时发现的,井头山遗址是村民放羊时发现的。”谢向杰透露,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研究价值与教育资源。比如,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余姚,“双鸟朝阳”冰箱贴、“双鸟朝阳”杨梅棒冰等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更是“圈粉”不少年轻人。

不知何时起,外界对于考古工作有了一种偏颇的观感,认为是“挖宝寻宝”。谢向杰表示,考古不是为了挖宝、挖墓,而是为了寻根追远、文化探源,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而之所以要了解我们从哪来,是因为先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影响着今人。

指着展柜内几件开了孔的木柄,谢向杰解释说:“开孔部位能嵌入打磨过的石器,卡得不严,但只要石器上缠上麻布或兽皮,就能紧紧地和木柄卡在一起,现在农民用的锄头和锄柄依旧是这样固定的。”

民间留言板

你知道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们是如何建造房子的吗?答案是榫卯结构。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二六市小学开展榫卯体验课,让同学们了解榫卯的前世今生,动手体验搭建榫卯积木。

该博物馆还先后与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等20余家院校签定了共建协议。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

●郑云飞《稻作与中华文明》

●王永磊《河姆渡文化——稻作文明的摇篮》

浙江省社科联

潮新闻·钱江晚报

联合出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物修复:培养复合型人才迫在眉... 我国是文物大国,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大量待修复文物深藏于文博单位库房之中。文物修复与保护,需要一支强...
原创 民... 研究了战国时代、三国时代、南北朝时代、隋唐时代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后,可以发现乱世中人命非常脆弱,...
原创 朱... 1373年,朱元璋深夜召见徐达进宫,以叙旧为名请吃酒。 酒过三巡后,徐达面色微红,回想起二人并肩作战...
原创 皖...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西灵丘县的平型关成功地伏击了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歼...
原创 《...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是所有作品中背景最为宏大的一部,这部作品以北宋宋哲宗时期为背景,前前后后涉及到...
原创 中... 文/侃侃史话 关于饿死这件事,一般都发生在穷苦老百姓的身上,穷得吃不上饭,所以就面临着饿死的危险。但...
原创 郑... 病床上一位102岁高龄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对他的养子说道:今生唯一遗憾,没有勇气能再回到重庆较场口,对...
原创 晚... 美人的魅力,历来被称颂,却往往伴随着不幸。美人最能引人注目的不是其貌美如花,而是那侧面描绘的神秘风姿...
原创 1...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个月后的8月份日...
原创 陈... “华老,您千万不能让邓公回来,人民会说我们与伟人唱反调。” 1977年的一天,得知邓公将要复出的陈永...